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晦日游越王台二首

《三月晦日游越王台二首》是宋代詩人楊萬里創作的一組七言絕句。第一首詩前兩句寫越王台的景色,後兩句抒發物是人非的感慨;第二首前兩句寫越王台上的春景,後兩句抒發不如遊人。這兩首詩用語平易圓潤,自然流暢。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三月晦日游越王台二首
  • 作者:楊萬里
  • 創作年代:宋
  • 出處:《全宋詩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三月晦日游越王台二首
其一
榕樹梢頭訪古台,下看碧海一瓊杯。
越王歌舞春風處,今日春風獨自來。
其二
越王台上落花春,一掬山光兩袖塵。
隨分杯盤隨處醉,自憐不及踏青人。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晦日:陰曆每月的最後一天。越王台:在越秀山上,為漢時南越尉趙佗所建;後來趙佗做了南越王,人們就把它稱為越王台。《廣州府志》說:“山分為二,東為歌舞岡、越王台。”台在宋以前已早廢,故址在今天的鎮海樓(也稱五層樓)附近,當山的最高處,登臨遠眺,視野很廣。直到今天,以鎮海樓為中心的“越秀遠眺”,仍為“羊城八景”之一。
②古台:即指越王台,因為從它的初建到楊萬里來游時,已過了1300多年。
③瓊杯:玉制的杯子。
④一掬(jū):一捧。山光一掬,言如可掬捧,近逼眉睫。
⑤隨分(fèn)杯盤:就是按照各人的量來喝酒、吃東西。隨分,是隨意、隨便、各隨其分的意思。
⑥踏青:春日草生,地面青綠,故古人稱春日出遊為踏青。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其一
我去探訪的古台很高,就像在榕樹的梢頭一樣。從高台往下看,大海就像一隻玉杯。
這裡曾經是越王玩樂、欣賞歌舞春風的地方,如今只有春風獨自到來。
其二
暮春時節,越王台上的花卉多已凋落,山色清明秀麗而我卻兩袖沾滿了灰塵。
遊人按照各人的量來喝酒,喝醉了酒到處遊逛,官員因為身份的約束,反而不如尋常百姓。

創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楊萬里被任命為廣東常平茶鹽提舉。次年二月十九日,他從江西過大庾嶺,進入廣東月中抵達廣州官舍。到了三月底的那一天,他就登上了廣州城北的越秀山,遊覽了著名的越王台舊址,寫下這兩首詩。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作者來到越王台,對景抒懷,寫下了兩首絕句。從登臨中激發詩思,蒐集詩材,是楊萬里前年(淳熙五年)在荊溪(江蘇常州)作官時悟出的作詩三昧。從那以後,類似“步後園,登古城,採擷杞菊,攀翻花竹”,使“萬象畢來”呈獻詩材那樣的事,就經常出現;游越王台賦詩,也屬此舉。
第一首詩從眼前景物,聯想到江山依舊,而越王的歌舞繁華,已成陳跡,不勝感慨。“榕樹梢頭訪古台。”首句紀實。榕樹是廣東常見的常綠喬木,高達四五丈,枝葉繁茂。到榕樹的樹梢上來尋訪古台遺址,說明這座台所處位置之高。“下看碧海一瓊杯。”這句寫從越王台故址下望所見的大海景色。用了一個巧妙的比喻:碧綠的大海,就像盛滿美酒的玉杯似的。寫得聰明精緻而有氣魄。這是從李賀的“一泓海水杯中瀉”(《夢天》)中化出的。李賀詩說:海水就像從杯中流出的那么少;楊詩卻說:大海就像一隻裝滿了水的杯子,字面上有所變化,但內涵是一樣的:海水就只有一杯水那么多,同樣是比喻大海之小。顯示出楊萬里善於變化前人詩句的本領——這是從江西詩派學來的。讀者也許會問:從越秀山下望,可以見到大海嗎?這一問似乎有理,但不免昧於滄桑陵谷之變。古代的珠江,比現在寬廣得多,它的北岸就靠近越秀山下;而珠江口也就在廣州附近。向南延伸,就是浩瀚無際的南海了(與今日阻隔著由鳥嶼連成一片的陸地不同)。《廣州府志》也說:“(越秀)山據粵城最高處,憑高下瞰,遠江如帶,目盡炎海。”明乎此,也就知道詩人採用“碧海”這一字眼的不誤了。“碧海”像“一瓊杯”,自然是一種錯覺;這錯覺產生的原因,就“物”的方面說,是視點之高,視距之遠:這就反襯出了越王台所在地的高(又一次寫出越王台之高);就“心”的方面說,是胸襟的廣闊,有包籠宇宙萬物之勢:這就反村出了作者胸懷之廣。因此這句詩是浪漫主義的,藝術性相當高“越王歌舞春風處”兩句是對景生情,抒發感想。來到這古老的越王台故址,明於史事、善於浮想聯翩的詩人,自然會聯想起南越王趙佗的遺事。想當年,每到陰曆三月三日,春風拂面時,他就到這裡來登高,欣賞歌舞;如今春風又已輕拂,但是趙佗和他的越王台卻已經不知身在何處了。只剩下詩人獨自到來,憑弔這古台遺蹟而已。這兩句,既包含江山依舊、人事變遷的“永恆”的主題,也包含對越王趙佗歌舞繁華的批判。古代帝王掠取百姓的子女玉帛,以奉我一人之身,沉酣於歌舞食色的生活享受自以為千秋萬代不絕;但是曾幾何時,也就化為塵土,這實在是生活對他們的一種諷刺!作者的這一感慨,是頗為深沉的。
第二首詩寫越王台周圍景色和遊人的動態,以及作者由此生髮的感想。“越王台上落花春”。概括寫出越王台上的春景。南國春早,暮春三月,廣州已是春殘花落的時候。越秀山上的各種木本、草本花卉,此時,多已凋落,那當然又別具一種氣象,因為花落對廣州來說,不是傷感的象徵,它一年四季都有花開,新新不絕,此時落花滿地,反給地面、空間增添了色彩。“一掬山光兩袖塵。”這裡既有景物描寫,也有面對景物所作出的心理反應。“一掬山光”,極寫山色之清明秀麗,就像可以捧起來欣賞似的。山色如此,而自己這個人卻是兩袖沾滿了灰塵(這自然是一種比喻),相當的庸俗委瑣。一種面對自然的相形見拙、自慚形穢之感,油然而生。實際上也就是對官場的一種否定。“隨分杯盤隨處醉”兩句,寫遊人動態和作者見到他們所引起的感想。附近的遊人按照各人的量來喝酒、吃東西,他們喝醉了酒,自由自在地到處遊逛,無拘無束;反觀自己,卻因為官員身分,處處受到約束,一點不能隨便;面對著這群“踏青人”,真有點自憐自嘆了。古代官民壁壘森嚴,當官的不能混在老百姓叢中遊樂,“肅靜”、“迴避”的一套代表威嚴的措施,把他們與老百姓分隔開來;他們自然也不能在公眾場所失態。所以一些性情比較灑脫的官員,就不免有不堪拘束之嘆;明朝的袁宏道甚至還因此辭掉了吳縣縣令。楊萬里也是個喜愛山水、性格灑脫的人,這首詩,反映了他這方面的本色。
這兩首詩,同作者代表性的俳俚諧趣風格是不大相同的,比較平易圓潤;肆心而發,率口而成,具有自然流暢的特點。

名家點評

中山大學教授張海鷗《宋名家詩導讀》:“此詩登臨懷古,感嘆歷史變遷,人事不永。”
四川外國語大學教授曹保平《中國古典詩詞分類賞析·古詩卷》:“這首懷古詩寫得清新筒潔,沒有別的懷古詩那種或凝重、或哀婉、或興嘆的特點,是懷古詩的另一種風格。”

作者簡介

楊萬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屬江西省)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進士,調贛州司戶參軍。後歷官國子博士、東官侍讀、江東轉運副使等。卒諡文節。與范成大、陸游、尤袤合稱為“中興四大詩人”。其詩講求活法,自成“誠齋體”。有《誠齋集》《誠齋詩話》傳世。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