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桃園》是由許石青執筆編寫,由晉中青年晉劇團首次演出的晉劇。改編自《一匹馬》。主要講述了杏園大隊社員老六將一匹病馬當好馬賣給了桃園大隊,杏園隊政治隊長李開英發覺此事後,堅持去桃園說明實情,賠情道歉,並帶上原款擬將病馬贖回;但就在此刻病馬死去,由此而引發的一系列戲劇性衝突。表現了兩個友隊之間團結互助的友愛精神,同時也揭露和批判了不顧全局、以鄰為壑的本位主義思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下桃園
- 編劇:晉中青年晉劇團
- 執筆:楊孟衡、許石青
- 執行導演:方彥、許石青
基本資料,劇情介紹,主題,幕後背景,執筆作者,
基本資料
《三下桃園》曲譜
《三下桃園》是由許石青老師根據祁縣城趙大隊真實事情和人民日報上《一匹馬》而創作的劇本,這是一部成功的作品,可惜由於種種原因,未能重上舞台。
《三下桃園.》首創版本是晉中青年晉劇團演出本
編劇:晉中青年晉劇團
執筆:楊孟衡、許石青
執行導演:方彥、許石青
美術設計:李雪風、田樹萇
主要演員有侯玉蘭、楊錄光、雷豐年等
劇情介紹
《三下桃園》劇情內容
杏園大隊社員老六將一匹病馬當好馬賣給了桃園大隊,杏園隊政治隊長李開英發覺此事後,堅持去桃園說明實情,賠情道歉,並帶上原款擬將病馬贖回;但就在此刻病馬死去,由此而引發一系列戲劇性衝突,表現了兩個友隊之間團結互助的友愛精神,同時也揭露和批判了不顧全局、以鄰為壑的本位主義思想。
主題
《三下桃園》的主題是以社教運動為背景,貫穿著“農業學大寨”的精神,具有時代氣息,這也是劇本成功的原因所在。戲一開場,李開英從“縣裡開會學大寨”歸來,路過桃園村口,看到杏園隊青年社員二虎騎著一匹馬賓士而過;她發現正是杏園隊的一匹病馬菊花青,被老六當好馬賣給了桃園隊,於是她追究責任,展開了一系列戲劇衝突;當她們帶著原款來贖馬的時候,二虎子與他們有如下一段對話:
二虎子:我問你,你們杏園學大寨不學?
李開英:大寨是全國的一面紅旗,人人都學,我們當然也學。
二虎子:既然學習大寨,陳永貴同志讓車讓馬的故事,你們知道不知道?
李開英:(有意讓講給老六聽)小伙子,你給我們講講,好不好?
二虎子:好啊,你們聽著!——也是一年春耕大忙季節,大寨非常需要添置一套車馬。有一次,陳永貴在城裡正巧遇到運輸站有一套要處理;車又新,馬又壯,價錢又很便宜。陳永貴一看,滿心歡喜,一口氣跑到銀行取出款,到稅務局辦好手續,套起車,鞭子一響,駕!——一溜煙直向大寨跑去。走到金石坡他忽然想到,金石坡一輛皮車也還沒有,早想要買,一來買不到手,二來款不齊備,把這套車馬讓給他們不是最合適不過?想到這裡,陳永貴同志掉轉馬頭,鞭子又是一響,把皮車順手就趕進了金石坡。(唱)
讓車讓馬人人敬,
你們杏園是啥作風!
李開英:和大寨相比,我們真是開了倒車啦!小伙子,你的批評我們完全接受,一定堅決改正錯誤,把菊花青拉回去。
二虎子:什麼?把馬拉回去還是堅決改正錯誤?再堅決點,還要把俺們的皮車也拉走呢!
二虎子:我問你,你們杏園學大寨不學?
李開英:大寨是全國的一面紅旗,人人都學,我們當然也學。
二虎子:既然學習大寨,陳永貴同志讓車讓馬的故事,你們知道不知道?
李開英:(有意讓講給老六聽)小伙子,你給我們講講,好不好?
二虎子:好啊,你們聽著!——也是一年春耕大忙季節,大寨非常需要添置一套車馬。有一次,陳永貴在城裡正巧遇到運輸站有一套要處理;車又新,馬又壯,價錢又很便宜。陳永貴一看,滿心歡喜,一口氣跑到銀行取出款,到稅務局辦好手續,套起車,鞭子一響,駕!——一溜煙直向大寨跑去。走到金石坡他忽然想到,金石坡一輛皮車也還沒有,早想要買,一來買不到手,二來款不齊備,把這套車馬讓給他們不是最合適不過?想到這裡,陳永貴同志掉轉馬頭,鞭子又是一響,把皮車順手就趕進了金石坡。(唱)
讓車讓馬人人敬,
你們杏園是啥作風!
李開英:和大寨相比,我們真是開了倒車啦!小伙子,你的批評我們完全接受,一定堅決改正錯誤,把菊花青拉回去。
二虎子:什麼?把馬拉回去還是堅決改正錯誤?再堅決點,還要把俺們的皮車也拉走呢!
幕後背景
《桃園》、《桃峰》兩台戲突出宣揚了人與人的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幫助的思想,所以能激動和感染觀眾,和觀眾產生共鳴。加之晉中的張鳴琴、侯玉蘭、省晉劇院王愛愛、田桂蘭、劉漢艮參加演出,怎能不使人們欣喜若狂呢!1972年柳林晉劇團把1965年晉中晉劇團創作演出的《三下桃園》重新加工,改為《三上桃峰》上演。演出效果不錯。 1973年山西省晉劇院又專門組織創作力量,由楊孟衡執筆重新改寫了劇本,溫明軒導演,張沛、張文秀、李守禎、劉和仁、龐萬峰都參加了音樂設計。王愛愛、田桂蘭、溫明軫、劉漢艮等都扮演主要角色。在那種萬馬齊喑的形勢下,難得有這么一台好戲,在省城演出真是盛況空前。1974年1月23日至2月28日,《三上桃峰》參加了文化部舉辦的華北地區文藝調演,始料未及的是《三上桃峰》被打成大毒草。大會小會批判不算,最可氣的是讓我們在劇場化妝演出,組織北京、天津1000多文藝工作者把我們當成話靶子批判。全團人員在後台哭成一團,悲憤交加,只能以罷演表示抗議之後,全團那種屈辱感持續了好長時間。
粉碎“四人幫”之後,1978年9月,中共中央為《三上桃峰》徹底平反,10月1日,《三上桃峰》二上北京演出,吐了一口惡氣。中國戲劇家協會還專門隆重地召開了座談會。
1965年春,山西晉中青年晉劇團編導許石青,根據祁縣城趙獸醫站發生的“一匹馬”的動人故事,寫成戲曲劇本《當代新風》。是年秋,山西省文化局擬搞戲劇調演,派楊孟衡等人去幫助許石青修改劇本。許石青又發現1965年7月25日《人民日報》通訊《一匹馬》, 這齣戲演出時深受民眾歡迎,加之侯玉蘭、雷豐年、楊錄光、張鳴琴、降經元等參演。劇本整理的衝突性強,主人公決定把方便讓給別人,把困難留給自己,其思想起點也正是建立在這種社會義務觀上,在藝術上予以升華。
粉碎“四人幫”之後,1978年9月,中共中央為《三上桃峰》徹底平反,10月1日,《三上桃峰》二上北京演出,吐了一口惡氣。中國戲劇家協會還專門隆重地召開了座談會。
1965年春,山西晉中青年晉劇團編導許石青,根據祁縣城趙獸醫站發生的“一匹馬”的動人故事,寫成戲曲劇本《當代新風》。是年秋,山西省文化局擬搞戲劇調演,派楊孟衡等人去幫助許石青修改劇本。許石青又發現1965年7月25日《人民日報》通訊《一匹馬》, 這齣戲演出時深受民眾歡迎,加之侯玉蘭、雷豐年、楊錄光、張鳴琴、降經元等參演。劇本整理的衝突性強,主人公決定把方便讓給別人,把困難留給自己,其思想起點也正是建立在這種社會義務觀上,在藝術上予以升華。
執筆作者
許石青,原名許士誠,出生於1925年孝義市西南方向的一個村落里。自小家境貧寒的他,農忙時經常幫母親下地勞動。因他天資聰明,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五經四書,孟子論語他學得滾瓜爛熟。良好的古文基礎,為他以後的劇本創作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1942年,年僅17歲的他為生活所迫輟學到孝義兌鎮高小當了教員,後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汾陽銘義中學。畢業後,回到孝義縣組織學員利用假期演出,一炮打響,轟動城鄉。1950年,縣裡以文藝班為主體,成立了孝義縣文藝宣傳隊,他擔任隊長兼編導,培養出了一批優秀的文藝人才。也就是從這時起,許石青正式步入了藝術的殿堂。在這個殿堂里,他奉獻了人生最寶貴的青春和年華,奉獻了自己滿腹的學識和才華。在這裡,他奉獻了自己對藝術追求深切的情,直至白髮蒼蒼;在這裡,他奉獻了自己對藝術探索執著的愛,春蠶到死絲方盡……
1952年,他調任孝義縣文化館任副館長,除了搞好民眾文化等本職工作外,還兼管劇團工作。此間,他努力發掘人才,積極扶植新秀。期間,青年演員張鳴琴,在他的培養和指導下,由唱旦角改為唱鬍子生,於1954年在文水縣城演出時,一鳴驚四座,滿堂喝彩聲;青年演員侯玉蘭在他的輔導下,苦練基本功,成了劇團的台柱子,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和好評。戲劇中的每句道白每句唱腔他都要精雕細琢,仔細推敲,不輕易放過。實在不行就手把手地教,一字一句地教,直到滿意為止,演員們常常私下議論:“一上台,許老師總是虎著臉,瞪著眼,既細又嚴,口說不停,手腳不閒,演員沒累,他倒累得呼哧呼哧。”因此,大家都對他敬畏三分,可是一到下場,他就像一位慈眉善目的兄長一樣,誰有個頭疼腦熱,他總是關懷備至。因此都說他是良師,也是益友。這些後來響徹三晉大地的名角,他們在台上的一字一句,一招一式都是他手把手教出來的。在這些高徒背後,站立著的都是這位不計名利的老師,他常常自慰:徒弟台上唱紅,師傅樂在其中。後來的學生程伶仙、丁艷霞、王愛愛等一代名角也在許石青甘當人梯的指導下,紅極一時。
1972年,許石青回到家鄉,任孝義縣碗碗腔劇團的編導,1979年文革過後又調到呂梁地區晉劇團任團長,期間仍不忘培養新人,扶持新秀。據不完全統計,許石青為培養文藝人才,共組辦過各種類型的文藝班、演員培訓班、編導班、青年團(隊)共七期,培養人員達350人,他親自授課,親自編導大小劇目,使受訓人員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演技水平。
許石青從事戲劇工作四十餘年,他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澆灌著自己所摯愛的藝術之樹,在他的勞作下,這株藝術之樹開出了絢麗的藝術之花,掛滿了豐碩的藝術之果。許石青共創作現代戲、新編古裝戲、整理改編傳統戲30多個,其中27個搬上了舞台,可謂碩果纍纍。其中與他人合作的《三下桃園》、《三上桃峰》以及《游西湖》、《下河東》等4個戲曾轟動戲劇界,蜚聲全國。1980年,《下河東》等戲在北京演出期間,場場爆滿。劇場觀眾情緒沸騰,每場掌聲達二十多次,盛況空前。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分別錄音錄像,向全國播映。中國劇協、北京市劇協聯合召開座談會,《北京晚報》詳細報導了座談情況,座談會上大多數人認為劇本主題深刻,矛盾集中、情節安排適當。《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北京日報》等媒體相繼發表評論文章,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還以《三晉鄉音彌京都》為題,向全國報導、推薦。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曹禺在人民大會堂觀看了演出之後,他說:“你們這個戲改得好,排得好,演得好!提出了一個重大的發人深思的問題,很有道理,是個好戲!”而《三上桃峰》的影響之大更是為人所共知,甚至引起了國際上的注目。山西省地方志編撰辦公室出版的《山西概況》文藝部分中寫道:“在‘文化大革命’中,山西文學藝術成為重災區,我省廣大文藝工作者,身處逆境卻毫不消極,潛心創作出無愧於人民的好作品。如晉劇《三上桃峰》”。
戲劇界的行家們認為他所創作的劇本皆屬正劇,主題鮮明,開掘較深,語言雅而不俗,流露“傳奇”詞作之風;人物步步深入,發人深省。他排導的百餘個劇本,顯示了他的導演藝術風格,善於在總體構思中把握構成戲劇衝突的環節懸念,獵取乾淨灑脫的藝術效果。
1999年12月,許石青病逝後,孝義市委、市政府以及呂梁地委宣傳部、呂梁行署文化局為其舉辦了追悼會。文祖孔子曰:君子厚德載物。許石青在一生的編導過程中,以苦作舟,以勤為槳,一生都在向成功的彼岸搏擊,值得我們這些後輩不斷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