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棒鼓聲頻·題淵明醉歸圖

《三棒鼓聲頻·題淵明醉歸圖》是元代散曲家曹德的所寫的一首小令。這首小令先描寫陶淵明隱居山中休閒自得的生活,後表達了作者對於隱居生活的嚮往和對於社會現狀的不滿之情。全曲多次使用用典的表現手法,將作者內心的不滿與嚮往之情表達地淋漓盡致。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三棒鼓聲頻·題淵明醉歸圖
  • 創作年代:元代
  • 作品出處:《全元散曲》
  • 文學體裁:小令
  • 作者:曹德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失宮調】三棒鼓聲頻·題淵明醉歸圖
先生醉也,童子扶者。有詩便寫,無酒重賒。山聲野調欲唱些,俗事休說。問青天借得松間月,陪伴今夜。長安此時春夢熱,多少豪傑。明朝鏡中頭似雪,烏帽難遮。星般大縣兒難棄捨,晚入廬山社。比及眉未攢,腰曾折,遲了也,去官陶靖節。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三棒鼓聲頻:元代時令小調,所屬官調不明,元散曲中僅曹德有出一曲。曲調弄三疊,構成急促的三棒鼓聲。
  2. 先生:指陶淵明。
  3. 長安:指京城。
  4. 春夢熱:借用“黃粱一夢”典故,意謂京城裡在朝百官此刻正做耆飛黃騰達的美夢。
  5. 烏帽:指官帽。
  6. 廬山社:慧遠法師在廬山東林寺創建佛門白蓮社。
  7. “遲了”二句:意謂陶淵明辭官歸隱實在太晚了,一個潔身自好的人根本就不應該踏入官場。

白話譯文

先生我喝得醉了,仆童好好地攙扶著。有詩馬上就寫,沒有酒喝就再去賒。山聲小調想要唱一些、那些俗事咱不說,且向青天借一些松間的明月,陪伴俺度過今夜長安城裡這時候春夢非常熱。多少英雄豪傑,一天過後明天早晨的明鏡中就白髮如雪,那么點幾的烏紗帽實在難遮。多少可憐的人,星星大個縣官也不能舍,晚年則才想著要出家入什麼白蓮社、等到你加入白蓮社,腰也經過多少次地向人折,一切都已經晚了遲了許多。看看,那才是拋棄烏紗帽的陶靖節。

創作背景

該曲具體創作年份未知。陶淵明不堪官場污濁、棄官歸隱田園的事跡,成為後世遁世隱者的楷模,流芳歷代詩文。曹德在觀賞《淵明醉歸圖》時,有感於現實社會,遂提筆抒懷,在畫軸上寫下了這首曲子。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先生”兩句是對整幅畫面的總體描寫,寫出了先生的醉態、童子的動作,很是生動。接著“有詩”四句描寫的是陶淵明隱居山中休閒自得的生活。在山間擺脫了凡塵中的俗事,喝著酒、寫著詩、唱著曲,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不受世俗束縛,只是隨性所為,自由自在地生活。“問青天”兩句提到了月和松,兩者是高風亮節的代表,作者渴望松和月相伴,也藉此表現了自己的氣節和操守。
“長安”四句寫很多人都渴望功名,渴望在官場嶄露頭角,然而這一切也不過是黃粱美夢、過眼雲煙。“星般大”幾句是作者對小官的勸誡,希望他們趁早歸隱,不要被官場的污濁之氣感染。由此可見作者對官場的厭惡甚至是痛恨之情。
整首曲子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描述了三類人:一類是歸隱之人,他們自得其樂地生活著,有著作者所嚮往的自由與豁達;第二類是官場權貴之人,做著黃粱美夢,卻不知塵世間的榮華富貴不過是過眼雲煙;第三類是尚且沒有得志的小官,捨不得丟棄官位,最後落得晚年怨恨的下場,作者勸誡他們還不如早點學習陶淵明歸隱山林。
作者多次引用了陶淵明的典故。“廬山社”指陶淵明的好友慧遠法師在廬山東林寺創建的白蓮社。“腰曾折”則是來自陶淵明所說的“不為五斗米折腰”,這些都表現了作者對陶淵明的讚賞與推崇之情。其中對隱居生活的描寫則表現了他對歸隱的嚮往之情。這與作者曾選擇隱居的事實相呼席,表現了作者的洗擇縣心之所向,而不縣沽名釣譽。

名家點評

原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陶型傳:統觀全曲,急促的三棒鼓聲,風趣的山聲野調,通俗的語言文字,坦誠的警世內容,幾方面的配搭都顯得很諧調。(《元曲鑑賞辭典》)

作者簡介

曹德,字明善,曾官衢州路吏,與散曲作家薛昂夫、任昱有唱和。元順帝時,因寫“清江引”二首諷刺宰相伯顏專政,被緝捕,避於吳中一僧舍。數年後,伯顏事敗竄死,方再人京。現存小令十八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