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金銀器的社會功能進一步擴大,製作技術更加嫻熟,器形、圖案也不斷創新。較為常見的金銀器仍為飾品。
特點
這一時期金銀器的特點可以歸納為:以飾物為多,容器較少,由西方流入的金銀器、裝飾物及少數民族飾件占很大的比例,這為隋唐金銀器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相關文物
歸義氐王金印
年代:西晉
3.2×2.2×2.1厘米
此金印重88.5克,駝紐,印面文字為鑿刻而成。“歸義”猶言歸化而附之,即歸順之意。此印為晉室頒賜給歸順於晉的氐族部落酋長之印。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歷史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亂,朝代更替頻繁,社會經濟亦遭受破壞。但是,各民族在長期共存的生活中,逐漸相互融合,對外交流進一步擴大,加之佛教的傳播,使 這個時期的文化藝術空前發展。這些在金銀器的形制紋樣發展中,都曾打上了明顯的烙印。兩晉十六國時期,鮮卑拓跋部的金銀器造型仍以動物為主,分單體、群體 和動物咬斗三種類型,多為虎、熊、獸一類兇猛的食肉動物。單體動物採用鑄造、圓雕、鑲嵌工藝,表現獸的全身和獸面。群體以同種動物兩兩相對或相背排列,構 成整體圖案。動物咬斗表現兇猛動物對溫馴動物的撕咬場面。動物紋的寫實性藝術較強,有的造型融寫實與抽象為一體,多採用模鑄,結合平面浮雕、透雕、圓雕的 工藝,間有圓雕與鑲嵌結合的手法,增加了動物造型的立體效果和直觀藝術。而慕容部金銀器的紋飾則為花樹、雲朵、龍風、鹿、羊、佛像、栗粒等,從總體上看, 具有草原特徵的動物紋不再占有主要地位,退居次位的動物紋採取圖案化處理,外來文化紋飾種類的比例增多。 北魏時期,鮮卑金銀器以素麵較多,動物造型多為羊、馬首、牛首、龍,出現了具有波斯風格的裝飾藝術。採用模鑄、焊接、金珠細工、鑲嵌、鏨刻、沖鑿等工藝, 尤其是金珠細工和鑲嵌的結合,成為這一時期金銀器工藝的一個顯著特徵,此為北方草原地區金銀器發展的深化期。 從考古發掘的情況看,這個時期的金銀器數量較多。金銀器的社會功能進一步擴大,製作技術更加嫻熟,器形、圖案也不斷創新。較為常見的金銀器仍為飾品。
在歷史發展中的地位
根據目前考古發現並考察歷史文獻記載, 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國金銀生產和器物製造歷史中的衰落時期, 其原因一方面是黃金和白銀產量減少, 器物製作受到一定限制; 另一方面是佛教興盛耗費了大量金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