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三川震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柳宗元
- 作品出處:《河東先生集》
作品原文,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三川震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陽父曰:“周將亡矣!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於是有地震。今三川實震,是陽失其所而鎮陰也。陽失而在陰,源必塞。源塞,國必亡。若國亡,不過十年,數之紀也。夫天之所棄,不過其紀。”是歲也,三川竭,岐山崩。幽王乃滅,周乃東遷。
非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陰與陽者,氣而游乎其間者也。自動自休,自峙自流,是惡乎與我謀?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惡乎為我設?彼固有所逼引,四而認之者不塞則惑。夫釜鬲而爨者,四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畦汲而灌者,必沖盪潰激以敗土石,是特老圃者之為也,猶足動乎物。又況天地之無倪,陰陽之無窮,以洞樛輻乎其中,或會或離,或吸或吹,如輪如機,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國必亡。人乏財用,不亡何待?”則又吾所不識也。且所謂者天事乎,抑人事乎?若日天者,則吾既陳於前矣;人也,則乏財用而取亡者,不有他術乎?而曰是川之為尤,又曰:“天之所棄,不過其紀。”愈甚乎哉!吾無取乎爾也。
白話譯文
《國語》記載:周幽王二年,西周的涇、渭、洛流域都發生地震。周大夫伯陽父說:“周朝快要滅亡了!天地間的陰陽二氣,有一定的秩序;如果亂了秩序,那是人們影響亂的。陽氣潛伏在下面不能出來,陰氣被壓迫得不能上升,於是就發生地震。現在三河流域發生地震,這是由於陽氣錯失位置而把陰氣壓住了。陽氣錯失位置而處在陰氣的位置上,河水的源頭必定堵塞。源頭堵塞,國家必定滅亡。如果國家滅亡,不超過十年,這正好是數的一紀。被上天所拋棄,是不會超過一紀的。”就在這一年,三條河流枯竭,岐山崩塌。後來周幽王被殺,周王室也就東遷了。
批駁說:山嶽河流,不過是天地間的自然物;陰與陽,是遊動在天地間的元氣。自己運動自已靜止,自已屹立自已遷移,它哪要與我們商量呢?自己激盪自已枯竭,自已崩塌自已缺損,它哪裡是為我們設定呢?它們本來互相吸引互相排斥,以為和人事有關的人不是無知就是糊塗。用釜鬲炊煮,必然沸水翻騰蒸氣噴涌糜爛各種食物;汲水灌溉菜園,必然因水流迅疾衝散土塊石頭。這不過是老婦人、老菜農做的事,尚且能夠使物體發生變化,更何況天地的無邊無際,陰陽二氣的無窮無盡,它們瀰漫充塞、縱橫交錯於廣大空間,有時會合有時分離有時吸引有時排斥,像車輪、織機一樣不停運轉,它們的變化誰能了解呢?而且還說:“源頭堵塞,國家必定滅亡。”“人們缺乏財物,不滅亡還等待什麼!”這又是我不能理解的了。況且他所說的事究竟是天造成的,還是人造成的呢?如果說是天造成的,那我已經在前面陳述過了;如說是人造成的,那么因缺乏財物而導致滅亡的,不是還有其它原因嗎?卻偏說是河流的過錯!又說“被上天所拋棄,是不會超過一紀的”這就更加過分了!我反對這個說法。
創作背景
此文是《非〈國語〉》六十七篇中的一篇。《國語》是記載春秋戰國時周、魯等八國史實的著作,其中有許多天命鬼神、災祥卜筮之類的記載,研究者認為書中不少史實大多為事後追記故神其說的。柳宗元於元和三年、四年(808~809)謫居永州時,寫了《非〈國語〉》,對《國語》中荒誕不經的內容進行了批判。《國語》卷一《國語上》記載:周大夫伯陽父因三川流域發生地震,預言西周快要滅亡,而且果然應驗了。此文節引這則記載後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批駁。雖然作者對地震的認識今天看來不盡科學,但文章對當時盛行的“天人感應”論和陰陽災異的迷信,確實是有力的一擊。
作者簡介
柳宗元(773~819年),中唐著名文學家。字子厚,祖籍河東解縣(今山西永濟),故稱柳河東。其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20歲中進士,人仕後積極參與王叔文集團進行政治革新。後革新派被宦官和藩鎮勢力所挫敗,柳宗元被貶到南方邊遠地區,最後死於柳州(今屬廣西)刺史任上。柳宗元在文學上是個多面手,在詩歌、辭賦、散文、遊記、寓言、小說、雜文以及柳侯文學理論諸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尤其在散文方面成就最高,其與韓愈共同發起“古文運動”,並身體力行用古文寫作。著有《河東先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