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經痛發作的誘發簇放電機制

三叉神經痛發作的誘發簇放電機制

《三叉神經痛發作的誘發簇放電機制》是依託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由楊晶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叉神經痛發作的誘發簇放電機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楊晶
  • 依託單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三叉神經痛(TN)是一種難治的神經病理痛。受損三叉神經節(TG)是觸誘發痛信號的來源,至今尚未識別其特徵及產生機制,臨床缺乏有效的鎮痛藥物。我們近期在三叉神經中腦核觀察到神經元興奮性的分型、轉型及其相關離子通道比例的動態變化;並在受損背根節發現誘發簇放電(EB)是引起觸誘發痛發作的一種電活動信號。據此我們構想:在炎症或受損條件下,TG內神經元興奮性類型發生轉變,即產生簇放電的2型神經元數目顯著增多,使得EB出現的機率增加,成為觸誘發痛信號的異位起搏點。當外周感受野受到觸壓等非痛刺激時,TG內多個EB同步爆發,傳入中樞引起劇烈疼痛。本項目擬利用眶下神經慢性縮窄環術TN動物模型,通過痛行為學、電生理學及分子生物學等技術揭示TN發作的規律、特徵、興奮性轉型、離子通道及分子機制,闡明TN發作的本質過程,為臨床篩選抑制觸誘發痛發作的理想鎮痛藥物提供特異的分子靶點。

結題摘要

三叉神經痛(TN)是一種難治的神經病理痛。受損三叉神經節(TG)是觸誘發痛信號的來源,至今尚未識別其特徵及產生機制,臨床缺乏有效的鎮痛藥物。我們利用眶下神經慢性縮窄環術TN動物(ION-CCI)模型,通過痛行為學、電生理學及分子生物學等技術揭示TN發作的規律、特徵、興奮性轉型、離子通道及分子機制。結果發現:(1)自ION-CCI術後第1天起大鼠面部機械痛閾即明顯下降,術後12-14天達到最低值,之後輕度上升上升,但仍≦2g。(2)正常對照組TG上2類興奮性神經元和3類興奮性神經元所占比例分別為24.2%和75.8%;而在ION-CCI模型組TG上二者比例分別為41.3%和58.7%,提示TG受損後2類興奮性神經元數目異常增多(P<0.05)。(3)興奮性神經元之間的相互轉型現象:2類興奮性神經元在TTX作用下轉型為3類興奮性神經元;3類興奮性神經元在4-AP作用下轉型為2類興奮性神經元。(4)正常對照組和ION-CCI模型組TG上的2類興奮性神經元中I4-AP含量基本相同,INaP的含量基本相同;3類興奮性神經元中I4-AP含量基本相同,INaP的含量基本相同。(5)當除極化水平≧ - 56mv時,I4-AP在2類興奮性神經元中的平均幅值明顯地小於在3類興奮性神經元中的(P<0.05);而INaP在2類興奮性神經元中的平均幅值明顯地大於在3類興奮性神經元中的(P<0.05)。(6)ION-CCI模型組TG上Kv1.2的mRNA含量較結紮對側、假手術組及空白組明顯下調;Nav1.3的mRNA含量較結紮對側、假手術組及空白組明顯上調。(7)ION-CCI模型眶下神經結紮後,TG上Kv1.2的蛋白含量較結紮對側、假手術組及空白組明顯減少;Nav1.3的蛋白含量較結紮對側、假手術組及空白組明顯增多。該結果將痛行為學、離子通道及分子生物學機制緊密結合,深入闡明觸摸刺激何以引起TN發作的細胞分子機制,闡明TN發作的本質過程,重新認識神經元興奮性分類與轉型的複雜性變化規律,為臨床篩選抑制觸誘發痛發作的理想鎮痛藥物提供特異的分子靶點,進而為臨床阻止TN的發作提供新的策略導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