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東))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東)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拼音:sānshí nián Hédōng,sānshí nián Héxī)是一則來源於民間故事的複句成語,該則成語最早見於清代吳敬梓《儒林外史》。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原義是三十年前好的風水在河的東面,而三十年後卻在河的西面(河:黃河)。後比喻世事或人的命運總是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興衰榮辱,沒有定數。該成語在句中多作謂語、分句,也可獨立成句。也說“三年河東,三年河西”“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 外文名:Every dog has its day
    Fortune is variant
  • 拼音:sānshí nián Hédōng,sānshí nián Héxī
  • 近義詞風水輪流轉滄海桑田
  • 反義詞亘古不變
  • 成文用法:作謂語、分句
  • 語法結構:複句式
成語溯源,成語故事,成語寓意,成語運用,

成語溯源

該成語具體產生時代不詳。最早的用例是清代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大先生,‘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就像三十年前,你二位府上何等優勢,我是親眼看見的。”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一般認為來自於民間故事。在古代,由於黃河河床較高,泥沙淤積嚴重,河道不固定,經常泛濫成災。黃河經常改道,改道後,原來在河東的地方很可能就變到河西面去了,所以俗稱“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裡的河就是黃河。在流傳過程中,也有說“三年河東,三年河西”“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的。說法儘管不同,但意思一樣。

成語故事

相傳唐朝時,安祿山謀反,唐玄宗派郭子儀率兵在靈寶的西塬阻擊。郭子儀平亂後,玄宗給他加官晉爵,將公主許配給他的兒子為媳,並建造了金碧輝煌的河東王宮。
郭家的後人大多是在蜜水裡泡大的,從小就嬌生慣養,長大後揮霍無度。多年後,郭府漸漸衰落,家產損耗殆盡,僕人們各奔東西,剩下一個郭家的後人,四處乞討為生。一天,他來到河西村,偶然想起三十年前的奶媽,便去尋訪。這時,他的奶媽已經去世,但是家業很興旺。他很容易就打聽到了奶媽的住處,只見院中糧囤多座,牛羊成群。主人從地里回來後,告訴他說:“家母在世時,曾多次提起你,不知你長進了沒有。她老人家十分勤儉,自從離開河東府後,就率領兒女在河西村艱苦創業,好不容易掙下這些家產。”這個郭家的後人不解地問:“你現在已經這么富有了,為什麼還要親自勞作呢?”主人笑道:“‘家有萬貫,不如日進一文’,再多的家產,不勞動,不收穫,坐吃山空,用不了幾年也會窮困潦倒的。”一席話說得他羞愧滿面。
主人念及舊情,挽留他為其管賬,哪曉得他竟然對管賬一竅不通。主人嘆息道:“三十年河東榮華富貴,三十年河西寄人籬下。”從此,這句話成了當地人的一句口頭禪,也使河西、河東人明白了“家有萬貫,不如日進一文”的道理。

成語寓意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種風水輪流的說法,本來是帶著封建迷信色彩的,但引申到世事興衰,輪流轉換,也是有可取之處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之所以被人認可,被人喜愛,是它用自然規律的觀點看待人生,而不是一成不變。“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辯證觀點,也同樣可以用來觀察社會現象和歷史現象。興盛與衰落,不是固定的,而是變化的,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具有規律性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條諺語給人們最大的啟示就是:歷史是前進的,萬不可用靜止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是辯證的,萬不可用固執的眼光看待一切。

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比喻世事變化,盛衰無常。該成語在句中多作謂語、分句,也可獨立成句;中性。
  • 運用示例
近代·李劼人《大波》一部一〇章:“從前太平世道,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日子很長,得罪一兩個大人物,沒多大關係。現在世變日亟,大人物升降沉浮快得很,要做官,一定得多燒冷灶。”
現代·胡正《汾水長流》:“我就不信再沒有個天陰下雨,我就不信我劉元祿再沒有個出頭之日!”趙玉昌也接口說道:“是啊,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留得青山在,哪怕沒柴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