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時,黃門侍郎裴矩告知隋煬帝:“高麗之地,本孤竹國也,周代以之封於箕子,漢世分為三郡,晉氏亦統遼東”。
三征高麗,簡介,背景 ,原因,過程,結果,評價,
三征高麗
三征高麗是指隋煬帝時,三次都御駕親征高句麗。612年二月,隋煬帝以高句麗國王高元不肯朝見為由,一征高麗,御駕親征第二年正月,隋煬帝就開始籌劃二征高麗,613年四月,隋煬帝親統六十萬右路軍開到遼東城614年二月,隋煬帝第三次發動戰爭,高麗國王遣使請降,並將去年叛隋投奔高句麗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還,煬帝見已挽回兩敗之辱,遂班師還朝。高句麗多次抵禦,隋軍損失慘重。經過這三次大規模的征戰,大大的消耗的隋朝的國力,激起了階級矛盾。最終導致隋末農民起義的爆發。
簡介
隋與高麗的戰爭發生在598年至614年。高句麗多次成功抵禦隋軍攻擊,隋軍損失慘重。最後高句麗嬰陽王請降並將逃到高句麗的斛斯政遣返,隋煬帝撤軍,隋國內出現隋末民變後滅亡;隋的屢次空前大規模進攻也打擊了高句麗國力。
背景
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是個很有作為的皇帝,建國之後採取了一系列的軍政和經濟改革,使隋朝很快走上了輝煌的顛峰。隋煬帝廣即位後更是採取積極的對外進攻戰略,征服了契丹、流球(今台灣)、土谷渾等周邊強國,迅速崛起。 隋煬帝時,黃門侍郎裴矩告知隋煬帝:“高麗之地,本孤竹國也,周代以之封於箕子,漢世分為三郡,晉氏亦統遼東”。這裡將高句麗政權所占之地往上追溯到西周以前,下至魏晉時期,無可辯駁地指出遼東為中國領土。這時的高麗已經成為東北地區的一個比較大的國家,國都在漢樂浪郡的故地平壤城,亦名長安城。平壤城與國內城、漢城,並稱高麗國的“三京”。此時的高麗人占據遼東大部,高麗主世襲爵為遼東郡公。高麗是遼東的霸主,是實力強大的政權。高句麗與隋的關係逐漸進入戰爭狀態。 590年,高句麗平原王“治兵積穀,為守拒之策”,隨時準備迎戰隋大軍。高句麗與隋維持著緊張而和平的關係,繼北朝之後,受隋高祖文皇帝冊封為“高麗王”。由於此時百濟與新羅聯盟的早已瓦解,高句麗南部相對平靜。586年,平原王將都城由平壤城遷至長安城(即今朝鮮平壤市區),直至高句驪滅亡。歷時83年。高句麗曾多次小規模襲擊隋北部邊疆。對此隋高祖很不滿並致書平原王高湯,“遼水之廣,何如長江?高麗之人,多少陳國?朕若不存含育,責王前愆,命一將軍,何待多力!”。高句麗嬰陽王繼位後的596年,隋的特使在突厥遇到高句麗在突厥的特使後,隋高祖傳書高句麗要求高句麗終止與突厥的聯盟,停止對隋邊疆的連年的侵襲並對隋表示臣服。高句麗嬰陽王雖然表面上接受了隋高祖的最後通牒,但第二年,597年,嬰陽王聯合先發制人攻擊隋在冀州道的軍事駐地 當時在東北地區還存在還有百濟、新羅、靺鞨等政權,它們多時臣服於大隋。在隋朝建立之初,高麗為了消滅其他小國採取對隋朝臣服的政策,但隨著隋朝的強大,高麗逐漸感到恐懼,於是採取聯合其它國家對隋朝進行侵襲。598年,高句麗王率靺鞨騎兵萬餘進攻遼西,被營州總管韋衝擊退。隋文帝派大軍30萬,分水陸兩路進攻高麗,後因道路和天氣的原因,糧草供應不上,同時高麗王懾於隋軍威,亦遣使謝罪,隋文帝於是罷兵。這次出征雖然沒有實質性的戰爭,但為今後的大規模征伐埋下了引線。當時的隋朝已經完成了對西、北、南多強族的征討,國內經濟也達到了鼎盛,而楊廣又是一個野心極大的人,對高麗的戰爭只是早晚的事。
原因
公元607年,隋煬帝北巡至突厥啟民可汗大營,遇到高麗使者。煬帝以高麗本是箕子所封之地,漢、晉時皆為所轄的郡縣,命使者轉告高麗國王高元速來朝見,不然將率大軍巡遊高麗國土。高句麗王聞報甚為恐懼,一直未前來。結果611年(大業七年),煬帝以高麗不遵臣禮為由,下詔征討高麗,由此對高麗的戰爭全面爆發! 隋文帝開皇十八年,高句麗嬰陽王“元率革末革曷之眾萬餘騎,寇遼西”。高句麗嬰陽王侵犯遼西,《三國史記》也有記載:“嬰陽王九年,王率革末革曷之眾萬餘侵遼西”。當時高麗王非但如此,而且,“往歲為高麗不供職貢。無人臣禮” 高句麗侵略遼西,直接帶來隋邊境的不安和危害,“不供職貢”,則影響到統一的中央政權對地方的控制。對於這些,隋中央政權都是不能忍受的,也就必然採取相應措施,於是“命將討之”。隋煬帝大業三年,高句麗嬰陽王又背著隋,派使臣暗中交通突厥,當時正值隋煬帝北巡至榆林(今內蒙古準格爾旗東北十二連城),停留在突厥啟民可汗處,“啟民不敢隱,引之見帝”。 隋煬帝命牛弘向高句麗使者傳達其旨意:“朕以啟民誠心奉國,故親至其所,當往涿郡,爾還日,語高麗王知,宜早來朝,勿自疑懼,存育之禮,當同於啟民。如或不朝,必將啟民巡行彼土”。隋煬帝知道高句麗嬰陽王暗中通突厥,並沒有予以制裁,只是給以警告,讓其盡為臣之禮節,按時朝覲,則既往不咎,與啟民可汗一視同仁。可是高句麗嬰陽王堅持“不從”隋煬帝的意旨,從而導致“帝議討之”。當時隋僅議征高句麗,並未出兵。到了大業七年,新羅真平王三十三年,真平王“遣使入隋,奉表請師”,隋“許之”。 第二年才正式出兵征高句麗。隋征高句麗,不僅是高句麗對隋不臣,也是新羅請隋出兵所致模運送軍隊成為可能。
過程
第一次(612年)先期準備 604年,隋煬帝登基後,大修運河,將中國北部的政治中心與經濟發達的南方連線起來大業七年二月,隋煬帝以高句麗本為箕子所封之地,今又不遵臣禮為由,下詔征討高句麗,隋煬帝開始募集軍隊。募集的軍隊被集中在涿郡。八年正月,應徵士兵全部集中於涿郡,據說共一百一十萬人,號稱兩百萬,隋煬帝將其分為左、右十二路大軍。初三,第1軍出發,以後每日發一軍,前後相距40里,經過40天才出發完畢。各軍首尾相接,鼓角相聞,旌旗相連960里,煬帝的御營最後出發,又連綿80里,史稱“近古出師之盛,未之有也”。 遼東之戰 598年的戰爭,高麗得到一些緩衝地域。由於這些地域不適於和隋這么大規模的軍隊進行面對面的交鋒,高句麗嬰陽王將軍隊撤到遼水一帶。天時地利,那年,遼河水比往常提前好久就開始解凍了。當隋世祖到達的時候,遼河水已全部融化。隋世祖毫不氣餒,下令在遼河上修建了3座橋樑。不過隋世祖所修的橋還沒修到對岸,高麗就對隋軍發動了進攻,並有效地擊退了隋世祖的第一次進攻。不過最終將橋修好,隋軍過橋包圍了遼東城。開戰前,隋世祖下令隋將不得擅自作出任何有關作戰決定,必須先向他報告後再聽從命令。這使得隋軍在戰場上很被動。隋將在做每個決定的時候都要先派人馳報遠在後方的隋世祖,這就延誤了軍情。高句麗的軍隊也因此有充足的時間進行重整和反擊。就這樣5個月過去了,隋世祖沒拿下遼東城。於是,隋世祖感到需要改變策略。平壤之戰 隋世祖的新戰略是在同高麗在遼東周旋的同時,派海陸軍攻打高句麗的首都平襄。30多萬陸軍和20萬海軍構成的先遣隊就這樣出發了。海戰 隋的海軍先於陸軍到達了大同江。發現隋的陸軍沒有到達,嬰陽王派出了一小批軍隊與入侵的隋朝軍隊交戰。簡短的交鋒後,高句麗的軍隊假裝被擊敗並向城裡撤退。隋朝軍隊將領以為立功的大好時機已到來,帶領10萬軍隊開始攻平襄正當隋朝軍隊掠奪之時,一支由幾千人組成的高句麗先遣部隊對隋朝軍隊進行了伏擊。毫無防備的隋朝軍隊一時慌了手腳,不知所措,並開始向海邊撤退。據說10萬隋朝軍隊僅有幾千人成功退出。第一次單獨行動失敗後,隋朝軍隊的將領決定還是等隋朝部隊的陸軍到達後再圍攻平襄。 陸上的進攻 然而,隋世祖派出的陸軍在路上也出了問題。在隋國內行軍,隋軍後勤很有保障。但一旦進入高麗的國土,隋朝軍隊的後勤供應就會遭到高句麗的伏擊。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隋世祖下令每個士兵都要自己攜帶食物。不過這大大加重了士兵的負擔。許多士兵為了減負,扔下所帶的食物。等隋朝軍隊到達鴨綠江後,物資已嚴重缺乏。在鴨綠江和平襄之間有一條青川江,高句麗大將乙之文德下令在清川江的上游修築堤壩蓄水。當隋朝軍隊到達清川江時,江水很淺。於是隋朝軍隊便涉水過江。正當隋朝軍隊過江之時,乙支文德下令開閘放水。數千隋朝軍隊被淹死。乙支文德隨後率領高句麗軍隊向入侵的隋朝軍隊發動了猛烈的進攻。據說隋煬帝派出的30多萬陸軍僅有2700人返回。第二次(613年) 隋大業九年(613年),隋世祖再次對高句麗發動進攻。這次又無功而返。在隋世祖親征高句麗之時,楊素的兒子楊感在國內謀反。擔心兩面受敵,隋世祖被迫撤退回國鎮壓楊玄感的叛亂。第三次(614年) 在鎮壓了楊玄感的叛亂後,隋世祖於大業十年(614年)又攻高麗。雖然隋世祖衝破了高句麗的第一道防線,但由於高麗的持續伏擊和對隋朝軍隊供給線的切斷,隋世祖始終不能拿下遼水這層防禦線。嬰陽王將在楊玄感造反後逃到高句麗的斛斯政遣返給隋世祖。隋世祖接受了嬰陽王的請降並撤軍。
結果
隋煬帝對高麗發動戰爭,連續三年的征戰使隋數十萬人喪生,“九軍並陷,將帥奔還亡者二千餘騎”,引起隋朝內人民對隋煬帝的強烈不滿。隋煬帝第一次攻高句麗之前的兩年(610年),就爆發隋末民變,但在第三次攻高句麗(614年)失敗之後,已無軍力鎮壓隋末民變了。隋對高句麗的連年征戰不僅使隋國力銳減,民不聊生,也使隋世祖喪失民心。不僅農民起義,而且隋的將領也相繼叛變。隋都大興城在617年11月為晉陽留守李淵所據。隋洛陽城在618年為宇文化及和後來的王世充占據;619年隋朝滅亡。不過隋對高句麗的連年征戰也嚴重消耗了高麗的國力。645年—668年八月,在唐朝的征伐,和最終聯合新羅軍隊的征伐下,高句麗最終滅亡。
評價
這次戰爭之後隋朝由強盛轉而衰退,在農民起義的大潮下最終走向了滅亡。而高麗此後更加的放肆,不斷對周邊國家進行侵略。只是到了唐朝之後,又導致了唐太宗對高麗的戰爭,由於唐朝的強大才最終滅亡,可是由此卻產生了另一個國家的崛起--新羅,也就是今天韓國的祖先。而朝鮮半島似乎也成了中國勝衰的一個縮影!戰爭就是如此的讓人敬畏,所以孫子在其兵法中的第一篇就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而其後人另一個著名的軍事家孫臏 也說“惡戰,王者之器”!只有真正懂得戰爭真諦的人才知道和平的可貴,也只有珍惜和平的人才懂得怎么去面對戰爭!人才是最關鍵的因素,如果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那么就沒有打不勝的戰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