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工程

三名工程,即名校,名校長,名老師。是陝西戶縣為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在全縣推廣的一項新舉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名工程
  • 評選:每三年評選一次
簡介,發展歷程,

簡介

三名工程
三名工程每三年評選一次。通過個人和單位申報,專家評審組對申報“三名”工程的單位和個人進行了資格審查、量化積分、實地查看及社會滿意度測評,最後確定名校,名校長,名師。並把結果及時向社會進行公布,接受社會的監督。

發展歷程

明清時期,戶縣除官方所設縣學、書院外,鄉間普遍設社學,明萬曆年間有社學54處,清代更是私塾遍布城鄉。明清時期全縣中進士(文科)者37人,中舉(文科)者197名。清末廢科舉,興學堂,戶縣改明道書院為明道學堂,繼而改稱縣立高等國小堂,始設自然科學課程。光緒三十二年(1906)文義村私立自強學堂成立。
民國初年(1912)改學堂為學校。至民國二十一年(1932)全縣有高級國小11所(其中1所女子國小),初小245所,在校學生9,061名,居全省第二。抗日戰爭前後,縣域有識之士先後創辦興中、善慧、辛墾、普明等10餘所私立國小。民國三十年(1941)創辦縣立初級中學(後為戶縣一中),民國三十五年(1946),陳崑山創建私立知行農業專科學校,後私立振華初級中學及秦鎮初級中學相繼成立。這些學校教育不僅提高縣域平民文化水平,也為社會培養了有用人才。民國年間全縣出國留學24人,大學及專科學校畢業生236人。其中卓有成就澤被後世者不乏其人。
建國後,使用新的教材,改變舊的教學方法。1958年後推行“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教育經費逐年增加,中國小教育發展迅速。1950—1965年全縣有國小327所,其中94所完全國小;有中學10所,其中戶縣一中、二中、三中設高中班;國小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7%。1965年應屆高中畢業生204名,錄入大專院校的136名,升學率為66%。
“文化大革命”期間,戶縣教育經歷一系列內亂和所謂的“教學改革”,破壞了學校教育。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高考制度恢復,戶縣教育步入正常發展軌道。全縣致力於“兩基”達標工作,進行學校建設和危漏校舍改造。1996年全縣普及9年制義務教育達標,並通過陝西省人民政府驗收。21世紀以來,戶縣教育進入良性發展階段,教育經費的投入得到保證。至2005年全縣有國小210所,其中完小198所,有國中27所,高中8所,其中戶縣一中為省級重點中學,戶縣二中為市級重點中學。全縣有國小學生53,386名,入學率達100%;國中學生31,888名,入學率100%。合校並點布局合理,教育資源得到整合,辦學條件得以改善。各中國小部室齊全,實驗儀器滿足教學需要。全縣15至45周歲的青壯年非文盲284,819名,占此年齡段的99.04% 2004年通過陝西省人民政府“兩基”鞏固提高工作複查驗收。幼兒教育亦不斷發展,至2005年全縣註冊幼稚園122所,入園兒童6,830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