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三江源地處青藏高原腹地,是我國淡水資源的重要補給地,是高原生物多樣性*集中的地區。為保護該地獨特的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統,我國建立了**體制機制試點朵翻立重的三江源國家公園,為國家公園體系建設提供示範樣板。《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系統現狀、變化及管理》展示了三江源國家公園及其毗鄰地區的生物多樣性及分布格局、植被特徵的遙感監測及變化解析、草地資源合理利用及野生動物及棲息地恢復、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重要性分區及其空間差異、生態資產核算及生態補償、生態承載力與區域生態安全評價和適應性管理模式及實踐等方面的*新研究成果。
圖書目錄
第1章 總論 1
第2章 三江源國家公園概況 11
2.1 自然環境 12
2.1.1 地理位置 12
2.1.2 地質地貌 13
2.1.3 氣候 13
2.1.4 水文 14
2.1.5 土壤 14
2.2 自然資源 15
2.2.1 土地資源 15
2.2.2 草地資源 15
2.2.3 水資源和濕地資源 16
2.2.4 森林資源 17
2.2.5 野生動植物資源 17
2.2.6 生態文化體驗資源 18
2.3 動植物區系及乘提恥生態系統 18
2.3.1 植物區系 18
2.3.2 動物區系 19
2.3.3 生態系統 20
2.3.4 土地利用現狀 21
2.4 生態體驗發展狀態 24
2.4.1 黃河源園區 24
2.4.2 長江源園區 26
2.4.3 瀾滄江源園區 28
2.5 體制機制試點目標及進展 29
2.5.1 體制機制試點目標 29
2.5.2 體制機制試點進展 29
參考文獻 35
第3章 科學考察及評價方法 37
3.1 植被調查與監測方法 38
3.2 動物調查與監測方法 38
3.2.1 關鍵鳥類和獸類的調查 38
3.2.2 兩棲類和爬行類的調查 39
3.2.3 基於無人機數據的典型區家畜遙感監測方法 40
3.2.4 基於衛星遙感像元的野生動物監測方法 40
3.2.5 基於野外調查的野生動物種群數量計算模型 41
3.3 草地質量指標遙感監測方法 42
3.3.1 基於光譜變異係數的草地物種多樣性遙感監測方法 42
3.3.2 “天–地”一體化草地地上生物量遙感監測方法 45
3.3.3 草地植被營養 (含氮量 )成狼符紋分遙感監測方法 47
3.4 植被特徵生態參數標準化數據遙感墊霸虹良監測方法 48
3.4.1 基於 SG濾波的歸一化植被指數算法最佳化 48
3.4.2 基於像元二分模型的植被覆蓋度監測算法 50
3.5 生態承載力與生態安全綜合評價方法 51
3.5.1 基於指標體系法的生態承載力與生態安全的綜合評價 51
3.5.2 基於草地畜牧業生產的生態承載力與生態安全評價方法 55
3.5.3 基於旅遊承載力旅遊區遊客生態容量測算方法 57
3.6 N%核算方法 58
3.6.1 基於家畜和野生有蹄類食草動物營養生主檔婚態位的理論N%核算 59
3.6.2 基於家畜和野生動物數量的現實 N%核算 59
3.6.3 基於當地牧民基本生活需求的預期 N%核算 59
3.6.4 區域耦合資源空間配置的最佳化 N%核算 59
3.7 生態資產評估方法 59
3.8 生態系統服務評估及重要性淋阿炒分級、分區方法 60
3.8.1 生態服務功能評估 60
3.8.2 生態服務功能重要性分級及分區方法 64
3.9 生態補償計算方法 67
參考文獻 68
第4章 三江源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及分布格局 71
4.1 植物物種多樣性的現狀與分布 72
4.1.1 三江源國家公園植物組成特徵 72
4.1.2 基於光譜變異係數的草地物種多樣性遙感監測 73
4.1.3 特多簽有生境下幾種植物物種的形成與維持機制 75
4.2 動物物種多樣性的現狀與分布 77
4.2.1 主要大型野生有蹄類動物種群數量及分布特徵 79
4.2.2 主要鳥類物種種群數量及分布特徵 85
4.2.3 主要兩棲、爬行類物種種群數量及分布特徵 87
4.2.4 氣候變化下青藏高原特有兩棲類動物的遺傳多樣性 89
4.3 重要微生物類群及其功能特徵 91
4.3.1 典型草地類型土壤細菌群落分布特徵 92
4.3.2 典型草地類型土壤菌根真菌群落分布特徵 94
4.3.3 參與土壤氮循環過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徵 97
參考文獻 103
第5章 植被特徵的遙感監測及變化解析 107
5.1 草地質量指標遙感監測與驗證 108
5.1.1 “天–地”一體化草地地上生物量遙感監測 108
5.1.2 草地植被營養成分遙感監測 111
5.2 近 30年三江源地區土地覆被遙感監測結果分析 112
5.3 草地生產力變化及其與生態工程和氣候變化的關係 115
5.3.1 經濟社會發展及氣候變化對三江源草地生產力的影響 115
5.3.2 三江源生態工程和放牧活動對草地生產力的影響 118
參考文獻 122
第6章 草地資源合理利用及野生動物棲息地恢復 125
6.1 三江源區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 126
6.1.1 三江源區生物多樣性保護現狀 126
6.1.2 野生動物生態廊道設計 126
6.1.3 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保障措施 128
6.2 野生動物棲息地生態恢復技術 131
6.2.1 野生動物棲息地退化現狀及成因 131
6.2.2 三江源區退化草地自然恢復技術 133
6.2.3 退化草地近自然恢復與重建技術 134
6.2.4 生態恢復成效監測評估 138
6.3 天然草地合理利用技術 138
6.3.1 三江源區天然草地合理放牧強度 138
6.3.2 天然草場季節放牧最佳化配置技術 143
6.4 放牧草場返青期休牧技術 144
6.4.1 返青期休牧對群落結構的影響 144
6.4.2 休牧期放牧家畜舍飼技術 146
參考文獻 147
第7章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重要性分區及其空間差異 149
7.1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狀況變化 150
7.1.1 支持功能的變化及分析 150
7.1.2 水源涵養服務的變化分析 151
7.1.3 水土保持服務的變化分析 152
7.1.4 防風固沙服務的變化分析 154
7.2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重要性分級 154
7.2.1 三江源地區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重要性分級 155
7.2.2 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重要性分級 155
7.2.3 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重要性分級 156
7.2.4 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源園區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重要性分級 158
7.3 生態服務功能重要性分區及其空間差異 160
7.3.1 三江源地區生態服務功能重要性分區及其空間差異性 160
7.3.2 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生態服務功能重要性分區及其空間差異性 161
7.3.3 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生態服務功能重要性分區及其空間差異性 164
7.3.4 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源園區生態服務功能重要性分區及其空間差異性 165
參考文獻 167
第8章 生態資產核算及生態補償 171
8.1 生態資產價值監測與評估 172
8.1.1 生態資產評估方法體系的建立 173
8.1.2 生態資產類型與面積的確定 174
8.1.3 生態資產質量的評估標準 175
8.2 生態資產及其變化特徵 177
8.2.1 生態資產*新現狀 177
8.2.2 生態資產的時空變化 179
8.2.3 生態資產的變化成因 179
8.2.4 生態資產變化的機制 180
8.3 生態補償及實現途徑 183
8.3.1 生態補償政策概述及實施的必要性 183
8.3.2 生態補償的成效評估及存在問題 186
8.3.3 生態補償機制的實現途徑 190
參考文獻 196
第9章 生態承載力與區域生態安全評價 199
9.1 基於指標體系法的生態承載力與生態安全綜合評價 200
9.1.1 基於層次分析賦權重法的三江源地區生態承載力綜合評價 201
9.1.2 基於綜合均衡整合法的三江源地區生態承載力綜合評價 201
9.1.3 基於*小值整合法的三江源地區生態承載力綜合評價 202
9.1.4 三江源地區生態安全評價結果 205
9.2 基於草地畜牧業生產的生態承載力與生態安全評價 206
9.2.1 基於理論載畜量的三江源地區生態安全評估 207
9.2.2 基於草地畜牧業的人口承載力情景分析 208
9.2.3 考慮野生有蹄類食草動物的草地承載力分析 210
9.3 基於旅遊承載力的三江源旅遊區遊客生態容量評估 214
9.3.1 三江源地區旅遊業概況 215
9.3.2 三江源區遊客生態容量測算結果 216
參考文獻 218
第10章 適應性管理模式及實踐 221
10.1 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理論及途徑 222
10.1.1 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基本概念 222
10.1.2 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的基本特徵 223
10.1.3 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的框架及模式 224
10.1.4 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實現途徑 225
10.2 基於N%原理的國家公園管理框架設計及實踐 228
10.2.1 N%概念 228
10.2.2 N%核算依據 228
10.2.3 理論、現實、預期和最佳化的N% 233
10.2.4 三江源國家公園自然比例及其影響因素 236
10.2.5 基於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服務評估的生態區域社會–生態系統自然比例 237
10.3 國家公園功能最佳化模式構建 238
10.3.1 三江源地區可持續發展分區模式 238
10.3.2 三江源國家公園功能最佳化框架 239
10.3.3 三江源國家公園功能分區和定位 245
10.4 資源空間最佳化配置的三區耦合模式及套用 248
10.4.1 三江源國家公園區域草地資源現狀 248
10.4.2 三江源國家公園區域對災害天氣應對能力 249
10.4.3 草地和食草動物平衡是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的核心 250
10.4.4 三區耦合模式是三江源國家公園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251
10.4.5 以外圍支撐區為紐帶的三江源國家公園資源空間最佳化配置 252
10.5 對策與建議 252
10.5.1 因地制宜、分區指導,最佳化草地保護功能區劃 253
10.5.2 遵循自然規律、保證草地可持續利用 253
10.5.3 基於區域耦合、發展草地保護新範式 253
10.5.4 最佳化生態補償、充分調動牧民參與積極性 253
10.5.5 國家公園原真性和完整性的認識和評價技術體系的研發 253
10.5.6 國家公園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和維持的技術與方法 254
10.5.7 國家公園自然–社會–經濟系統可持續管理模式與綠色發展路徑 254
10.5.8 國家公園原真性和完整性適宜性評估 254
參考文獻 254
3.5 生態承載力與生態安全綜合評價方法 51
3.5.1 基於指標體系法的生態承載力與生態安全的綜合評價 51
3.5.2 基於草地畜牧業生產的生態承載力與生態安全評價方法 55
3.5.3 基於旅遊承載力旅遊區遊客生態容量測算方法 57
3.6 N%核算方法 58
3.6.1 基於家畜和野生有蹄類食草動物營養生態位的理論N%核算 59
3.6.2 基於家畜和野生動物數量的現實 N%核算 59
3.6.3 基於當地牧民基本生活需求的預期 N%核算 59
3.6.4 區域耦合資源空間配置的最佳化 N%核算 59
3.7 生態資產評估方法 59
3.8 生態系統服務評估及重要性分級、分區方法 60
3.8.1 生態服務功能評估 60
3.8.2 生態服務功能重要性分級及分區方法 64
3.9 生態補償計算方法 67
參考文獻 68
第4章 三江源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及分布格局 71
4.1 植物物種多樣性的現狀與分布 72
4.1.1 三江源國家公園植物組成特徵 72
4.1.2 基於光譜變異係數的草地物種多樣性遙感監測 73
4.1.3 特有生境下幾種植物物種的形成與維持機制 75
4.2 動物物種多樣性的現狀與分布 77
4.2.1 主要大型野生有蹄類動物種群數量及分布特徵 79
4.2.2 主要鳥類物種種群數量及分布特徵 85
4.2.3 主要兩棲、爬行類物種種群數量及分布特徵 87
4.2.4 氣候變化下青藏高原特有兩棲類動物的遺傳多樣性 89
4.3 重要微生物類群及其功能特徵 91
4.3.1 典型草地類型土壤細菌群落分布特徵 92
4.3.2 典型草地類型土壤菌根真菌群落分布特徵 94
4.3.3 參與土壤氮循環過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徵 97
參考文獻 103
第5章 植被特徵的遙感監測及變化解析 107
5.1 草地質量指標遙感監測與驗證 108
5.1.1 “天–地”一體化草地地上生物量遙感監測 108
5.1.2 草地植被營養成分遙感監測 111
5.2 近 30年三江源地區土地覆被遙感監測結果分析 112
5.3 草地生產力變化及其與生態工程和氣候變化的關係 115
5.3.1 經濟社會發展及氣候變化對三江源草地生產力的影響 115
5.3.2 三江源生態工程和放牧活動對草地生產力的影響 118
參考文獻 122
第6章 草地資源合理利用及野生動物棲息地恢復 125
6.1 三江源區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 126
6.1.1 三江源區生物多樣性保護現狀 126
6.1.2 野生動物生態廊道設計 126
6.1.3 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保障措施 128
6.2 野生動物棲息地生態恢復技術 131
6.2.1 野生動物棲息地退化現狀及成因 131
6.2.2 三江源區退化草地自然恢復技術 133
6.2.3 退化草地近自然恢復與重建技術 134
6.2.4 生態恢復成效監測評估 138
6.3 天然草地合理利用技術 138
6.3.1 三江源區天然草地合理放牧強度 138
6.3.2 天然草場季節放牧最佳化配置技術 143
6.4 放牧草場返青期休牧技術 144
6.4.1 返青期休牧對群落結構的影響 144
6.4.2 休牧期放牧家畜舍飼技術 146
參考文獻 147
第7章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重要性分區及其空間差異 149
7.1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狀況變化 150
7.1.1 支持功能的變化及分析 150
7.1.2 水源涵養服務的變化分析 151
7.1.3 水土保持服務的變化分析 152
7.1.4 防風固沙服務的變化分析 154
7.2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重要性分級 154
7.2.1 三江源地區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重要性分級 155
7.2.2 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重要性分級 155
7.2.3 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重要性分級 156
7.2.4 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源園區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重要性分級 158
7.3 生態服務功能重要性分區及其空間差異 160
7.3.1 三江源地區生態服務功能重要性分區及其空間差異性 160
7.3.2 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生態服務功能重要性分區及其空間差異性 161
7.3.3 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生態服務功能重要性分區及其空間差異性 164
7.3.4 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源園區生態服務功能重要性分區及其空間差異性 165
參考文獻 167
第8章 生態資產核算及生態補償 171
8.1 生態資產價值監測與評估 172
8.1.1 生態資產評估方法體系的建立 173
8.1.2 生態資產類型與面積的確定 174
8.1.3 生態資產質量的評估標準 175
8.2 生態資產及其變化特徵 177
8.2.1 生態資產*新現狀 177
8.2.2 生態資產的時空變化 179
8.2.3 生態資產的變化成因 179
8.2.4 生態資產變化的機制 180
8.3 生態補償及實現途徑 183
8.3.1 生態補償政策概述及實施的必要性 183
8.3.2 生態補償的成效評估及存在問題 186
8.3.3 生態補償機制的實現途徑 190
參考文獻 196
第9章 生態承載力與區域生態安全評價 199
9.1 基於指標體系法的生態承載力與生態安全綜合評價 200
9.1.1 基於層次分析賦權重法的三江源地區生態承載力綜合評價 201
9.1.2 基於綜合均衡整合法的三江源地區生態承載力綜合評價 201
9.1.3 基於*小值整合法的三江源地區生態承載力綜合評價 202
9.1.4 三江源地區生態安全評價結果 205
9.2 基於草地畜牧業生產的生態承載力與生態安全評價 206
9.2.1 基於理論載畜量的三江源地區生態安全評估 207
9.2.2 基於草地畜牧業的人口承載力情景分析 208
9.2.3 考慮野生有蹄類食草動物的草地承載力分析 210
9.3 基於旅遊承載力的三江源旅遊區遊客生態容量評估 214
9.3.1 三江源地區旅遊業概況 215
9.3.2 三江源區遊客生態容量測算結果 216
參考文獻 218
第10章 適應性管理模式及實踐 221
10.1 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理論及途徑 222
10.1.1 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基本概念 222
10.1.2 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的基本特徵 223
10.1.3 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的框架及模式 224
10.1.4 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實現途徑 225
10.2 基於N%原理的國家公園管理框架設計及實踐 228
10.2.1 N%概念 228
10.2.2 N%核算依據 228
10.2.3 理論、現實、預期和最佳化的N% 233
10.2.4 三江源國家公園自然比例及其影響因素 236
10.2.5 基於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服務評估的生態區域社會–生態系統自然比例 237
10.3 國家公園功能最佳化模式構建 238
10.3.1 三江源地區可持續發展分區模式 238
10.3.2 三江源國家公園功能最佳化框架 239
10.3.3 三江源國家公園功能分區和定位 245
10.4 資源空間最佳化配置的三區耦合模式及套用 248
10.4.1 三江源國家公園區域草地資源現狀 248
10.4.2 三江源國家公園區域對災害天氣應對能力 249
10.4.3 草地和食草動物平衡是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的核心 250
10.4.4 三區耦合模式是三江源國家公園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251
10.4.5 以外圍支撐區為紐帶的三江源國家公園資源空間最佳化配置 252
10.5 對策與建議 252
10.5.1 因地制宜、分區指導,最佳化草地保護功能區劃 253
10.5.2 遵循自然規律、保證草地可持續利用 253
10.5.3 基於區域耦合、發展草地保護新範式 253
10.5.4 最佳化生態補償、充分調動牧民參與積極性 253
10.5.5 國家公園原真性和完整性的認識和評價技術體系的研發 253
10.5.6 國家公園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和維持的技術與方法 254
10.5.7 國家公園自然–社會–經濟系統可持續管理模式與綠色發展路徑 254
10.5.8 國家公園原真性和完整性適宜性評估 254
參考文獻 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