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文峰木塔

三原文峰木塔位於三原縣城東南十餘里的安樂鄉中王堡。建成於明萬曆二十二年(一五九四年),是西北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木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三原文峰木塔
  • 地理位置三原縣
  • 建設時間:明萬曆二十二年(一五九四年
  • 結構:木質
概述,木塔與溫純,傳說故事,旅遊信息,

概述

三原文峰木塔
文峰木塔共四層,六邊挑檐,每邊長十三米;塔身全部是木質結構,高約二十餘米;塔基為磚石砌造,基高四米;塔頂是六角攢尖式樣,遠望好象一座亭台樓閣,玲瓏可愛。塔內置有木梯,梯旁裝有扶欄,可供遊人登攀。每逢雨後晴初,雲開霧散,藍天如洗,登塔極目,北望嵯峨山,峰峻巒碧,氣勢雄偉;南眺八百里秦川,遼闊無垠,景色如畫,令人悅目怡心,陶醉忘返。
三原文峰木塔
三原文峰木塔
三原文峰木塔
三原文峰木塔
文峰木塔,相傳是在三原龍橋竣工以後,用搭架拆剩的木料修建的。建塔的同時,還修建了一座占地三十多畝的寺院---木塔寺。寺內建有大雄寶殿、佛殿、鐘樓、鼓樓等建築,隨著歲月的流逝,除木塔完好無損外,其他建築早已蕩然無存。
三原文峰木塔
據說木塔寺內曾經盛栽各種各樣的菊花,每年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這一天,寺內大搞菊展活動,其時群芳競放,馨香撲鼻,吸引了四面八方的遊人赴寺登塔賞菊。

木塔與溫純

溫純,陝西三原北城人,明嘉靖四十四年進士,歷任知縣,巡撫、工部尚書等職,為明朝一名臣。有一年,溫純回鄉探親,看見分隔南、北兩城清裕河大橋被水沖毀,行人來往不便,溫純便與知縣高進孝商議修建一座石橋方便兩岸百姓。溫純拿出多年積蓄一千多兩銀子作為倡導,動員邑中富戶捐資。歷經十二年的時間,終於修建成了一座宏偉壯觀、南北通行的龍橋。
三原文峰木塔
萬曆十九年,溫純又倡議將修建龍橋時搭架拆下來的楦木,在三原縣城東南中王堡修建一座木塔,名為文峰木塔,意在希望三原縣文風興盛、人才輩出、百姓衣食無憂。

傳說故事

文峰木塔修建於明萬曆年間,塔旁有寺廟,廟內盛栽各種菊花。以前每年九月九重陽節,四面八方遊人蜂擁而至,登塔賞菊,熱鬧非凡。
在奼紫嫣紅、千姿百態的菊花中,有一種像一個執拗的女子的菊花,挺著胸,偏著頭,人稱拗頭菊。相傳這種菊花原生長在長安御花園中,武則天登位後,驕橫跋扈,氣焰熏天。有一年寒冬臘月,武則天吃罷酒宴,到花園散步,只見滿園空曠,枯枝蕭瑟,心中不悅,怒罵:“普天之下,屬我驅遣。小小花兒,竟不露面!”下令百花必須在一夜之間開放。
群花仙懾於武則天的淫威,只好抖抖索索,含淚開放。唯獨菊花仙子,冰清玉潔,挺身抗旨。她自拔根須,滿腔悲憤,逃出森嚴的御苑。一縷芳魂,飄過宮牆,飄出長安。飄過渭水和涇河,再也沒勁了,就昏倒在三原縣中王堡村外的荒野。幸喜一老仙路過,敬佩菊仙的不屈性格,揮動手中拂塵,化出一座寺院,自扮花工,引來九天甘露,日夜滋潤,使菊仙生還人間,菊仙重生,品性不改,全偏著頭。
明萬曆十九年,三原龍橋竣工後,人們用搭架拆下的木料在寺院修木塔,為的就是讓菊仙有個遮擋淒風苦雨的地方。

旅遊信息

三原文峰木塔位於三原縣城東南5公里處,三原——高陵班車或計程車可到達。
門票:10元
開放時間:全年開放(節假日不休),早8:30——下午17:3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