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牛

分布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的三江、白石、水磨等地。1981年存欄3萬餘頭。毛色以黃為主,次為黑色、草白色。頭大額寬,角短向上,頸肩結合好,垂皮發達,前軀發育良好,胸較深寬,肩峰稍高,中軀較長,後軀較平直,臀部肌肉較豐滿,母牛後軀略高於前軀。四肢穩健,筋腱明顯,蹄平整堅實。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三江牛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分布區域: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的三江、白石、水磨等地
  • 毛色:以黃為主,次為黑色、草白色
  • 特徵:頭大額寬,角短向上等
地理分布,產地及環境,品種特徵,品種性能,未來發展,

地理分布

三江牛在阿壩藏族自治州的理縣、茂汶羌族自治縣,以及溫江地區北部山區均有分布。
三江牛三江牛

產地及環境

三江牛主要產於四川盆地西北邊沿山區,阿壩藏族自治州汶川縣的三江、白石、水磨、漩口、白花和映秀等鄉、鎮,以里石河、溪河、二河三條溪江匯合處所產者較好,故名三江牛。主要產區位於岷山、邛崍山交錯的峽谷地帶,海拔625~780米,氣候溫暖濕潤,年平均氣溫10.9~14.1℃,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最熱月平均氣溫為20.2~23.4℃,年降水量850~1309毫米,相對濕度為83%,無霜期236天。產區有廣闊的放牧地,有占總面積5.6%的草地和占總面積34%的疏林、灌木地;另有占總面積1.9%的耕地,種植玉米、小麥、馬鈴薯、甘薯、大豆等作物。牛在配種、妊娠、哺乳期間,有精料補飼。
三江牛母三江牛母

品種特徵

三江牛頭大,額較寬,角短向上、形如竹筍。垂皮發達,有皺褶。前軀發育良好,胸較深寬,肩峰稍高;中軀較長,腹圓大而不下垂;後軀較平直,臀部肌肉較豐滿但欠寬,母牛後軀略高於前軀。四肢穩健,筋腱明顯,前肢直立,後肢形如弓,步伐輕快,蹄平整,蹄質堅實,蹄叉緊。皮膚稍厚,但不失彈性。毛細,毛色較為一致,以黃色為主,約占68.0%,次為黑色和草白色。
三江牛母三江牛母

品種性能

三江牛成年公牛平均體高、體長、胸圍、管圍和體重分別為:119.3±5.5厘米,133.5±2.7厘米,168.2±9.7厘米,16.6±1.3厘米,375.0±61.8公斤,成年母牛分別為:106.9±6.5厘米,123.4±1.5厘米,148.1±9.2厘米,14.3±0.9厘米,266.4±40.8公斤。三江牛耕作力強,是四川山區的優良役用品種之一。

未來發展

三江縣有養牛的傳統習慣,歷史悠久,歷史以來主要是以養殖勞役耕牛為主。改革開放後,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浪潮的衝擊下,三江農民的養牛觀念發生了根本性轉變,養牛不僅僅只是為了耕田種地,而是作為一種經濟收入手段被眾多農民所接受。對三江農民來說,養牛作為一種商品開始進入市場,人們漸漸開始了肉牛商品交易,活牛交易市場也逐漸形成並不斷發展壯大。特別是在湘、黔、桂三省(區)的接邊地區,有牛交易的歷史基礎,活牛交易市場發育迅速,形成了該縣的獨峒、同樂、富祿等三個活牛交易市場。三江縣委、縣人民政府及時整合這一資源優勢,提出了發展“一頭牛”產業。特別是“九五”以來,把肉牛產業作為全縣“一片茶、一根竹、一個果、一頭牛”農村經濟四個支柱產業之一重點培育和扶持。通過採取科學養殖、改良品種、培育扶持龍頭企業、建設活牛交易市場、強化流通服務等措施,使肉牛產業得到進一步發展壯大。
三江牛三江牛
全縣每年活牛存欄數保持在9.5萬頭左右,出欄數保持在3.5萬頭左右。
2002年以來,進行黃牛品種改良14635頭,產牛仔6919頭,種植桂牧一號、新銀合歡、羽葉結明等優質牧草15335畝。全縣建立有獨峒、同樂、富祿等三大活牛交易市場,也是湘、黔、桂三省(區)接邊地區最大的三個活牛交易市場,年活牛交易量達12.5萬頭左右。肉牛產品加工企業“三江縣橋牌實業有限公司”2005年列為柳州市重點農業龍頭企業,精包裝的牛肉產品已走進各大中城市超市。
經過幾年來的建設,“一頭牛”正在演繹成為三江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三江牛走南闖北打天下,開闢了一片新天地,牛越養越肥,產業越做越強,三江的“牛”越來越“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