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平正並殖吸蟲(學名:Euparagonimus cenocopiosls Chen,1962),並殖科正並殖屬的一種物種,模式標本產地是廣東省、廣州市郊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平正並殖吸蟲
- 拉丁學名:Euparagonimus cenocopiosls Chen,1962
- 界:動物界
- 門:扁形動物門
- 綱:吸蟲綱
- 目:復殖目
- 科:並殖科
- 亞科:正並殖亞科
- 屬:正並殖屬
- 模式標本產地:廣東省、廣州市郊區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物種研究,
形態特徵
蟲體大小為7.89×3.47,前寬後窄,最寬約在體前1/3處,末端略作尖形。全身披有體棘,以分簇排列為主。兩個吸盤之間棘群的排列較為整齊,在腹吸盤後常呈不規則或甚至混亂狀態,這在兩睪之間和睪丸後的部位尤其明顯。棘群中的體棘可緊靠在一起,或有些距離,形成比較稀疏的排列。體後半部,棘群中各棘的距離更為明顯,造成各棘似分散排列的現象。體棘絕大多數近端大,遠端細小,其中末端尖銳者占多數,鈍狀者也常見到。部分體棘遠端與近端均寬大,呈鑿形,個別的棘可見到縱裂縫,還有不少作彎曲狀,因脫落而移動位置的亦偶爾見到,特別是在兩睪之間與睪丸後的位置上。在兩吸盤間,每簇棘數多為6、7個,個別多至9個。棘的長皮最大可達38微米,但28—34微米頗常見,個別有小至15微米的。在兩睪之間,體棘排列明顯不整齊,有大簇與小簇及大棘、與小棘夾雜排列。大簇一般可含7個棘,小簇多為2個,單個排列也偶爾可見。棘最長的一般稍超過30微米,最小的多在12微米左右。
口吸盤位於前端,腹吸盤大於口吸盤。口吸盤與腹吸盤大小分別為0.593×0.637和0.637×0.655。腹吸盤位於體前1/3後緣。消化道簡單,咽常被卵黃腺遮蔽,大小為0.332×0.296,食管不明顯,只見到模糊的輪廓,腸管緊接食管,經4個彎曲後,到達體末端。生殖器官的結構似同科的吸蟲。卵巢位於腹吸盤後方,多數在右側,常和後者有一定的距離,大小平均為1.088×0.933,分為6葉,每葉上又長出粗短分葉形成似葡萄狀的結構,其基部具有明顯的中心體。輸卵管由卵巢發出,經過長形及棒形的受精囊,然後再由受精囊發出,先與卵黃總管相接,繼接上卵模。勞氏管長形,大小為1.10×0.028,由受精囊的基部發出,由管的基端起的絕大部分(占全長的77.3%)直徑大小頗一致,但到了接近末端時管徑變小,且向背方彎曲,最後通過背壁開出體外。梅氏腺團作不規則的圓形、橢圓形或三角形,大小為1.038×0.860(根據個別標本測定)。卵黃腺發達,分布於由口吸盤水平開始直至體末端為止的背面及側面。在腹面除兩個吸盤間及腹吸盤後的部分位置外,余均密布卵黃腺。子宮盤曲緊湊,向前可到達或超過腹吸盤,向後可越過卵黃橫管。睪丸略作星狀,中心部明顯,分葉比較整齊,多數分為6葉,少數似只有5葉,各葉大小向遠端增大,有時顯著膨脹。右睪大小為1.314×1.101,左睪為1.426×1.438,它們占體後半的部位,有時高些,有時低些,主要位於腸管的腹方,但可向腸管的內、外側,特別是外側伸展。兩睪丸相對,或斜對地位於卵巢的後方,但和後者很接近,或相毗連,或部分相重疊,偶然也有平行的。由兩睪丸分別發出一輸出管,向前伸展到達腹吸盤後側,會合為貯精囊。後者作臘腸狀,大小為0.404×0.178微米,位於腹吸盤的下緣或生殖孔之側(圖35)。
蟲卵橢圓形,最寬處在中部,絕大部分均對稱,只有個別呈輕微不對稱的。卵殼厚薄均勻,末端一般不增厚。新鮮蟲卵大小為76.5×48.3微米(51.3--85.5×41.0--53.0),另一批固定的大小為79.1×48.0微米(70.1--90.6×42.8--51.3)。
排泄系統的排泄囊從體後向前伸展,只到達腹吸盤為止。這是本蟲的最重要的特徵。
生活習性
宿主、寄生部位:終末宿主至今尚不明。實驗動物犬雖可獲得感染,但蟲體成熟所需的時間似長些,一般要在三個月以上,且獲蟲數少。大白鼠、貓、果子狸、猴等雖經反覆餵食囊蚴,均未能感染成功。在犬體內蟲體的栘行或定居部位為腹腔、胸腔、肺的表面或表層下的囊腫。在囊腫內可有1—2條成蟲。
生活史第一中間宿主待查。第二中間宿主為鋸齒華溪蟹(Sinopotamon denticulatum)等淡水蟹。
囊蚴:主要定居在蟹的心臟內,個別可以在胸肌、足肌或甚至背殼內軟組織里。囊體具兩層囊壁,外壁薄,內壁厚,後者為5.88—15.52微米,一般在9.76—11.64微米。囊蚴球形或接近球形,大小為0.342—0.496×0.376—0.504,平均0.420 × 0.444;包括外壁時為0.401—0.589×0.428—0.889,平均0.503×0.563。後尾蚴捲曲在囊體內,有時在蟲體與內壁間可見到細小空隙。
後尾蚴:脫囊後,後尾蚴伸縮度甚大;個別活標本測量結果:一個較大者伸長時可達1.494×0.215,縮短後變為1.079×0.365;另一個較小者伸長時為1.245×0.265,縮短後為0.863×0.463。染色後的測量結果:一個收縮的標本為0.636×0.344,另一個伸長的標本為1.496X0.499,平均(7個)為1.106×0.400。後尾蚴具有單生體棘,其長度一般為9—10微米,由前向後逐漸變稀疏,其距離在口吸盤兩側,蟲體的中段和亞末端分別為3—4微米,9—10微米和15—18微米。口吸盤位於體前端,大小為0.087×0.096,腹吸盤約在體前1/4處,大小為0.097×0.111,略大於口吸盤,口前有椎刺一支,長度可達18微米?平均為14微米。前咽有時可見到,咽大小為0.034×0.037,食管長度為0.064,腸管彎曲數次(一般超過5—6次,但不明顯)後到達體末端。神經系統可見到神經節於咽與食管間的背面,呈蝶狀,由此發出向前及向後的兩側神經乾。生殖系統可見到一個雌性生殖原基,位於腹吸盤的後緣及稍後和一個睪丸生殖原基,在中部前,常與腸管相重疊。排泄系統最重要的特點在於排泄囊只到達腹吸盤水平。這和排泄囊到達腸管分叉後的其它並殖類吸蟲有根本的區別。排泄囊內含有密集的圓形和具有折光的顆粒,焰細胞數目為72個,其分布公式為2[(3+3+3+3+3+3)+(3+3+3+3+3+3)]=72。
在腹吸盤前緣和兩側起與到腸叉水平之間的背面分布著大約80個以上的單細胞腺體。腺細胞的體部最大可達18×13微米,內含一個大多偏側的核,大小為3—4微米,腺細胞的前方接上向前伸展的小管,但開口處不明,可能在口吸盤的背面。
分布範圍
模式標本產地:廣東省、廣州市郊區。
物種研究
本蟲的終末宿主尚待進一步調查,人類對本蟲的感染性問題,在今後研究中應予以注意。
於1962年由陳心陶報告為新種,由於其後尾蚴的排泄囊只到達腹吸盤,此特徵與本科其它種類比較有顯著的不同,結合此重要特徵還有成蟲的睪丸和卵巢的形狀及位置等亦有不同。為此1964年陳心陶提出建立一個新屬一一正並殖屬Euparagonimus,歸隸於新的亞科一一Euparagoniminae,以包括這個種(陳心陶1962,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