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竹(Q>opienensis Hsueh et Yi)稈高2~ 7m,徑1-1.5cm,節間長10-25cm,圓筒形或有時基部數節略呈方形,綠至黃綠色,無毛,無白粉,節較平。籜鞘紫褐色,稈籜早落頂端呈圓弧形,背面具稀疏之褐色小刺毛,邊緣密生黃褐色纖毛;無籜耳;籜舌紫褐色,全綠,高約1mm;籜葉三角形或錐形。每節分枝1—5枚,小枝纖細,頂端具葉1—2枚。葉片披針形,背面具微毛。筍期4~5月。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三月竹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亞門:被子植物亞門
- 綱:單子葉植物綱
- 科:禾本科
- 屬:筇竹屬
- 種:三月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本屬特徵,本科概述,
形態特徵
竿高2—7米,直徑1—5.5厘米;節間一般長18—20厘米,最長可達25厘米,竿基部數節間長為6一lo厘米,圓筒形或有時基部數節間略呈四方形,無毛,不具白粉,中部竿壁厚5—8毫米;通常在竿第12節以上始有分枝;籜環無毛;竿環在不分枝節不隆起或微隆起,在分枝節則甚隆起;節內長2.5—4毫米;竿每節具2或3枝,或因次生枝發生可為5枝,枝環顯著隆起,每節生l一5小枝。筍紫褐色;籜鞘早落,厚紙質至革質,長三角形或長橢圓形,頂端呈圓弧形,背面被稀疏之小刺毛,幼時略粗糙,縱脈紋顯著,邊緣的中上部密生黃褐色纖毛;無籜耳;籜舌紫褐色,高約l毫米,全緣,無毛;籜片三角形或錐形,長4—6毫米,底寬2—3毫米,兩面均粗糙,背面縱脈紋顯著,乾後邊緣常內卷;基部與籜鞘頂端無明顯的關節。小枝纖細,頂端具葉1—2片(如小枝僅具1 葉時,則葉鞘緊裹且與小枝癒合);葉鞘長2.5—4厘米,無毛,背部的縱脊和縱脈紋均不甚明顯;葉耳無,鞘口兩側各具長為3—7毫米易脫落之紫色或紫綠色繸毛2—4條;葉舌在小枝僅具1葉時極低矮,具2葉時高約0.5毫米,截形,邊緣無纖毛;葉柄長2—3 毫米;葉片披針形,紙質,長7.5一17厘米,寬(10)13—16毫米,上表面綠色,無毛,下表面淡綠色,具微毛,次脈4或5對,小橫脈組成長方形,邊緣一側具小鋸齒而粗糙,另一側則略粗糙或近於平滑。花枝未見。筍期4—5月。
生長環境
生於常綠闊葉林下、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下,或自成鈍林,或為林下優勢種。山地黃壤或棕色森林土。酸性或微酸性。海拔(1400—)1500—2200米。
分布範圍
產四川峨邊。生於海拔1 600—1 900米的闊葉林下或能形成純林。模式標本采自峨邊新林鄉。
本屬特徵
地下莖復軸型。稈直立,下部節間實心,上部節間中空。稈籜早落。葉片披針形或狹披針形。花序軸各節具一大型苞片,並著生1至數枚分枝,分枝頂具1小穗。小穗含3—8花,綠色或暗綠色;小穗軸脫節於穎之上及諸小花之間,扁平,無毛,基部微被白粉;穎2或3,常呈苞片狀;外稃先端漸尖,無毛,具7—9脈;內稃短於外稃,先端鈍或2裂,背部具2脊;鱗被3枚,後方一枚披針形或倒披針形,兩側兩枚菱狀卵形或闊卵形,具細脈紋,上部邊緣具纖毛。雄蕊3枚,花葯紫色或黃色;子房呈倒卵形或橢圓形,無毛,花柱1,柱頭2,羽毛狀。穎果厚皮質,具縮存花柱。花期3—4月,果期5月。少種屬。
本屬分布
四川:峨眉、雷波、長寧、舒永、筠連、豐都、石柱、南川、彭水、武隆、峨邊。雲南:大關、綏江、威信。湖北:利川、恩施、安陸、宣恩。貴州:湄潭。
本科概述
該科為被子植物的最大科之一。約有660屬,9000種,廣布於全世界。我國約有230屬,1500種,分布於全國各地,其中15屬為我國特有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