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大學法學院

三峽大學法學院起源於2000年9月成立的三峽大學政法學院。2011年4月正式掛牌成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峽大學法學院
  • 成立:2000年9月
  • 起源:三峽大學政法學院
  • 正式掛牌:2011年4月
機構設定,學科建設,師資隊伍,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對外交流,辦學理念,

機構設定


學院教學與科研機構完善:現有1個系部,2個研究所(法學研究所、能源法研究所),2個科研與社會服務機構(三峽大學法律服務中心、宜昌市社會管理法治化三峽大學協同創新中心),1個法學實驗教學中心(包括模擬法庭教學實驗室、社區法律賦能診所等功能實驗室),另有法學圖書資料室和《求索》編輯工作室。

學科建設

學院現有一個法學本科專業,目前在校學生455人。該學科從2004年開始掛靠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業下招收社會主義法治方向碩士研究生,目前擁有“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與法治實踐”專業碩士點一個。學院結合學校學科的優勢,現確立的重點學科發展方向有5個,分別是醫事法學、能源法學、民族法學、民商法學和訴訟法學。

師資隊伍

法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現已形成了一支職稱結構、年齡結構、學歷結構合理、專業方向齊備、實力雄厚的的教學科研隊伍。擁有教師、行政人員34人,專任教師26人,掛靠教師1人,校級特聘教授2人,三峽大學“151”學術帶頭人2人,學術骨幹2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1人,擁有博士學歷專任教師11人,擁有碩士學歷教師28人,碩士生導師 13人,專任教師中博士比例達到了45%,碩士比例達到100%。

科學研究

在科研方面,近3年以來,本學科主持了國家社科基金2項(性騷擾糾紛解決制度研究、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研究)和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已開發國家新能源法律政策研究及中國的戰略選擇》子項目《美國新能源法律與政策研究》1項,教育部和法務部、湖北省社科基金和中國法學會等省部級課題9項,其他各級各類課題60餘項,獲項目經費200餘萬。學院教師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其中CSSCI原刊、中文核心期刊、EI收錄檢索、人大複印、新華文摘摘錄共60餘篇,出版專著10部。學院成功申報並獲批宜昌市社會管理法治化三峽大學協同創新中心,簽訂協同創新基地5個。

人才培養

在教學方面,除教育部門規定的十六門法學核心課程外,學院還開設了婚姻家庭法、法醫學、環境法等20餘門的選修課,充分利用三峽大學作為綜合性大學的多學科優勢,指導學生在全校範圍內選修課程,拓展學生的視野;聘請有豐富司法實踐經驗和精深法學專業知識的司法幹部為學院兼職教授,加強理論與實踐的聯繫;組織和開展觀摩審判、模擬審判、法律諮詢、社會調查、專業實習等教學實踐活動;設有三峽大學法律服務中心、法律事務實驗室、物證鑑定中心,《求索》編輯部,為學生學習、實踐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學院資料室現有藏書2.5萬冊,專業期刊雜誌30餘種,基本上能滿足教學與科研的需求。自2000年以來,法學院共培養本科畢業生 1400餘人,其中,從事律師、法官、檢察官、法律顧問、政府工作、法學教學工作的畢業生占50 %以上。

對外交流

學院對外交流與合作活躍。學院每年參與國際交流的人數累計達5人次,為湖北省縣級及以上政府提供諮詢服務達10餘次,每年接待國內法學的專家學者講學近10餘人次;與湖北省宜昌市法院、檢察院系統和知名律師事務所、宜昌市人民政府法制辦、宜昌市城市建設管理局等22家單位新建多項產學研合作基地,定期派遣教師和學生出國講學、研究、訪問、學習。在國內與台灣及內地各法律院校和研究機構保持著密切的聯繫,進行了廣泛的學術交流與合作。

辦學理念

學院倡導“厚德重法、明辨篤行”的精神。站在新世紀的起跑線上,全院師生員工正在校黨委和行政的領導下,團結一心、開拓創新,以人為本、以研為重,立足中南、面向全國,力爭在隊伍建設、學科建設、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更豐碩的成果,為實施“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方略作出更大的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