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洞橋社區系金牛區西安路街道辦事處所轄社區,位於西安北路三巷新一號。社區管轄總面積0.31平方公里,居民樓74幢,居民院落49個,住戶3500戶,人口11500人,駐社區單位17家,商家店鋪144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洞橋社區
- 人口:11500人
- 戶數:3500戶
- 總面積:0.31平方公里
- 地點:四川省成都市
三洞橋介紹,三洞橋由來,回憶,
三洞橋介紹
邊界範圍:社區西與青羊北路社區相鄰;東至 飲馬河;北以永陵路、槐樹街與永陵社區相鄰;南以青羊東二路、西青路和實業街西延線與棗子巷社區相隔。社區內單位及商家主要有市級機關三幼、西藏武警駐蓉辦事處、黃河商業城、民族飯店、西安路國小等。
社區堅持的“以人為本,服務社區”為宗旨,“上為政府分憂,下為民眾解難”,以營造人居環境優美、服務功能完善、社會風氣良好、文化生活豐富、人際關係和諧的新型文明社區為目標,努力創建溫馨家園。
社區經過多方努力,現具有較為堅實的社區建設基礎,在社區建設的各個方面有較快的發展。三洞橋社區已先後榮獲金牛區社區建設示範社區、金牛區青年文明社區、市級“三講一樹”優勝社區等榮譽稱號。我社區為進一步豐富社區民眾的文化生活,提高綜合素質,營造良好生活氛圍,社區與單位、民眾一起為打造 “學習型”社區而不懈努力。
三洞橋由來
由金河進水口上行二里多路,就到了一大一小兩條河的結合部。小河溝是沿城牆修建的老西門一帶的護城河,寬大一點的是由磨底河(今稱摸底河)中段分流下來,流過三洞橋下節制水量的閘門後,與小河溝流水匯合向十二橋流去,終匯入百花潭附近的南河。當初修建此河的目的,主要是護城拒敵。護城河是城牆外的一道天然屏障。舊時,三洞橋附近水清浪綠,時有小漁船在垂柳中出沒。此橋上下河道幾彎幾拐,因河道的形狀如飛天仕女飄逸的衣帶,這段河道又名“帶江”。
在漫長的歲月中,三洞橋是城內百姓游耍趕花會的必經之道。推車的、抬轎的、騎馬的、步行的,擠在橋上,人山人海。春天時,陽光燦爛,柳垂燕飛,風含翠條。人們從冬日的厚衣中解脫出來,春裝一露便相賽錦衣。自1913年通惠門開通算起,趕花會的人潮開始分流,無論三洞橋上下還是通惠門處,仍然傳承著古老的習俗,趕花會的人流如梭,車水馬龍。民國初年,婦女地位有了提高,趕花會的女性中出現了穿短袖錦衣的,當時又稱“亮膀子”,這也成為趕花會人流中一道扯人眼球的靚麗風景。成都城市自古就寬容與開放,因此才誕生了鳳求凰的千古絕唱。因此,春日花會也是姑娘、小媳婦們賽美的絕好場所。陽光柳燕,綠水古橋,麗人美景,共同組成了春天金河上的絕妙景致。
回憶
1936年左右,續寫這裡歷史的,是古橋右上首開設的一家餐館。餐館沿著河岸的斜坡而建,最初是一排大小不等的竹蓆棚,附近還建有涼亭,內擺有文房四寶,以供文人雅士聚會,題詩作賦。當時,省內外社會名流常來此聚會,市民也競相入堂品魚。店堂內不時傳出歡聲笑語。店內的鮮活鰱魚是用魚笆籠裝著掛在河面,顧客看好點中後,從魚笆籠中將魚取出,打理乾淨後入鍋烹調。此處的大蒜鰱魚當時名聲享譽省內外,而三洞橋從此也和鰱魚聯繫在一起,古橋擁有了另一種令人神往的魅力。
當時三洞橋以及磨底河,也出產土鰱魚。漁戶捕撈的方式也多種多樣,一是用網搬魚,多是晚上勞作;也有釣竿者,也多是夜間垂釣;其三是用魚籠,俗稱“照魚”。一般是兩人配合,一人手拿油壺照明,一人用竹編的籠子捕魚。地方一般選在水淺而急流處;四則是撒網。還有就是駕駛小漁舟,用魚老鴰在水深處捕撈。住在橋附近及周邊的孩子們,則是三三兩兩在靠近岸邊的水草中用雙手捉小魚。岸邊也布滿大大小小的螃蟹洞,孩子們頭上戴著用柳條盤成的圓帽,光腳短褲,一派濃郁的鄉野情趣。捕魚遊玩時,也常常順帶抓幾隻小螃蟹,用草拴著提在手中,戰利品還有從稻桿上捉來的油蚱蜢。
午後,孩子們也愛在此河段戲水游泳,興高采烈的喊叫聲不時驚飛起在河中覓魚的秧雞與白鷺。黃昏時,都江堰一帶的龍門山脈在薄霧中時隱時現,孩子們拖著被曬黑的身軀回到家中,品味完油煎小魚與小螃蟹的美味後,月上樹梢之時,坐在小凳子上,大人們例行的講老故事的傳統又該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