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詳述
一、苦受 謂於六塵違情之境。而有逼迫之苦。是名苦受。
二、樂受 謂於六塵順情之境。而有適悅之樂。是名樂受。
三、不苦不樂受 謂於六塵不違不順之境。所受非苦非樂。是名不苦不樂受。
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受
- 外文名:Three
- 出處:【出雜阿含經】
- 內容詳述: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出處,受者領納也。謂六根之識。領受六塵之境也,內容詳述,補充內容,
出處
【三受】 【出雜阿含經】
受者領納也。謂六根之識。領受六塵之境也
六根之識者。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也。六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也。)
內容詳述
一、苦受 謂於六塵違情之境。而有逼迫之苦。是名苦受。
二、樂受 謂於六塵順情之境。而有適悅之樂。是名樂受。
三、不苦不樂受 謂於六塵不違不順之境。所受非苦非樂。是名不苦不樂受。
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補充內容
意根、法塵相接觸以後,意識才能從如來藏中現起。而意識現起時,必定與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相應。苦受是違逆己心的境界受,樂受是隨順己心的境界受,不苦不樂受是既不隨順也不違逆己心的境界受。而這些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都是意識現起後產生的境界受。譬如喝苦茶,其味苦性甘,因此剛喝下去時有苦的滋味,苦受出現;但喝完之後,口內漸漸回甘,樂受漸漸出現;久之,甘味漸漸消失,樂受便轉為不苦不樂受,因此以喝苦茶為例,可以發現三受剎那剎那變異,無有真實的體性。又譬如生重病是苦受,可是當重病轉為輕病時,輕微的苦受就變為樂受;又輕病漸漸轉愈而經久時以後,樂受漸漸淡薄乃至變成不苦不樂受。雖然重病、輕病及病轉好之前同屬生病一種,卻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三種受互相含攝。由此可知,意識永遠離開不了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而且這三種受剎那剎那變異、互相含攝,是生滅法,所以意識心也是生滅法。
因為水不停地滴下來,水泡便不停地出現;連續不斷出現的水泡,使我們誤以為水泡是一直存在的,因此佛說:「受如水泡。」正因為受不斷變異而可領受,並因剎那生滅相速度極快的緣故,眾生就誤以為受是真實的存在。
意識對六塵了了分明而能了知六塵境,不離剎那剎那生滅變異相,不離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所以意識非是常住不滅的法。而真心第八識體恆常住、離見聞覺知、離六塵境界受、離一切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離六塵一切法之了知,與意識生滅法現起之後恆時與三受相應之體性完全不同。由此證實,只有不與六塵境界受相應的心體才有可能是常住法。
摘自《將佛法世俗化、 淺化的證嚴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