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指禪

《三指禪》,脈學著作,3卷,清·周學霆撰,刊於道光七年(1827年)。周氏以脈學難曉,全憑禪悟,“全身脈症,於瞬息間盡歸三指之下”,故以《三指禪》為書名。除總論外共載醫論81篇,論述診脈部位、方法及常見病證的脈象。書中以“緩脈”為標,周氏認為“精熟緩脈,即可以知諸病脈”,故著重闡明正常生理脈象,後以浮、沉、遲、數為四大綱,分列27脈,並用對比方法分析微脈與細脈、虛脈與實脈、長脈與短脈等各種脈象不同之處。論說病證以脈診結合病因、病機、證候而定治法、方藥。本書切合臨床套用,頗為後世醫家推崇。

基本介紹

  • 書名(異名):《三指禪》
  • 作者:周學霆
  • 成書年代:清
  • 歸屬類別:中醫典籍
流傳版本,作者簡介,章節目錄,內容簡介,影響評價,

流傳版本

現存道光七年(1827年)初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出版。

作者簡介

周學霆,字荊威,號夢覺道人,湖南邵陽人。少習儒,後因病求醫,經導引術治癒,乃轉而習醫、行醫。周氏總結前人脈學論述,結合自己40餘年脈診經驗,著成《三指禪》一書。

章節目錄

卷一
總論
脈學源流
定脈部位
尺寸解
六部脈解
左心膻中肝膽腎小腸、右肺胸中脾胃命大腸·辨
定至數
二十七脈名目
有胃氣者生
脈貴有神
讀緩字法
四時平脈
浮、沉、遲、數四大綱
對待總論
微與細對
虛與實對
長與短對
弦與弱對
滑與澀對
芤與革對
緊與散對
濡與牢對
洪與伏對
結與促對
動與代對
奇經八脈
臟腑說
命門提要
三焦辨
心包絡辨
反關脈解
七表八里九道三餘脈辨
七診辨
九候解
膻中解
丹田解
人迎氣口解
沖陽太沖太溪解
卷二
男女尺脈異論
癆症脈數論
噎膈反胃脈緩論
體肥脈虛中症論
喘急脈論
氣鼓脈弦數論
血症有不必診脈、有必須診脈論
咳嗽脈論
泄症脈論
水腫脈浮大沉細論
偏正頭痛不問脈論
心氣痛脈論
腰痛脈論
腳氣痛脈論
消渴從脈分症論
嘔吐脈論
痿症不從脈論
風痹脈論
老痰不變脈論
癇症脈論
哮症脈亂無妨論
卷三
溫病脈論
暑熱脈論
痢症脈論
瘧疾脈論
傷風脈論
傷寒脈論
瘟疫脈論
室女脈數反吉論
月經脈論
胎前全憑脈論
產後不憑脈論
小兒疳脈論
疑病、詐病脈論
平人脈歇止無妨論
純陰脈症
內外癰疽先變脈論
摘平脈三不治症論
死生章

內容簡介

《三指禪》內容可以分為兩大部分,一為脈學基本理論,一為各種病證的脈診經驗。其中,卷一部分集中反映了周氏的脈學見解。首先,周氏根據《內經》以平人定病脈的理論,獨取緩脈為訣,認為“定清緩脈,方可定諸病脈;精熟緩脈,即可以知諸病脈。脈之有緩,猶權度之有定平星也。”其次,根據陰陽對待的原理,在緩脈的統領下,建立起以浮、沉、遲、數為四大綱,而以微、細、虛、實等22脈為對應網路的脈學範疇體系,將27脈統屬於一個有機的系統之中,對勘互見,相形易明。這種對比分析的方法,使人能清楚地了解每對脈之間的特點差別,便於領悟掌握。此外,是卷還對六部脈位、三焦包絡、七診九候以及膻中、丹田等問題進行了專門論述,或辨或解,均足以闡前人所未發,補前人所未備。卷二、卷三則主要論述內科疾病及外感雜症的脈診情況,計有風癆鼓膈、濕病暑熱、痢症風寒,及經帶胎產、小兒疳證、內外癰疽等近40篇脈論,篇篇均以其豐富的臨床經驗,將脈診緊密結合病因、病理及疾病的變化轉歸情況,進行周詳細緻的分析闡發,並結合脈學而決定治法方藥,頗切臨床實用。

影響評價

《三指禪》成書後素為醫家所重視,該書在寫作風格上亦獨具特色,或詩或賦,辭藻華麗,議論風發,邏輯嚴謹,是脈學史上難得的佳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