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東吳上虞窯青瓷扁壺

三國東吳上虞窯青瓷扁壺

三國東吳上虞窯青瓷扁壺,該器直頸、平口,扁圓腹,圈足扁圓外侈,兩肩各有一飛鼠形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國東吳上虞窯青瓷扁壺
  • 窯口上虞窯
  • 器型:壺
  • 年代:三國東吳時期
基本信息,文物介紹,相關資料,

基本信息

【名稱】:上虞窯青瓷扁壺
【窯口】:上虞窯
【器型】:壺
【年代】:三國東吳時期
【尺寸】:口沿6.3厘米,腹寬21厘米,通高23.2厘米。
【文物出土】:1970年8月在金壇縣白塔公社惠群大隊東吳墓出土
【文物現狀】:鎮江博物館
【文物級別】:一級文物

文物介紹

腹上刻劃一裝飾圖案,其下刻“紫是會稽上虞范休可作玾者也”13字,另一面劃刻“紫是魚浦七也”6字。 “紫”應是此,“會稽上虞”即今浙江上虞縣,“玾”字經過考證,青瓷扁壺在三國兩晉時期的正名叫“玾”;“魚浦“為上虞縣境內的一個湖名,叫魚浦湖,現稱為“白馬湖”。“七”字即為“土”字,從銘文上可以得知,這件青瓷扁壺是浙江上虞窯一個名叫范休可的窯工製作的。
扁壺用於盛酒和裝水,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瓷窯生產扁壺是在東吳。扁壺之名是因其腹部扁圓而得。

相關資料

浙江上虞為越州所轄,一般稱為越窯,始建於東漢,是瓷器的發源地。越窯自創建以來,發展很快,到了這一時期上虞境內的制瓷作坊40餘處,比東漢時增加4倍,可見瓷業發展非常迅速。制瓷工藝也有所提高,胎質細膩,燒結堅硬,不吸水,釉色純淨,胎釉結合牢固,極少有流釉或釉層剝落現象。這件青瓷扁壺用動物做器耳,增加了瓷器的美感,並且又有產地、窯口以及窯工的名字,是件難得的精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