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揭西縣當地傳說,連傑、趙軒和喬俊三位異姓兄弟曾協助隋文帝楊堅開創帝業,被封為將軍,三人不戀榮華富貴,掛印退隱,後修成正果,保佑潮州府一方安寧,人們稱之為“三山神”,至宋代太宗敕封為三山國王,賜明貺廟。據《明貺廟記》載,“世傳當隋時失其男子,於二月下旬五日,有神三人出巾山之石穴,自稱昆季,受命於天,鎮三山,托靈於玉峰之界石,廟食於此”。
自唐宋以來,當地百姓廣為祭祀三山國王。三山國王祭典活動以民間自發組織為主,祭祀活動主要在三山祖廟(即明貺廟)中進行。
最遲從清中葉開始,揭陽的三山國王祭典儀式就往往在新年、元宵期間舉行。乾隆四十年刻《潮州府志》卷十二:“潮陽有土地會,揭陽有三山國王會。澄海、惠來鄉社自正月十五日始,至二三月方歇。銀花火樹、舞榭歌台,魚龍曼衍之觀、蹋跑鞦韆之技,靡不畢具。”
活動流程
祭典當天,人們要將當地廟宇中的三山國王神像請到三山祖廟,安放在神龕上,才能進行祭祀。祭典活動有一整套嚴格的儀式,首先由司儀主持奏喜樂、鳴金、敲鐘擂鼓、鳴炮、奏大樂、奏小樂、奏線樂;然後由主祭和陪祭人向三山國王獻禮,獻禮分為香禮、花禮、果禮和財禮四種,用托盤覆上紅色或黃色綢布呈上;獻禮之後,誦讀祭典文疏歌頌神恩,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民眾安居樂業;最後將三山國王神像送回原來的廟宇,至此儀式全部結束。
文化特徵
三山國王祭典作為潮汕地區民間信仰習俗,既無經文教義,又無僧侶傳經布道,而其廟祀千年不衰,祭典活動中保留了客家人的傳統信仰儀式、潮汕地區的各種民間藝術形式,以及保留了半山客、粵東潮汕地區,港、澳、台同胞及東南亞各國華僑以民間信仰為特點的傳統民間文化。
流行地區
三山國王祭典是民眾祈求風調雨順、合家平安的重要活動,其影響遍及粵東潮汕地區、福建、台灣、香港、澳門及東南亞等地。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三山國王祭典既是作為民間信仰的載體,又為民眾相互溝通、增強鄉土觀念提供了條件,在當地社會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三山國王祭典作為潮汕地區民間信仰習俗,既無經文教義,又無僧侶傳經布道,而其廟祀千年不衰,祭典活動中保留了客家人的傳統信仰儀式,以及潮汕地區的各種民間藝術形式,為研究潮汕地區的社會文化發展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傳承狀況
由於三山國王祭典儀式過程並無完整記錄,其傳承均靠口傳身授,且能夠掌握整個祭典過程儀式的人大多年事已高,青年人大都無意承傳,三山國王祭典活動已面臨青黃不接的局面,亟待採取有效措施進行搶救和保護。
傳承人物
劉高望,男,1940年生,三山國王祭典省級傳承人物。熟悉掌握三山國王祭典的全套儀式程式,包括擊鼓鳴鐘,禮生、執事就位,主祭、陪祭就位,奏樂鳴炮,行獻禮,以及誦讀祭典文疏等。已將有關知識、禮儀、方法等傳授給兒子,使祭典的傳承後繼有人。
社會影響
2016年3月22日,由揭西縣政府、揭陽三山國王文化研究所、台灣三山國王文化研究院聯合舉辦的“2016海峽兩岸三山國王信仰與民間合作交流研討會”在揭西縣舉行。
2018年3月27日,揭西縣在三山國王祖廟舉辦非物質遺產“三山國王祭祀大典”大型展示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