三清山石刻

三清山石刻

三清山石刻位於江西省上饒市世界自然遺產三清山風景名勝區境內。共有花崗岩摩崖造象、岩壁石刻、浮雕神物、石雕器物、石砌建築260處之多。主要為明代摩崖石刻,以道教文化題材為主,又和諧融合佛教、儒教文化於一身。石刻集中華隱逸文化之大成,密設伏羲和周易兩重八卦玄奧迷宮,深藏密隱帝王陵宮於七星覆斗之中,形成並遺存下了道教建築和皇陵建築合二為一,頗具神秘色彩的古建石刻文化。其奇異的構思,別具一格的道文化和陵文化渾然融合的實體布局,巧妙依託自然山水打造仙山福地的精典實例,與自然生態天人合一的微縮人工建築,為中國道教建築和皇陵建築的結合提供了唯一珍貴的歷史實物資料和範本,形成了中國三清山獨一無二“道陵合一”的古建奇葩,世界絕無僅有的多元石刻隱逸文化遺產瑰寶,被譽為“中國道教露天博物館”,中華隱逸文化的迷宮聖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三清山石刻
  • 地理位置:江西省上饒市世界自然遺產三清山風景名勝區
  • 主要:明代摩崖石刻
  • 分類:岩壁石刻、浮雕神物、石雕器物
目錄,簡介,石刻分布,名稱一覽,

目錄

一、三清山歷史溯源
二、古建石刻分布及名稱
三、重點古石刻建築簡介
1、詹碧雲藏竹之所2、三清宮
3、龍虎殿
4、階下囚龍5、蛇踞螭首
6、天門華表
7、雷神浮雕8、執大圭魁星
四、現代石刻

簡介

歷史溯源
龍虎殿龍虎殿
三清山,一名鴉山,明代時又別稱叫少華山,
仙苑秀峰仙苑秀峰
1988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後定名為三清山。自東晉昇平年間(357--361)葛洪上山“結廬煉丹”開創三清山道教建築先河,歷唐、宋、元、明、清迄今,已有1750多年歷史。宋以前山上道教建築由於年代久遠,史料散失,志書僅有零星記載:“唐建老子宮觀,稱三清福地”。“宋乾道六年(1170)王霖捐資重建三清觀殿宇,供奉三清尊神,後因世亂,觀廢址毀”。元代,據《天下名山勝摡記》載,魯起元1363年《游三清山記》時見三清山已有靈濟廟、冰玉洞、龍門、銀瓶石、風門、結須岩(相傳李尚書結須而度,故以為號)、神仙洞、羅漢洞。到三清福地有老僧結屋其上作三清觀。用匠三人,有石刻三清石仙君、葛仙翁、李尚書、金童、玉女、潘元帥像。登香爐石上、望丫岩山,
見石仙君、仙人橋、尚書鐵爐、卓旗石、雷公石、判官石、幞頭石、鉤刀石、帽石、李公丹爐等景物景觀。明景泰、天順年間(1450--1464)王祐邀詹碧雲上山,三清山道教建築才有了大規模的重建和擴展。三清山迄今留存在世的古代石刻、建築幾乎為明代所遺。
清代至現代,三清山一度荒蕪,成了被遺忘的角落。1982年,風景普查,三清山才重新被發現。1988年8月,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1年6月被中宣部公布為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01年10月經國家旅遊局評定為AAAA級風景旅遊區;2002年9月經中央文明辦、國家建設部、國家旅遊局確定為第五批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2004年2月被建設部授予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2005年8月通過國土資源部評審,列為國家地質公園;2006年1月列為首批中國國家自然遺產;2008年7月7日通過世界遺產大會表決,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11年9月6日被國家旅遊局授予“國家5A級旅遊景區”稱號。2012年9月21日,在第11屆世界地質公園大會上,三清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世界地質公園名錄。
2013年5月3日玉山、德興三清山古建築群(明),被國家文物局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三清山福地景區從東晉至明的宮、觀、府、殿、亭、台、坊、塔、橋、池、泉、井、古墓葬、山門、石雕、楹聯、摩崖題刻等相關文物遺蹟共100餘處。主要包括:風門、妙千步門、沖虛百步門、天門、王祜墓、風雷塔、龍虎殿、糾察府、詹碧雲墓、演教殿、涵星、清華、淨衣三池、飛仙台、三清宮和古丹井、九天應元府、西華台、石造神像20餘處,摩崖題刻80餘處。三清山古建築群總體規劃布局反映道教“師法自然”的思想,單體選址和建築組合符合道教宗教儀軌,並與自然環境協調,它是基於中國傳統宗教觀念對自然環境適應性建造實踐的重要實例。區域內遺存的宮宇殿府、摩崖石刻、神像題刻均為石質,既印證了三清山久遠厚重的道教文化,又保存了以明代為主的江南文化的歷史信息。

石刻分布

三清山石刻分古代石刻和現代石刻兩種。古代石刻絕大部分為明代石刻,大多分布在三清山東北部和中部三清福地周圍,現代石刻主要分布在三清山南部。明代石刻文化淵深厚積,底蘊豐富,從三清山東部山腳金沙和北部山腳汾水開始到三清福地,以至玉京峰長達七千米的古石蹬道兩邊,依山傍崖,在清一色的花崗岩石壁上,沿途依次分布石刻建築了殿府、門闕、牌坊、石人、石神像、石龍、石虎、楹聯、文字以及石築墓冢共260處以上。
清都吊橋摩崖石刻清都吊橋摩崖石刻
三清山古代遺留至今的石砌建築、石刻人物、石刻神像名稱和數量有:
宮觀3座:三清宮、玉零觀、靈濟廟(宋代);
石陵1座:明治山詹碧雲藏竹之所
石墓1座:王祐兄弟墓;
石殿9座:龍虎殿、演教殿、靈官殿、魁星殿、天門左、右鬥神殿、風門左、右鬥神
殿、潘公殿;
石府2座:九天應元府、糾察府;
石台2座:飛仙台、西華台;
石塔2座:風雷塔、碧雲藏身塔;
石華表1座:天門“望天吼”華表;
石牌坊5座:三清宮牌坊、天門牌坊、福地東、中、西三朝牌坊;
全身石翁仲雕像8尊:風門左、右門闕翁仲,天門左、右門殿翁仲,
演教殿殿前左、右翁仲,三清宮牌坊前左、右翁仲。
摩崖石雕明代人物神像21尊:清都吊橋左神像、清都吊橋右神像、掛冠嶺神像、結須岩神像、仙果石神像、乘鸞澗神像、躡雲嶺東神像、躡雲嶺西神像、瀘泉井神像、相泊巃神像、香雲岩神像、張道陵神像、岩巃左神像、岩巃右神像、千步鬥神像、百步門北神像、百步門南神像、浮雲橋神像、雷神神像、伏魔上相許真君神像、玉華紅雲神像;
石虎:龍虎殿前北浮雕1尊;
石龍:龍虎殿前南浮雕1尊;
石雕龍頭:三清宮石階下1尊;
古丹井:三清福地晉朝古丹井1口;
石香亭:玉零觀前1尊;三清宮前1尊;
石鑿石砌水池7處:風門天一水池、登真台壺安井、玉華峰丹露井、三清福地淨衣池、清華池、涵星池、聚寶盆;
其它殿府內石雕石刻各式神像100多尊:碧玉岩2尊、龍虎殿21尊、糾察府6尊、演教殿18尊、九天應元府3尊、潘公殿1尊、費隱岩1尊、三清宮30來尊、靈濟廟、玉零觀各若干尊。
另外,還有遍布全山的明代摩崖石刻文字、石刻楹聯100多處。

名稱一覽

龍泉橋、吊橋福地、步雲橋、慶雲磜、王家巖、香葩巖、碧玉巖、安西橋、登漢橋、清風、清風路頭、風門、天一水池、清都吊橋、婺邑二十 三都俞脫 生妻甲戌 祈保男□ 修、掛冠嶺、雲雷巖、結須巖、天寶石、仙果石、羽蓋石、乘鸞澗、雲衢巃、躡雲嶺、瀘泉井、開化十一都弟子張拭繩助、相泊巃、香雲巖、鋸解石、六合石、峨巃、逍遙路、禹門、禹門泉、妙千步門、琵琶石、東天門、中天門、北天門、西天門、南天門、黍珠、沖虛百步門、浮雲橋、靈龜峰、天門、天書、弘治丁巳本山詹題、天梯、雷公石、朝陽洞、費隱巖、紫煙石、王華刊方豪上蔣鎬湛陳摽來鶴侍行、龍首山、螣岡、糾察府、明治山詹碧雲藏竹之所、開化川亭上、十方敕苦天、昊天玉皇上帝、排雲橋、靈官殿、魁星殿、三清宮、九龍山、演教殿、流霞橋、玄泉池、清華池、涵星池、伏魔上相、德興昄大李 景瑄刻奉、虎頭山、飛仙台、東方玉寶皇上天尊、佑玄真萬福天尊、固本山住持道士,金溪方武金刻石、九天應元府、跨鶴橋、郁松嶺、登真台、履跡、壺安井、玉華峰、丹霞井、尚書悟仙台、紅雲、玉虛峰、玉京峰、升天石 、棋盤石 2011.6.13.
三清山明代石刻楹聯
三清山石刻
清絕塵囂天下無雙福地,高淩雲漢江南第一仙峰。
左右靈監察正法無情,上下信士朝奉誠心有感。
少華雲卷四海之福地,香爐煙紫凝三境之靈壇。
天顏咫尺登壇皆俯首之恭,雲路迢遙入門盡鞠躬之敬。
登殿步虛升太虛上之無上,入門求道悟真道玄之又玄。
殿開白晝風來掃,門到黃昏雲自封。
三清殿內大闡慈悲之教,妙法堂中廣開普濟之門。
法本自然演玄元之正教,經傳無始闡道德之沖科。
三天無極存道氣於玉清上清太清,
一統大明祝皇祚於百世千世萬世。
三、重點古石刻建築簡介
1、詹碧雲藏竹之所
位於三清福地糾察府南30餘米,三清宮東南側270米處,處於文王八卦“巽”位,即“巽山乾向”位置,正對方向是“飛仙台”。是三清福地單體石刻建築面積最大的明代古建陵冢。
明治山詹碧雲藏竹之所明治山詹碧雲藏竹之所
“藏竹之所”為仿陵園式建築,墓冢地面水平距離縱長25米,最寬處8.55米,前後高差13.25米,氣勢恢宏,總建築面積210平方米,全部用花崗岩麻石乾砌石刻構築。其構造因山制形,依山為陵,拾坡而上,前陵後寢,共建五層。玄宮前設台階五級,墓門外設石階十三級,隱含有“九五”之尊、腳踏十三行省的意思。前面三層是平台,平台之上是拜台,拜台上面是玄宮,玄宮前嵌空白無字青石板墓碑一方。玄宮正中置石雕須彌座,座上置佛教七級浮屠寶塔。寶塔高3.67米,由整條花崗石雕刻而成,分三段造型,下段為雙層環形基座,中段成腰鼓形,正面鏤空成拱狀神龕。神龕內壁漆以明代皇家專用的朱紅色。龕內放置詹碧雲精美石雕像:左手托一小石砵,右手持一小石杵;耳廓低垂碩長,福康壽相;束髮童顏,面容清癯;鼻樑高聳,臉如美玉;道冠長須,骨格清奇。雕像刻工細膩,栩栩如生,為三清山石雕珍品。又因設計存放於花崗岩鏤空石龕內,雖歷經五六百年而完好無損。上段為7級6角密檐通身石雕寶塔,即七級浮圖,隱大德高僧墓塔之意。塔身正面刻“昊天玉皇上帝”,自詡玉皇上帝之尊;背面刻“十方敕苦天”,隱以叢林領袖自居。墓周圍矮牆仿五嶽封土火牆式,牆身壁、柱石刻暗做,前後四進院落敞露式拜堂結構,每層以尋杖石欄相隔,欄柱上端分別雕刻象徵崇高聖潔、和合為貴的荷花;代表福祿長生、吉祥靈寶的葫蘆;和雕工精湛、工藝精美、小巧玲瓏的雌、雄石獅一對。雌獅懷抱幼獅象徵子嗣昌盛、源遠流長;雄獅腳踩圓球,表示權貴和一統寰球。此獅在明清時一般用於守陵獅。國家文物局古文物專家羅哲文先生1994年7月上三清山看了此文物後連聲稱讚:“絕了,這是中國民間的石獅子,中國獨有世界沒有”。牆正中辟門,有漢唐遺風。詹碧雲墓文化元素獨特:第一,僧人去世後一般只建塔不建墓,道士去世後一般只建墓不建塔,而此墓是下建墓上豎塔,非僧非道,亦僧亦道,既融合了釋道文化特徵,又標示為“藏竹之所”,頗為新奇異類。第二,兩廂墓石雕刻精緻豪華,墓門巨石拱砌寬闊高大,墓後弧形太師椅座,塔龕中碧雲塑像居高臨下直視墓門之前,令人望而敬畏。其整體構思縝密奇巧規制極高,既包裹在兩重八卦圖陣里又秘隱於紫桓七星勺斗之中,規劃布局竟合天地人合一之尊,天時地利之妙,周圍遍植青松箭竹,且“治山”、“藏竹之所”石刻文字奧妙神奇,讓人費盡猜詳,爭論不已。
2、三清宮
座落在三清福地南側九龍山口的龜背石上,海拔1533米,全部為石鑿乾砌花崗岩結構,是三清山道教主要標誌性建築。三清宮坐南朝北,前殿後閣,左右廂房,兩層兩進。前殿高5.38米,後閣比前殿地基高2.3米,殿寬10.4米,進深19.82米,兩殿建築總面積206平方米。包括附屬建築,占地總面積1750平方米。整個殿內梁、柱、牆、池、門以花崗岩琢磨鋪造為主,沒有砂漿勾縫,鑲嵌得嚴絲密縫,是古代石刻建築藝術的精品之一。
三清宮因前殿供奉道教三位尊神——清微天玉清境元始天尊;禹余天上清境靈寶天尊;大赤天太清境道德天尊,故名。
後閣為觀音堂,供奉佛教十八羅漢等神像。前殿和後閣之間以十三級台階相連線,象徵腳踏十三行省。閣內有石刻聯云:“三清殿內大闡慈悲之教,妙法堂中廣開普濟之門。” 前殿三清尊神兩邊花崗岩頂梁大石柱上鐫刻楹聯云:“三天無極存道氣於玉清上清太清,一統大明祝皇祚於百世千世萬世。”宮殿正門石刻楹聯:“殿開白晝風來掃,門到黃昏雲自封”,道出了陰陽相濟,風拂雲繞,虛幻縹緲的仙峰福地景象。三清宮前是一塊花崗岩鋪地的平台,平台北側置石雕香爐和石鑿香亭,香爐基座四腳石雕螭頭。殿前東側置惜字亭。殿開三門,正中大門外設台階五級,階下殿檐滴水處建長方形水池一方,阻礙於大門之前,古名“龍泉池”。池橫長2.8米,寬1.3米,深0.25米。池內置石香盆一座,正面刻“清淨”二字,西側刻“嘗”字,東側刻“矣”字。池西南角地底石雕有潛龍頭一尊,龍頭東前方石香盆基座上刻“火龍珠”浮雕圖紋一幅,緊靠龍頭南邊池底是陰溝排水口,雨天有水從中溢出將龍頭浸漫,今有人考證稱之為“階下囚龍”。平台北面正中為三清宮石牌坊,牌坊前是靈官殿、魁星殿。以上石制文物造型古樸,線條優美,雕工精湛。
三清宮三清宮
三清山三清宮建築充滿玄虛神秘色彩。相傳為明失蹤建文帝藏隱於三清山任三清宮住持時親筆題撰。從聯語中可以看出,建文帝雖遁入清靜空虛之門,但仍然難以完全斷絕紅塵世俗之念,寄希望於三清尊神保佑大明皇位傳承千秋萬世。而宮殿正門石刻楹聯“殿開白晝風來掃,門到黃昏雲自封”,與朱元璋龍興之地鳳陽龍興寺內的一幅對聯:“廟內無僧風掃地,寺中少燈月照明”有異聯同義,相承繼襲之妙,為祖孫兩人一個前,一個後同入佛、道空靈清靜之門的無奈經歷留下了意味深長的註解和佐證。
3、龍虎殿
建於三清福地東側,高踞于海拔1568米的九龍山螣岡之龍首山巔,為文王后天八卦“震”位建置。建於明天順丁丑(1457)年。寬6.63米,進深7.2米,脊高4.2米,面積49.7平方米。殿以花崗岩仿木斗拱結構縮形構建,前庭後殿,左右廊廡配殿封閉式庭院結構。正殿門為石構牌坊式殿門,寬約1米,高1.90米。進門後為露天庭院,寬4.3米,進深2.7米。庭院左右兩邊為廊廡配殿,左右各設7閣小神龕。前三個神龕略大,寬0.9米,高0.8米;後4個神龕略小,寬0.55米,高0.60米。庭院之內正中大殿設石台階五級,五級石台階之上以4根方0.27米×0.27米,高1.80米整條石柱支撐殿頂形成三間寬0.70米的龕閣,內供玄元皇帝老子等三尊神像。兩邊神龕原供石雕神像各9尊,全殿共21尊,現所存無幾,且大部分殘缺無頭。殿前左右兩側利用天然山岩浮雕有青龍盤蟠、白虎伏踞造像,造型生動逼真,故名龍虎殿。殿前石崖豎壁上陰刻有“龍首山”三字。
石虎伏踞石虎伏踞
南京自古號稱“龍蟠虎踞”之地,朱元璋打下大明江山後將皇宮建於鐘山。今觀其規格建置,三清山龍虎殿與其它道教名山龍虎殿之設定風格迥異。虎踞龍蟠石雕、石刻有象徵皇帝坐朝,百官侍服左右,龍虎禁軍侍衛門外,居高臨下,威儀天下第一的明南京故都金鑾寶殿象徵。
4、階下囚龍
在三清山三清宮中央正中大門前,滴水瓦檐、五級台階下建有一個橫長2.8米,進寬1.3米,深0.25米的露天石砌窨井池一個。窨井池西側邊池底處用花崗岩整石浮雕有仰天龍頭一尊,老龍四指雙爪緊緊支著龍頭趴伏在池底。甚為怪異的是龍嘴巴處精雕細縷有一圈半弧形鐵索樣的東西。不經意間一眼看上去是龍的一根粗鬍鬚,但仔細觀察這根圓鬍鬚,就會發現這根貌似鬍鬚的東西並不是鬍鬚,而是被人故意下了套,鑿了一條鐵索鏈子,呈半弧形纏縛套在了這條人臉龍的嘴脖下,就象是烈馬被勒上了韁繩,孽龍被套上了鎖龍索。
階下囚龍階下囚龍
在窨井的中間,置放著一隻長方形石鑿焚香盆,焚香盆正對龍頭方向的西側壁上部,以繁體楷書刻“嘗”(嘗)字,東側面刻“矣”字,語出《左傳·僖公二十八年》:“險阻艱難,備嘗之矣”。“嘗矣”,就是經歷過的意思。下部基座上浮雕一個四周有炎火圍繞的“火龍珠”。焚香盆正面橫刻楷書“清淨”二字。
這是三清宮的設計建造者,巧妙地利用道教宮觀建築,以石刻隱語形式,在三清宮大門外公開布下了這個明為龍泉池,暗裡其實是“階下囚龍”的隱局。巧妙地利用諧音和影射法把篡位的朱棣比作是用一根鐵索鏈子擰(建文帝忠臣練子寧)勒束縛,囚扣在窨井雷池之中的孽龍。這頭孽龍的整條身尾又經地下往三清宮西側門彎曲進去,被鎮壓在了三清宮大殿內,一是任憑往來香客踐踏,二是讓三清尊神鎮壓住它永世不得翻身。
5、蛇踞螭首
在三清福地正北、靈龜峰頂、潘公殿前的山崗上,依花崗岩自然山體,巧妙設計,精工細鑿浮雕有螣蛇盤伏在螭首之上的神秘圖騰一幅。圖騰下部利用自然山體凸起部分浮雕出一隻尖嘴凸額,左右兩側各刻有一隻小圓眼的形似螭龍的巨大怪獸斷首首級,怪獸首級之上盤踞著一條呈S形彎曲的細長小蛇,故將此浮雕稱之為蛇踞螭首。小蛇的尾巴被雕刻成張開的龍尾巴形狀,仔細察看原來是一條龍尾之蛇。在蛇踞螭首浮雕西側,天門華表前石香盤底座下,有“弘治丁巳本山詹題”石刻;在三清福地糾察府旁有“螣岡”石刻。結合史料、當地誌書和民間傳說,有人經考研認為,“丁巳”為建文帝朱允炆的生辰乾支年份,“巳”為蛇;“螣”為神蛇、小龍蛇。《說文》說:“螭,若龍而黃,北方謂之地螻,從蟲,離聲,或無角曰螭”。晉朝崔豹《古今注》稱:“螻,一名碩鼠”。朱棣屬肖鼠,又曾為北方燕王。這蛇踞螭首浮雕應是建文帝被其四叔朱棣“靖難”,從南京逃亡民間,晚年隱蹤在三清山,利用擔任三清宮住持的身份,精心設計雕鑿,由其追隨者刻意留下隱有建文帝生年、屬肖等蛛絲馬跡信息,讓後人考識的精心傑作。所以在怪獸頭身之上特意雕刻龍形尾巴的小蛇以象徵屬蛇的真龍天子建文帝。而以貌似龐然,匍匐在地的螭龍螻鼠首級象徵篡奪其位的朱棣。以此石雕石刻留下向世人昭示的密碼隱語:螣蛇雖小卻是正統承繼皇位的真龍天子;螭龍貌似龐大卻是篡位逆賊,猶如地螻見不得陽光。“蛇踞螭首”名正言順,彰顯出了龍蛇高高在上的至尊地位。
蛇踞螭首蛇踞螭首
6、天門華表
位於三清福地北面天門牌坊之南。東西各有一根花崗岩石柱沖天凌雲而立。石柱頂端蹲踞有石雕“狻猊”一對,今僅存西側柱頂一隻。華表石柱正北面刻楷書楹聯:“清絕塵囂天下無雙福地,高凌雲漢江南第一仙峰”。聯首“鳳頂燕頷”巧嵌“清高絕凌”四字,真實地刻畫了建文帝晚年終隱三清山自命清高,年輕時登上權力巔峰坐上皇帝寶座,卻一下子又因“靖難”被奪位下野,隱蹤逃亡,巔沛流離若喪家之犬,備嘗了艱難險阻,飽受了從天堂到地獄的絕世凌辱的經歷,是建文帝思想和經歷的真實反映和歷史鏡現。
天門華表天門華表
華表是一種柱形標識物,又稱擎天柱,望柱。道教認為華表以外屬俗界,以內屬仙界。華表在古代常立於宮殿、宗廟、陵寢等建築物的導入部分。華表頂端端坐的石獸,稱為“狻猊”,俗稱望天吼,又稱金猊、靈猊,其規制極高。將狻猊置於柱子之上,傳說始於兩漢武帝劉徹,為廣開群臣進諫之路,想學齊威王樣子在宮門處豎兩塊大柱子納諫,但又感到光禿禿的不雅觀,便找東方朔商量。東方朔說,狻猊是龍生九子之一,專管人間帝王不法之事,把它刻於石柱之上,可以時刻提醒皇帝勤政愛民,防止國家敗亡。於是漢武帝採納了東方朔的建議,命人刻狻猊於柱頂,形成了正式的華表,一直相沿到明清,用於宮殿、陵墓前。
7、雷神浮雕
鑿於浮雲橋之上,百步嶺台階下方東面峭壁上,依岩凹鑿進一石窟,窟內浮雕雷神神像一尊,高約1米,寬0.5米,鳥形之啄,唇吻突出;雞形之足,爪趾尖細,雕工精湛,是三清山現存石雕像中造型最生動保存最完好的一尊,為三清山道教文物精品。據石雕像左下方“天順乙酉”石刻小字,該石像雕刻於1465年農曆雞年。其餘尚有數行小字,依稀可辨“玉山”等字,其餘已模糊難辨。
雷神石雕雷神石雕
8、執大圭魁星
執大圭魁星石雕像坐落於三清宮牌坊前魁星殿內。魁,本意為湯勺。魁星為北斗第一星星名(一說第一至第四為魁)。漢代《孝經援神契》書中有“奎主文章”之說。民間指主宰文運、文章的神。
執大圭魁星執大圭魁星
魁星的模樣,是取“魁”字字形的會意,塑造了個鬼形的神像,一般是站在鰲頭上,躬身反手持筆點斗,故有“魁星點斗、獨占鰲頭”這句話。而三清山魁星殿殿內魁星塑像卻並非是鬼形的神像,而是威武的人形神像,不但未站在鰲頭上躬身反手持筆踢斗,反而是左手垂於腰側,虎口朝前橫握一束書簡,象徵“文”,右手屈於胸前,虎口向上握著一大塊圓頭玉圭,象徵大圭。大圭者,即“奎”也。即以左手執書簡隱語為“文”,右手執大圭隱語為“奎”,左右合為“文奎”,就是建文帝太子朱文奎的名字。
玉圭亦作“玉珪”。是古代帝王、諸侯朝聘或祭祀時所持的玉器。
三清山在三清宮門前設定“魁星殿”,在表面上看,一是符合道教建制要求,迎合民間崇尚魁星主文運求學升功名的心理需求以掩飾深奧;二是體現皇家威儀,屬於禮制建築。而在暗裡卻是以隱語形式表示朱允炆崇尚文治,以儒家文章道德治國;再是建文帝長子名“文奎”,建文元年(1399)立為皇太子,《明史》說:“燕師入,七歲矣,莫知所終”。民間傳說朱文奎是逃出了皇宮的。三清山設魁星殿建置,真正的本意是以“文奎”代魁星,隱示建文皇祚後繼有人的意思。
四、現代石刻簡介
三清山現代石刻主要分布在三清山南部和中部玉京峰,有紅色書法家舒同的“三清山”、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沈鵬的“德配天地”、著名書法家和國畫家劉炳森的“天下名山”、上饒美協主席黃永勇書“仙境”、著名篆刻書畫家錢君陶的“江南第一仙峰、天下無雙福地”、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佟韋“道法自然”、中國書協理事鄒德忠“秀絕江南”、著名書法家劉藝的“巨蟒出山”、江西省委領導吳官正的“造物情意濃”、江西省政協領導鐘起煌的“三清勝境”等墨寶。表達了對三清山自然景觀的由衷讚美和肯定了三清山在泱泱中華名山大川中的應有地位。
三清德配天地三清德配天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