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羊形燭台,1958年出土地於江蘇南京清涼山,為三國時期,吳國的生活用具。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三國青瓷羊形燭台
- 館藏地點:北京市東城區東長安街16號
- 所屬年代:魏晉南北朝
- 所屬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
- 所屬地區:北京
藏品簡介,詳細信息,歷史淵源,其他藏品,
藏品簡介
長:30.5厘米
高:25厘米
用途:生活用具
所處時期:三國吳(222-280年)
出土時間:1958年
出土地點:江蘇南京清涼山
詳細信息
燭台呈跪伏羊形、羊昂首張口、雙角繞耳彎曲、額上有一圓孔,可用於插燭。羊軀肥壯,脊背長毛分披,腰間劃雙翼,臀部貼短尾,四肢捲曲。其胎質灰白,青釉綠中微微泛黃。
在古代羊與祥音通,羊即代表吉祥,用羊隨葬以避不祥。該羊形燭台,造型設計巧妙,裝飾手法誇張醒目,其形態安祥,溫馴可愛,是三國東吳青瓷中不可多得的上乘精品。
這件羊形燭台淺灰白色胎,遍施青灰色釉。呈臥羊形,羊頭頂有一圓孔,體內空。有學者認為此器是插蠟燭用的燭台,也有學者認為是盛水器。
歷史淵源
三國時期,青瓷器在產量、種類和質量上都比東漢時期有明顯提高。當時青瓷器主要產地包括現在浙江寧波、紹興、溫州及金華等地區,其原料為一種含石英、高嶺、絹雲母類型的偉晶花崗石風化後的岩石礦,風化程度高,含有較多的高嶺石礦物。這種瓷土含鐵量較高,是燒造青瓷器的理想原料,與石灰石配製而成的石灰釉,光澤好,透明度高。這件燭台釉色勻淨,充分顯示出這一時期在燒造青瓷器的原料選擇上的重大進步。而臥羊整體塑造簡練,局部刻劃精細,將羊的馴順特性凸顯無遺,反映了這一時期在燒造青瓷器的藝術化方面的追求。
其他藏品
三國兩晉南北朝
江蘇省鎮江市出土
長17厘米、高14.7厘米
這件燭台在灰綠色釉上有幾處深褐色斑點,工藝上稱為"釉下彩"。制瓷時,在灰綠釉料上加一些可呈深褐色的釉料,高溫燒制後,即成此類有斑點的二色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