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方足支圓形硯

三方足支圓形硯

宋人洪适在《歙硯說》中稱:“硯之形制不一,古人有以蚌為之者,取之適用而已”。說明自古以來,硯的形制變化都以“適用”與否為轉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方足支圓形硯
  • 外文名:Three square foot circular inkstone
  • 年代:宋代
  • 形狀:圓形
相關記載,三個硯台的例子,硯台的鑑別,

相關記載

眾所周知,以足支撐的硯台稱為足支硯,該硯形流行於盛唐之前,這與當時席地而坐的生活習慣有關。漢墓出土的石硯多為圓餅形,有的就是三足支撐。發展到晉代,硯面已由圓餅形演變為釒敖形、辟雍形,硯足也由三足演變為多足。米芾在其《硯史》中也稱:“晉硯見於顧愷之畫者,有於天生疊石上刊人面者,有十蹄圓銅硯中如釒敖者,余嘗以紫石作之”。唐代的箕形硯,宋代的鼎形硯亦屬足支形硯。即使宋代的主流硯形——插手硯,也保留著足支硯形的遺風。無非是由獸足、乳足演變為牆足而已。
從我收藏的三方足支圓形硯也可發現一些傳承的痕跡。

三個硯台的例子

其一、三足圓形石硯,該硯徑17厘米,高5.5厘米,石質堅緻似玉,硯面光滑,三足與硯側垂直,周邊有W形飾紋,線條簡潔流暢,增加了硯的美感。該硯風格古樸,造形簡潔明快,土侵明顯,系漢硯中較為典型的一種。
其二、三足釒敖形澄泥硯,該硯徑20厘米,高4.5厘米,泥質近似紅陶,硯面微突,圍以窄邊,成釒敖形,三足突出硯側面,星銹斑斑,舊氣開門。該硯的三足支撐是繼承了漢硯的特徵,而釒敖形又體現了晉硯的特色。
其三,三足辟雍形石硯,該硯徑29厘米,高6厘米,紫石,硯面為辟雍形,硯底凹圓,三乳足。做工簡練,銹跡斑剝,傳世包漿開門。該硯跟1952年安徽省休寧縣宋朱日希顏夫婦墓出土的圓形三足歙硯類似,正像蘇雲先生介紹此硯時所說,可為上承兩晉之遺風,下啟宋明之先河,誠為硯形演變的重要資料。

硯台的鑑別

當然,硯台的演變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過程,在這個演變過程中,總會是交叉存在,並出現一些過渡硯形,況且歷代又有仿古硯存在,所以單純以硯形斷代未必很準確,還需要結合其他因素綜合考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