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凝書院

根據《邕寧縣誌》記載:三凝書院 址在那樓圩,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由紳眾捐建。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書院停辦。[br/] 根據《靈山縣誌》記載:(又名:三凝書院)在那樓圩(今邕寧縣管轄)旁,清光緒十四年麻厚光等捐建。三寧書院原址就在現在的南寧市邕寧區那樓中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凝書院
  • 原址:在現在的南寧市邕寧區那樓中學
  • 歷史: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由紳眾捐建
  • 又稱:三寧書院
縣誌記載,三凝書院——百年書香何處尋,六角亭,

縣誌記載

三凝書院原址就在現在的南寧市邕寧區那樓中學。

三凝書院——百年書香何處尋


作者:黃國慧,劉正當,黃展佳著 文章來源:《南寧日報》2007 更新時間:2008-2-19
一座已經消失的文化殿堂,百年來仍然散發著濃郁的書香,影響著周邊幾代人家;一座濃縮著舊中國變遷影像的老書院,為當地留下一筆無法形容的財富。而取代它的新校園繼承了它育人樹人的歷史使命,見證新的一段歷史發展……
漫步在邕寧區那樓中學校園內,撫摩著被青草掩蓋的百年石墩,聆聽老學子們的回憶,119年前誕生於此的三凝書院仿佛又被喚醒,雄偉的輪廓樹立眼前……
觀遺址 殘垣斷壁覓舊影
今年已經74歲的廖伯夢老人,曾是這座已不復存在的書院的老學子,他對當年三凝書院的構造還記憶猶新。他與65歲的李忠東老人一起,帶領我們走進了那樓中學校園內,尋找那座曾在四里八鄉榮耀一時的學院存在的蛛絲馬跡。
老人們介紹說,三凝書院又叫三寧書院,因原屬當時靈山縣的上寧、中寧和下寧三地而得名——上寧包括現在的新江鎮和那路村,中寧是如今的那樓鎮,而下寧則是百濟鄉。清朝時期那樓鎮的經濟和文化在整個南寧地區算得上是比較發達的,所以當地政府就在那樓街北部、中淡嶺對面,也就是現在的邕寧區那樓鎮那樓中學校園內,建立了一座頗有規模的三凝書院。
由於那樓中學建在一座山坡上,無論我們走上學校的哪一座教學樓,都能夠鳥瞰到環繞學校周邊的美麗的田園風景。廖伯夢和李忠東老人指著校園中央對記者說:那就是當年三凝書院的所在地。雖然書院的建築物早已消失殆盡,但從遺留下來的殘垣斷壁上,我們還是可以感受到當年書院的雄偉大氣。
隨後,記者跟隨老人來到三凝書院的遺址處。
在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榕樹下,幾塊大石墩和長長的褐色石條靜靜地“躺”著,帶著時間另一頭的寧靜。記者在老人的指點下,細細查看這些石條,發現其中不少石條上還刻著字。由於年代太久遠,石面已經模糊,記者無法辨認字跡的內容。而在大榕樹對面的籃球場邊也放著三四根石柱、石條,它們如今被鋪在籃球場邊上做階梯和石凳用。仔細觀察,其中兩根石柱的一頭還保留著流暢的雕刻弧線和簡潔的圖案。“沒弧線的這一頭是接在石墩上的,有弧線的那一頭撐著門上的石條。”那樓中學的黃老校長依照記憶幫我們理順這些石墩和石條的用途。而廖伯夢老人和李忠東老人則開始給我們描繪三凝書院的舊時模樣。
未被拆除前的書院建築氣勢磅礴,構造為三進式。人站在書院的大門口,能看到裡邊一層比一層高的門檻。門口豎立著四跟石柱,均下接石墩、上頂石條。中間兩條石柱上還有當地名士、舉人鄭伯偉為三凝書院題寫的一副對聯,上聯是:三大學說首出吾華舉物學辯學理學發明二千年前俯瞰中外百家閃爍行星旋赫日;下聯為:凝自育才恥傍他族凡德育智育體育普及四百兆眾橫睨全球萬國汪洋滄海嚥群流。大門上橫著的石條一共是三根。左右兩根繪著簡單的圖畫,中間那根則寫著遒勁有力的大字“三凝書院”。
整個書院呈封閉式,建築均為典型的嶺南古建築模式,屋檐飛翹,雕窗精美,結構奇特。第一進叫前堂,專門給老師居住的。穿過前堂便是寬敞的天井,天井兩邊種有兩棵散發著濃郁香氣的玉蘭花樹。天井過去便是中堂以及後包(廂)主要作為學生的課堂。前堂和中堂的兩側邊包(廂)是學生的宿舍。連線著後包和兩個邊包的是一個後門和炮台。
“炮台?!”記者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對,炮台。三凝書院代表著當時先進的思想和政治力量,是許多舊勢力和反動勢力的打擊對象,經歷很多劫難,所以也有炮台這樣的‘防禦設備’。”廖伯夢老人解釋說。
憶當年 難忘朗朗讀書聲
實際上,三凝書院從誕生伊始就經歷了不少政治磨難,是多災多難的舊中國的一個小小縮影。
根據《靈山縣誌》記載:三凝書院創辦於清朝光緒十四年(1888年),由當地的鄉紳麻厚光等人集資創辦。現在那塊刻有多名鄉紳名字的捐款碑仍然埋在那樓中學附近。
三凝書院建立後,聘請當地知名文人講學,日常開支主要來自學田、學塘的出租收入和學生們的學資。三凝書院不斷跟隨時代的步伐,以新的思想和理念灌輸學子,在它的推動下,三鄉地區的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光緒三十一年,也就是1905年,當時中國廢科舉,興學堂,舉人李獻廷、附貢陸文鼎、監生黃爵侯、庠生杜魁等人便在三凝書院處改設了兩等國小堂。然而第二年,土匪賴春元劫殺學員黃玉枝等5人,這座學院一度被廢棄,1911年之後才又重新修建並開放。然而,三凝書院繼續隨著舊中國社會的動盪經歷磨難,其間,學院的名字就被變更了多次——先後被命名為“靈山縣第八區立第一高級國小”“靈山縣第八區各鄉聯立中心校”等。
書院復建後,為了紀念偉大的革命家孫中山先生,當地名士還於上世紀20年代末在三凝書院東北約50米處的小山丘上,修建了一座漂亮的六角亭,也叫“中山紀念亭”。亭子是磚木結構,內4柱,外8柱,雖然十分簡樸,但也因其獨特風格和蘊涵紀念意義而聞名於百濟、新江、那樓等地。六角亭成為當地民眾和學子們倍加愛護和敬仰的神聖建築物。遺憾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亭子最終於2004年倒塌損毀,目前人們能看到的只是2004年新建的六角亭了。
廖伯夢老人回憶起自己當年在三凝書院的學習生活,不勝唏噓。他說,他於解放前在書院度過了最為美好快樂的一年——在學校除了學習國文和算術外,還有機會系統學習英語、美術和音樂等“先進”學科,這在當時是極為吸引人的。然而當時已接近解放,社會極為混亂,就連學校的教員都被國民黨政府當作中共地下黨員而被捕殺。為了兒子的安全,廖伯夢的母親強行將他從學校拉回了老家,從此結束了他在三凝書院的學習生涯。但是老人說,在三凝書院接受教育的日子他終生難忘。至今,他一閉上眼睛,仍能看到書院那雄偉的建築,聞到書院內那濃郁的玉蘭花香,聽到舊日老師和同學的朗朗讀書聲和笑聲……
1950年,新成立的當地人民政府將書院更名為“靈西中學”。再後來,在那段特殊的年代裡,處於“革命狂熱”狀態下的人們把中學內原有的書院建築物當作“四舊”推倒,之後又在原址上建立了現在的那樓中學,直至如今。

六角亭

(舊貌)
三凝書院
三凝書院
(2007新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