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桂橋,位於成都市溫江區原縣城北5里,太平鄉境內,即今萬春鎮轄區,新開江(江安河)支流曹溪上的一座橋樑,後廢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三桂橋
- 別名:三桂
- 行政區類別:橋
- 所屬地區:成都市溫江區原縣
典故由來,周邊景點,地圖信息,
典故由來
吳三桂投降清軍後,在一片石戰役中大敗李自成,受清封平西王。之後不久,吳三桂又為清軍先鋒,追擊李自成,並平滅陝西等地的李自成餘部,併入川剿滅雄霸四川軍閥張獻忠,結束了其在四川建立的政權。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離開四川,會同清軍多尼等進攻南明雲貴等地區。傳說吳三桂在成都追擊張獻忠殘部時,張獻忠部拆毀溫江城北曹溪上的所有橋樑,以阻止吳三桂部的追擊。吳三桂到曹溪後,部隊不能過河。他當即派軍士在曹溪上修復一座橋,並很快把張獻忠餘部消滅在金馬河沿岸。後來,人們就把這座橋叫做“三桂橋”。也許正是有了這座橋,人們還傳說,吳三桂在陝西以來繳獲的財寶很多,其愛妾陳圓圓將部分埋在曹溪以北的楊柳河某個地方,以便將來挖取。
周邊景點
陳圓圓與挖斷山
春花亂放,沃野一片醉人香。煙雨茫茫,好個楊柳江。魚鳧乘虎,可曾去仙鄉。挖斷山,殘坡斷埂,金銀藏何方?
這首《點絳唇》,說的是成都府溫江的故事。這溫江乃天府之國的腹心,平疇沃野,水旱從人,物產豐富,乃富庶之地。溫江本無山丘,但人們仍舊說,溫江有四大名山:曰柏灌山、曰大墓山、曰小墓山、曰筲箕山。那柏灌山乃古蜀柏灌王之墓,大墓山乃古蜀魚鳧王之墓,小墓山乃魚鳧王妃之墓,至於筲箕山,則無考矣。這“四大名山”,世人皆知。只是詞中提到挖斷山一說,又為何故?這段傳奇,還是與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埋藏金銀財寶有關。
清朝初期,平西王吳三桂反清被平叛後,其愛妾陳圓圓帶著大量金銀財寶,欲亡命於川西的青城山。路過溫江,見這裡是一個風水寶地,人民富庶,即放棄了去青城山之念,將吳三桂的後人改為陳、郭二姓,在溫江廣置產業。因金銀甚多,遂思埋藏於地,以圖後人慢慢享用。並修一廟宇修行,人們呼作吳家庵的便是。
再說溫江這個地方,本無大山大丘,為岷江出灌口後第一平坦之鄉,故水患嚴重,刷出一條大江。兩岸人們多置楊柳樹防洪固土,稱為楊柳大江。這楊柳大江寬闊數里,煙波浩淼。大江河沿,有條高埂順江而走,綿亘百餘里,直至新津渡口。在溫江段內,這條高埂,猶如一條巨龍潛伏,真是風水寶地之龍脈。陳圓圓即選了這條高埂,分數處將金銀財寶埋藏。並繪製了藏寶地圖,編了口訣,以傳後人。
歲月流逝,這條高埂下藏有金銀,代代相傳,並有民謠云:“山不見,水不見,山水不見金銀現。”溫江無山,這高埂即為山。欲尋求金銀者代代挖之,填土入楊柳江,致使大江枯竭,另闢流徑,即今金馬河也。
金馬河不便灌溉農田,又在東面新開一河,名江安河,人們又稱新開河。
楊柳大江變成小河,叫楊柳河。水不見了,把條高埂挖得殘缺不堪,山亦不見了。但只是還未挖到金銀。只是陳家後人得了一處,稱為“陳家桅桿”者。
人們又稱這埂子為“挖斷山”,至今還忽隱忽現無數高埂、高坡、高墩、高坎,很多地名也因此而來,如歡喜坡、王高坎、杜家埂、五里墩等。挖斷山是人們自發呼之,但終不是真正的山,故有漸漸被人遺忘了。埂仍在,河仍在,尚有古貌痕跡。滄海桑田,讓人唏噓。正是:欲求金銀寶,山亦能挖斷。江水還自流,冷眼把世看。
地圖信息
地址:成都市溫江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