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元1409年到1449年間,教會舉行了三次大公會議:比薩會議(1409年),君士坦期會議(公元1414至1418年),巴塞爾會議(公元1431至1449年)。這些會議有三重目的:(1)彌合教會的分裂。(2)改革教會的腐敗。(3) 平息異端。在這段時期,大公會議被公認是「絕對無誤」,是教會的「最高權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次大公會議
- 比薩會議:1409年
- 巴塞爾會議:公元1431至1449年
- 正文:比薩會議毫無成就
從公元1409年到1449年間,教會舉行了三次大公會議:比薩會議(1409年),君士坦期會議(公元1414至1418年),巴塞爾會議(公元1431至1449年)。這些會議有三重目的:(1)彌合教會的分裂。(2)改革教會的腐敗。(3) 平息異端。在這段時期,大公會議被公認是「絕對無誤」,是教會的「最高權威」。
從公元1409年到1449年間,教會舉行了三次大公會議:比薩會議(1409年),君士坦期會議(公元1414至1418年),巴塞爾會議(公元1431至1449年)。這些會議有三重目的:(1)...
大公會議亦稱公會議,是全體主教會議之意,有全球性的或教區性的會議之分。第一次梵蒂岡大公會議(1869.12-1870.7)是第二十次大公會議。1962年10月11日至1965年...
第三次拉特朗公會議,又譯作第三次拉特朗大公會議、第三次拉特蘭會議(英文:The Third Council of the Lateran),於1179年三月召開的第十一次大公會議,由教宗亞歷山大...
??終於,公元451年,第四次大公會議在尼西亞附近的迦克墩召開(第三次大公會議在以弗所舉行,,將於本章稍後討論),約有600位主教參加會議。這次會議所制訂的信經和...
1994年11月11日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與東方教會簽署了《共同聲明》,天主教放棄在第三次大公會議──以弗所會議上對於聶斯脫里的裁定,轉而接受其提出對於瑪利亞的稱呼...
五 第四次大公會議——卡爾西頓公會議六 第五次大公會議——君士坦丁堡第二次公會議七 第六次大公會議——君士坦丁堡第三次公會議八 五六會議——君士坦丁堡第...
431年,東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二世在以弗所召開第三次大公會議,西里爾主議,羅馬主教的代表遲到。會上,西里爾代表亞歷山大神學派,與普世牧首聶斯脫利的安條克神學派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