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所村

三所村

“三所村”,位於陽山縣南部七拱鎮的七拱盆地中央,三面環水,一馬平川,總面積四千多畝。她的東面是清波蕩漾的七拱河;南面是沙石資源豐富的沙河;北面是水草豐盛,常有白鶴、水鴨等鳥兒覓食的白鶴坑;西面是幾個黃土隆起的小山崗,面積約有300畝,長滿了各種高大的闊葉灌木林,是村里安葬先人的風水寶地。全村內外魚塘密布,共有300多畝;肥沃水田1800多畝,是個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三所村
  • 別名:三所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陽山縣南部七拱鎮
  • 郵政區碼:513100
交易數據,地圖信息,

交易數據
交易數據包括小區近一年的房價和成交量數據。其中,每月的房價是由當月成交價、當月掛牌價和近一年歷史成交價綜合計算得出;每月成交量是指當月簽約的房源數量。

   |  合作夥伴:貝殼找房
  • 房價走勢
  • 歷史成交量
  • 單位:元/平米
  • 單位:套
我的家鄉是值得稱讚,因為她是個美麗富饒、歷史悠久,讓祖祖輩輩、子孫後代引以為豪的好地方。
不少人認為,三所被三條河鎖著,故稱“三所”,其實不然。三所原是明朝軍隊的稱謂。《簡明廣東史》稱:“明初,無論在邊防或海防上都設定衛所。衛所軍士,三分守城七分囤田,囤種的糧食分別作為官俸和兵糧。”《清遠縣軍士志》稱:“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設清遠衛。據明史兵志記載:5600人為一衛,1120人為千戶所,112人為百戶所,50人為總旗,10人為小旗。隸屬清遠衛的有:前千戶所(駐連州)……”又據《連縣縣誌》大事記:“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連州設守御千戶所……”可見,現在陽山黎埠風化林為一所,連南寨崗陽愛鄉二所和陽山七拱三所,都是原連州管轄的軍隊。相傳三所軍人是從福建珠璣巷來的,明朝成化年間(公元1465—1487)廣東瑤蠻到處作亂,朝廷下旨從福建調來十幾個所支援,某年三所軍隊正月初六奉旨出征來陽山平瑤亂,平定瑤亂後又奉旨“化兵為民,就地囤軍。”同年農曆五月二十七日定居七拱盆地中央,東南西北各處插下九條旗作為囤軍地,並定地名為“三所”,亦稱“九旗”。從此三所軍隊遠別組地和親人,在“三所”這塊美麗的土地上開基創業,繁衍生息。後人為紀念先人定居,把每年的正月初六定為“人日”。
三所軍人定居後,明、清至民國三十八年屬連州管轄。1929—1939年為連縣通儒三所獨立鄉;1940—1949年為連縣九陂上水鄉通儒三所第十五保。國民黨對三所這塊“插花”之地十分不滿,1942—1950年圍攻洗劫三所四次,強迫三所歸屬陽山,並改名為“新聞村”,激起了三所人民的極大憤怒,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於1948年秋舉行武裝起義:1944年,中共地下黨員鄧炳國(原國民黨135師16團團長,後加入東江縱隊),鄧偉剛(鄧炳國的弟弟)來三所以教書為名,教育指導沈瑜同志組織發動村民開展革命運動,沈瑜在鄧偉剛介紹下到清遠找到了蘇陶、馬奔的革命隊伍,取得支持後回鄉組織了三所革命武裝,成立了三所游擊隊,1948年秋人數達130多人。這130多名游擊隊員一部分留下來保衛家鄉,與國民黨陽山縣長關玉遷、李謹彪的隊伍作戰;另外有86人直接參加了蘇陶的革命隊伍,編入了連支三團,為連支三團獨立排,排長沈瑜。團長蘇陶為考驗三所這支隊伍,由沉瑜帶領去解放石潭、浸潭、桃源,在解放石潭中擊敗偽自衛個分隊,繳獲槍枝三十餘條;進攻桃源第一次失敗,第二次由於領導組織有方才成功。桃源解放後,兵分兩路,一路跟隨解放軍解放英德;另一路配合解放軍回陽山解放七拱,搗毀了七拱黎壁山青年黨總部。青年黨和國民黨殘餘部隊不甘心他們的失敗,1950年正月十九日青年黨司令李紳、土匪頭梁光等糾集近千人掃蕩三所,三所游擊隊與這股匪徒在白鶴坑展開珠死戰鬥,進駐七拱的二十多名解放軍與駐連縣的十二團火速從陽山、大崀趕來增援,經過幾個小時的激烈戰鬥,敵人大部分被消滅。三所游擊隊為保衛鄉土和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團結戰鬥,取得了徹底的勝利。
三所解放後,大部分游擊隊員化兵為民與廣大村民一起安居樂業;特別是改革開放後,家鄉變化日新月異,村民生活越過越紅火,至今,全村99%農戶已蓋上新樓房,只有古老的三樓:葉屋僕射樓、沈屋炮樓、元記炮樓上的彈痕印記依稀訴說著當年的往事。故鄉五百多年不平凡的歷史,猶如嘩嘩流淌的七拱河,是那么典折和響亮。作為三所軍人的後裔,撫今追昔,無不為過去感到驕傲和自豪,更為今天的繁榮富裕感到鼓舞和歡欣。

地圖信息

地址:清遠市陽山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