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村(浙江省富陽區三山鎮下轄村)

三合村(浙江省富陽區三山鎮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80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三合村位於富陽區城西12.8公里。是一個半山區村莊。清雍正六年(1728)屬江北瑞豐十一莊。1945年屬長樂鄉。由大樹下,吳家村,江家村組成,取"三村合力"之意,故名三合。1992年屬三山鎮。下轄大樹下、吳家村、江家村、柴塢口4個自然村。村委會駐地大樹下。全村420多戶,1317人。有耕地667畝,山林6900畝。村境南北環山,富陽縣城至新浦公路自東向西依村而過,上里溪自西向東經大樹下村邊的田畈,匯入富春江。1949年前,全村800多人中,80%以做紙,租田種,做長工、短工,看牛等養家餬口,還有100多人靠挑腳(肩擔苦力運輸)過日子。1949年後,三合村人仍以造紙為傳統副業,不斷改進生產技術,更新設備,成為聞名省內外的造紙村。

三合村屬於鹿山街道。面積9.81平方公里,轄區有11個自然村,15個村民小組,全村567戶,人口1879人,93名中共黨員,耕地947畝,12100畝山林,17家工業企業,百畝水果經濟林,1個養殖場,2個石礦。常年林木茂盛,水源充沛,清澈流水的上里溪穿村而過。三合人民歷來用勤勞智慧,開拓奮進的精神創造業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合村
  • 面積:9.81平方公里
  • 耕地:947畝
  • 人口:1879人
副業經濟,經濟發展,地圖信息,

副業經濟

造紙是三合村的傳統副業。早在清鹹豐年間,就有人用桑皮、稻草為原料做桑皮紙。至40年代末,全村曾發展到四十來戶。後有二名村民先後辦起鐵筆蠟紙廠、洋皮紙廠,有100多工人,大部分是村人。隨之,一家或幾戶以獨資、合資和勞力、技術換工等形式,建辦起一隻槽、兩隻槽,時停、時做的造紙生產工場,村民相繼效法。產品多種,有打字蠟紙、鐵筆蠟紙、洋皮紙、雨傘紙等。至1951年這種生產遍及全村每戶人家,村民長途跋涉將產品挑到杭州出售。手工造紙技術,凡有勞動能力的男女都學、會做。檢皮、製漿、抄紙、曬紙、檢紙基本人人都能掌握一二種,有的甚至掌握工藝的全過程。
1951年,富陽縣人民政府派了三位幹部到村利用六畈廟(現三合皮紙廠廠址)辦起富陽人民造紙廠。1954年春改為皮紙業生產組,1956年6月更名為三合皮紙廠。1969年上馬原一號造紙機,開始生產機製紙,結束了村里造紙業有史以來只能以手工生產的歷史。三合皮紙廠先後生產過桃花紙、洋皮紙、雨傘紙、打字蠟紙原紙、鐵筆蠟紙原紙、副號白棉紙、濾酒紙、濾油紙、油簍紙、濕潔無紡布、卷花紙、長城牌引線紗紙等20多種產品。產品遍銷省內外,長城牌引線紗紙譽滿全國,供不應求。1988年在三合皮紙廠投資70多萬元,上馬一台日本生產的第二號造紙機,當年產值達532萬元,同時建機房450平方米,輔助機房120平方米,建5立方米漿車20台,10立方米滌車2台,上馬第二號14.3米蒸球一台,二號4噸爐子,128平方米的爐房一幢,1990年產值達1170萬元。1991年三合皮紙廠又投資100多萬元,上馬了日本產的第三號造紙機。
1978年後,在村黨支部書記、皮紙廠廠長沈柏順帶領下,黨支部、村委會堅持抓經濟,抓企業,三合村的經濟得到飛躍發展。1984年投資5萬餘元辦起年產值100萬元的三合濾油紙廠。濾油紙是村皮紙廠在1963年試製成功的,已有30年的生產歷史。1984年3月,濾油紙生產從皮紙廠析出,單獨設廠獨立核算,自負盈虧。廠區面積從10000平方米擴展到15000平方米。建有製漿、抄紙、室內焙烘、成品、倉庫等7幢廠房,26個車間。生產濾油紙、過濾棉紙、紙芯筒等品種,產品銷往江西、河南、安徽、江蘇、山東、四川等地。
1985年投資3萬多元,建成一個容有100多工人年產值超100萬元的三合引線廠。主要生產"長城牌"引線紗紙,遠銷廣東、廣西、湖南、江西、福建等10多個省市400多家煙花爆竹廠,產量居全國26家同行之首。
傳統造紙業日益更新,村里經濟進一步發展。1992年工農業總產值達2131萬元,比1981年的17萬元提高了100多倍,比1991年提高20%,工業總產值1850萬元,比1991年提高16.5%。

經濟發展

隨著村里經濟的發展,村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社會福利事業有了保障。村里經濟積累可分配總額達150萬元,人均分配1138元。全村糧食總產量112萬斤,固定資產資金達900萬元,自有流動資金1000萬元。上交稅利154萬元,上交教育附加費7.5萬元,發放貼農金4萬餘元,農田、水泥道路等項基本建設投資10萬餘元。至1991年,全村主要道路鋪設成水泥路,架起三合中心橋。1986年投資9萬餘元,建自來水管,全村免費供應自來水。1986年起,實行老年福利制度,發放老年福利費3.5萬元。男60歲、女55歲,每月每人可領到15元,1993年起普遍提高5元。發放獎學金4000多元。1985年以來,實行國小六年的免費教育。對考取高中、大專和大學的學生分別發給200元、300元、500元的獎學金。又投資2.5萬元建造總面積600多平方米10多間水泥平房,辦起一個搞活經濟、便利村民生活的農貿市場。1983年、1989年分別在柴塢口、周家地新建了各為20多戶幢三層樓住房的新型農民住宅區。全村80%以上的戶住進了二層至四層的現代型農村新樓房。1988年5月投資30萬元建造了五層的村委會綜合辦公大樓。1990年安裝了電視差轉台,村里95%以上的農戶可以看上多頻道的節目。電風扇、電視機、電飯煲、電炒鍋等,各家各戶普遍使用,錄像機、電冰櫃、電話機、機車進入許多村民家中。村里個體經濟同時得到發展,全村個體運輸拖拉機、三卡、四卡有12輛、汽車6輛。有開店經商個體戶38人。
村里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前進。三合村黨支部,1990年被評為杭州市先進黨組織,1991年被評為浙江省先進基層黨組織,1991~1992年被評為縣級先進黨組織。三合村1988~1992年連續四次被評為縣"雙文明村",1991年被評為縣"七五"期間最佳鄉鎮企業集體。黨支部書記、三合皮紙廠廠長沈伯順,1988年以來連續被評為縣級辦廠能人與明星廠長,1991年被評為杭州市農民企業家。

地圖信息

地址:蔣新線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