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椏苦(原變種)

三椏苦(原變種)

三椏苦是低海拔淺山常見的森林植物。三小葉,形成一大葉一長柄的特色,甚好辨識。以前在台灣北部山區,常在林間山路邂逅,春末正是綠花盛開時,過往行山香港郊野也記錄不少。我也聽說,廣東二十四味涼茶里,有一苦味就是此物,卻不知還能製成粿食。

三椏苦具有預防感冒、排毒去熱的功效,當地人才會將三椏苦根葉煮糊,製成粿食。眼前的小攤擺了許多種粿餅,都是澳門昔時庶民的小點心。這三椏苦的功效,讓我想起過去在桃園大溪買到的車輪粿。車輪粿擁有數種藥草混合,就不知三椏苦有無和其他藥草混合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三椏苦(原變種)
  • 花期:4-6月
  • 果期:7-10月
  • 顏色樹皮灰白或灰綠色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物種特點,

形態特徵

喬木,樹皮灰白或灰綠色,光滑,縱向淺裂,嫩枝的節部常呈壓扁狀,小枝的髓部大,枝葉無毛。3小葉,有時偶有2小葉或單小葉同時存在,葉柄基部稍增粗,小葉長橢圓形,兩端尖,有時倒卵狀橢圓形,長6-20厘米,寬2-8厘米,全緣,油點多;小葉柄甚短。花序腋生,很少同時有頂生,長4-12厘米,花甚多;萼片及花瓣均4片;萼片細小,長約0.5毫米;花瓣淡黃或白色,長1.5-2毫米,常有透明油點,乾後油點變暗褐至褐黑色;雄花的退化雌蕊細墊狀凸起,密被白色短毛;雌花的不育雄蕊有花葯而無花粉,花柱與子房等長或略短,柱頭頭狀。分果瓣淡黃或茶褐色,散生肉眼可見的透明油點,每分果瓣有1種子;種子長3-4毫米,厚2-3毫米,藍黑色,有光澤。花期4-6月,果期7-10月。
生於廣東,海南及廣西三省區沿海岸地區的其小葉最小,長4-7厘米,寬1.5-2.5厘米。生於雲南南部的其小葉最大,長11-20厘米,寬4-8厘米,果及種子也較大,種子長4.5-5毫米。
在合適的自然條件下,本種可長至高約20米,胸徑40厘米。

生長環境

生長於平地至海拔2000米山地,常見於較陰蔽的山谷濕潤地方,陽坡灌木叢中偶有生長。

分布範圍

產自台灣福建、江西、廣東、海南、廣西、貴州及雲南南部,最北限約在北緯25°,西南至雲南騰衝縣。越南、寮國、泰國等也有。

物種特點

枝、葉、樹皮等都有類似柑橘葉的香氣。樹皮的韌皮纖維不甚發達,故剝離時不呈條狀。散孔材,木材淡黃色,紋理通直,結構細緻,材質稍硬而輕,乾後稍開裂,但不變形,加工易,不耐腐,適作小型家具、文具或箱板材。
根、葉、果都用作草藥。味苦。性寒,一說其根有小毒。在我國及越南、寮國、高棉均用作清熱解毒劑。廣東“涼茶”中,多有此料,用其根、莖枝,作消暑清熱劑。
據試驗,10%的根、葉浸劑提取液,對於副流感病毒(仙台株)有抑制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