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代:查理大帝的遺產

三國時代:查理大帝的遺產

《三國時代:查理大帝的遺產》所引用的中文註解都經過作者本人的改動,以符合本文的行文風格。另外,書中所使用的“蠻族”一詞並沒有貶義,而是沿用了歷史的習慣用語,也許繼續使用它並不合適,但為了照顧到習慣的連續性以便於人們理解,只好繼續使用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國時代:查理大帝的遺產 
  • 出版社:長春出版社
  • 頁數:263 頁
  • 開本:16 開
  • 作者:盧兆瑜
  • 出版日期:2012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三國時代:查理大帝的遺產》由長春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總序
寫在前面
第一章第一波蠻族掀開歷史
羅馬巨人的癱倒
眾蠻族逐鹿歐洲
法蘭克嶄露頭角
第二章查理大帝縱馬馳騁
鐵錘世家尚武精神
金戈所指所向披靡
安邦定國宏韜大略
羅馬帝冕的召喚
第三章尚武年代的文藝復興
文化沙漠中的綠洲
加洛林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之巨匠列傳
文藝復興薪火相傳
第四章戰事紛亂:前三國時代
虔誠者的失敗
紊亂紛繁歲月
三國外的喧囂
第五章第二波蠻族促動的歷史
三面而至的蠻族
法蘭西晉級封建社會
英國之勝利和潛在代價
德意志的誕生
第六章定格歐洲:後三國時代
德意志走進激盪歲月
平淡的卡佩四王
再度刷新英格蘭
第七章後三國時代的和弦
活躍的羅馬教廷
封建主義下的英法博弈
歐洲社會的新突破
附錄
大事年表
參考文獻

序言

中國需要世界史知識的普及,因為她正在走向世界。
中國從沒有像現在這樣與世界頻繁交往,交往的廣度與深度超過了以往任何歷史時期。根據我國外交部的統計資料,截至2009年7月,與我國建交的國家總數達到171個,遍及全球。中國與世界的人員往來也更加頻繁。根據國家旅遊局的統計,2008年我國出入境旅遊總人次接近1億(其中,入境5305萬,出境4584.44萬)。據教育部的統計,從1978年以來,中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已達139.15萬,2008年創了歷史新高,達到17.98萬;其實,早在200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統計數字就已顯示,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出國留學生人數最多的國家,全世界幾乎每7個外國留學生就有1箇中國學生。中國也受到了海外留學生的青睞,新中國成立60年以來,我國累計接收來華留學生146萬人次,2008年首次突破20萬,共有來自189個國家和地區的22.3萬來華留學生。經濟交往更為繁盛。據中國對外經濟貿易統計學會的統計分析,改革開放三十年,特別是自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中國對外經濟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的開放,2004年貨物進出口貿易總額首次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和德國的世界第三大貿易國。中國對外貿易的依存度迅速提高,2003年就突破了50%,2006年達到67%,2008~F儘管開始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仍超過60%。伴隨著中國融人世界的步履,世界也在迅速走進中國。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融與衝突也日益加深。2008年金融危機以及隨之而來的經濟危機,不但加速了中國從貨物輸出國向資本輸出國的轉變,而且還使中國日益捲入國際貿易糾紛之中。所有這些,都要求我們更多地了解我們所打交道的對象,了解他們的歷史文化,尤其是西方已開發國家的發展歷程與文化特徵。
了解外界,學習世界歷史是眼前現實的需要,從更深遠的意義上講,則是培養21世紀國民基本素質的需要,很明顯,現代國民一定要有世界眼光。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其實,不僅是在戰場上、在商場上、外交談判桌上,乃至日常友好交往中,概莫能外。優雅、良好的國民和政府形象,既需要經濟實力,又需要優良的文化素養,其中中外歷史文化知識當然不可或缺。此外,學習外界文明與文化,也是改善我們自己文明與文化的需要。應當承認,上述對外交往和對外商貿的成績本身就是改革開放的重要成果。古人亦云,“擇善而從”“從善如流”,似指個人修養的一個重要原則,何嘗不能用於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間的關係。歷史證明,沒有任何一種文明是鐵板一塊,完全的、純粹的原生型。交往促進發展,共融產生文明。但凡文明,特別是有生命力、有影響力的文明,都是在碰撞和交往中產生,又在不斷交往中發展與共生。現代國民和國家尤其應當有一種開放和自信的心態。開放不會失去自己,只能使我們更加豐富,更加健康。
人類社會不同地區的交往很早就開始了,但真正把世界逐漸連為一體的還是新航路開闢以後。此前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交往大多是局部的、暫時的,有一定的偶然性;然而世界市場的形成使各地人們不可避免地發生聯繫,不管你願意還是不願意,是主動還是被動。中國最初與現代世界的交往就是被動的,甚至是屈辱的,那是每一個中國人都不能忘記的鴉片戰爭。從此自以為天朝大國的政權再也不能無視外面世界的存在。林則徐自覺“睜眼看世界”,表達了那一代中國仁人志士最明智的判斷和認知。此乃痛定思痛後的反思:泱泱大國敗於遠渡重洋而來的蕞爾小國,氣難咽,恨難消;可為什麼會輸掉?又如墮煙霧,一籌莫展,開戰前林則徐甚至認為英國士兵“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復起”,(參見鴉片戰爭前林則徐在道光十九年七月奏摺《請嚴諭將英船新到煙土查明全繳片》)遑論對手的軍事火力、武器性能、遊戲規則乃至心理與文化!林則徐之痛,是國人之痛,民族之痛!痛苦促發頓悟,從而記錄了中國人的一次驚醒,彌足珍貴,事實上它也的確影響了幾代中國人。
在“睜眼看世界”的過程中,中國人逐漸認識世界,同時重新審視自己和自己的過去。我們有悠久的歷史,有不曾間斷的文明,很久以來即以天下之“中”自居;然而,此時發現我們的武器庫中兩樣家什至為罕見,甚至不曾擁有,那就是“科學”與“民主”。這是天大的發現,是經過劇烈的文化碰撞和苦難洗禮後進發出的社會思潮,大概也是五四運動產生的歷史背景。依當下的看法,對西方的這種認識未必準確,對自己文化傳統的評判亦不無偏頗之處,但無論如何,比之前輩的認識水準無疑大大邁進了一步。這是真正歷史性的進步,面對“實惟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產生了數千年來未有之眼光。或者說,面對一個不同的文化參照體系,直面自身,重新評估了自己的形象。在這裡,我們發現了解外來文化的另一個重要價值:在比較中產生鑑別,更深刻地認識自己,從而試圖改善自己。
對外界文化的研究,我國學術界曾問世過一些相當不錯的著述,如前不久人民出版社以《西洋史系列叢書》方式再版了9種專著,可見一斑。不過,系統的世界史學科體系的建設和世界史教育的普及,總體講還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尤其近三十年改革開放以來,打破舊的思想樊籬,走出一片新天地:大量的國外研究成果被譯介,許多研究領域被開拓,陳舊的知識體系和概念被更新。世界史學科正在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事業重要的思想和學術資源。而且,世界史教學和研究的成果也正在逐漸縮短與國際水準的距離。每年,應該說每天,都有從研究對象國歸來的學人,一些原始資料開始能從網路上直接獲取,一些領域甚至可以做到與國外學者直接對話。毫不溢美地說,世界史學科的進步是出類拔萃的,中國世界史學科進入了春天。
一線的研究成果需要系統地梳理,細細地消化,而且應該為更多的人所接受和吸納。世界史學者有這樣的責任,中國也存在相應的文化市場需求。近些年,已經有一些簡明的世界史讀本面世,這些著作圖文並茂,為傳播世界史知識做出了貢獻。但總體而言,我們的世界歷史知識的普及工作仍然比較薄弱,尚存相當大的發展空間。《世界史縱覽》這套叢書,試圖向大眾傳播鮮活的世界史知識,注重世界歷史的主線與全局,注重社會生活史元素,注重行文風格的靈活輕盈。這套叢書的作者大多為中青年學者,他們有自己的優勢,也不可避免地有著很多缺陷。真誠地希望前輩學人對這些年輕學者予以指教,使之更好地成長;更真誠地希望他們的勞動成果為更多的國人分享。
侯建新
於天津師範大學歐洲經濟一社會史研究中心
2009年10月25日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