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汊河鎮七門堰村位於舒城縣西南部,與國家級風景區萬佛湖相毗鄰,該村因有著名的七門古堰而得名。該村土地總面積6600畝,共有9個村民組,750戶,3162人,2006年人均純收入近3000元。該村林業資源豐富,森林植被保護很好,全村山場面積達4500畝,森林覆蓋率近80%,村莊綠化率達90%以上。
2019年12月25日,七門堰村被評為國家森林鄉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七門堰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舒城縣西南部
- 人均純收入:近3000元
- 綠化率:90%以上
基本內容,現狀,所獲榮譽,地圖信息,
基本內容
近年來,該村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生態富民、綠化興村”為核心,深入組織開展造林綠化,大力發展林業產業,積極倡導綠色文明,以綠化促美化,以綠化促文明,以綠化促致富,創綠色家園,建富裕新村。
一、合理制定規劃。七門堰村結合本村實際,全力推進以河渠整治、村莊綠化、村莊環境整治以及生態衛生創建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該村結合新農村示範村規劃,對農林、水利、環保、衛生等進行了綜合規劃,制訂了《七門堰村新農村建設實施方案》,明確了新農村建設產業發展等方面的重點。
二、抓好特色建設。
一是打造綠化環保生態村。七門堰村抓住舒城縣創建國家生態縣這一契機,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綠化食品、環保節能項目和生態綠化工程。利用現有的板栗資源優勢建成2000畝有機板栗生產基地,其生產標準全部採用科學配方施肥、電燈滅蟲等有機板栗生產技術;建成一個200畝無公害大棚蔬菜生產基地;大力推廣環保節能項目,即每個農戶安裝一個太陽能、建設一口沼氣池、一個衛生廁所;大力實施以村莊綠化為重點的新一輪農村綠化工程,把擴大綠化面積、增加村莊綠化量放在首位,積極動員和組織村民利用村邊隙地、房前園地、屋後空地植樹增綠,基本形成了以山場片林、庭園帶林、農田網林、公路線林為骨架,片、帶、網、線、點相結合的生態綠化體系。
二是打造經濟發展富裕村。圍繞新農村建設,在創建綠化家園的同時,七門堰村始終把發展經濟、富民增收作為工作的中心。七門堰村為丘崗區,人口多,耕地面積少,農業基礎薄弱,曾是相對落後的貧困村。為改變這一落後局面,七門堰村適時改變發展思路,在調整產業結構上做文章,在資源開發上做文章。首先,在產業結構調整上,由過去以糧食為主的單一生產模式轉變為以林業產業為主、水產養殖等多種經營的生產格局,特別是大力發展林業產業。
一、合理制定規劃。七門堰村結合本村實際,全力推進以河渠整治、村莊綠化、村莊環境整治以及生態衛生創建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該村結合新農村示範村規劃,對農林、水利、環保、衛生等進行了綜合規劃,制訂了《七門堰村新農村建設實施方案》,明確了新農村建設產業發展等方面的重點。
二、抓好特色建設。
一是打造綠化環保生態村。七門堰村抓住舒城縣創建國家生態縣這一契機,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綠化食品、環保節能項目和生態綠化工程。利用現有的板栗資源優勢建成2000畝有機板栗生產基地,其生產標準全部採用科學配方施肥、電燈滅蟲等有機板栗生產技術;建成一個200畝無公害大棚蔬菜生產基地;大力推廣環保節能項目,即每個農戶安裝一個太陽能、建設一口沼氣池、一個衛生廁所;大力實施以村莊綠化為重點的新一輪農村綠化工程,把擴大綠化面積、增加村莊綠化量放在首位,積極動員和組織村民利用村邊隙地、房前園地、屋後空地植樹增綠,基本形成了以山場片林、庭園帶林、農田網林、公路線林為骨架,片、帶、網、線、點相結合的生態綠化體系。
二是打造經濟發展富裕村。圍繞新農村建設,在創建綠化家園的同時,七門堰村始終把發展經濟、富民增收作為工作的中心。七門堰村為丘崗區,人口多,耕地面積少,農業基礎薄弱,曾是相對落後的貧困村。為改變這一落後局面,七門堰村適時改變發展思路,在調整產業結構上做文章,在資源開發上做文章。首先,在產業結構調整上,由過去以糧食為主的單一生產模式轉變為以林業產業為主、水產養殖等多種經營的生產格局,特別是大力發展林業產業。
七門堰村利用國家退耕還林、封山育林等林業政策,積極引導農民大力發展板栗經果林和種苗花卉等,先後建設了2000畝的有機板栗生產基地和500畝的花卉苗木生產基地。兩大基地正在向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邁進,已成為七門堰村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的增長點。同時成立苗木協會和苗木經紀人隊伍,提高林業經營水平和效益。在抓主導產業的同時,加強了循環經濟建設,七門堰村建成一個年產1.5萬隻的肉雞場,一個年產24噸的蛋鴨場,一個年飼養百頭豬場,還有50畝蓄水養魚工程。其次,在資源開發上,七門堰板栗資源和黃砂資源潛力巨大,七門堰村是全國40個縣板栗原產地之一,其板栗的品種、質量都獨樹一幟,尤其是葉里藏、大紅袍兩品種為最好。板栗品種除了在本村大面積種植外,還在周邊地區進行了廣泛推廣。
七門堰村南靠杭埠河,杭埠河橫跨七門堰村1.5公里,在七門堰村河段蘊藏著大量的黃砂資源。為開發這片黃砂資源,七門堰村專門成立了砂場,負責管理黃砂的開發,還修築了一條通往砂廠的道路,為黃砂的運輸創造條件。目前,七門堰村每年可開採黃砂50萬噸,產值200多萬元。
三是打造人文生態旅遊村。七門堰村西臨萬佛湖,利用萬佛湖旅遊輻射,可大力發展生態旅遊,以帶動其它產業發展,在人文生態上,七門堰有與四川都江堰齊名的古“七門堰”水利工程,有漢代王侯劉信“三劉祠”,以及觀音洞、青龍凹、百折廟等景點;七門堰村有板栗古樹群,現擁有百年以上的板栗樹500餘棵,通過對板栗園進行規劃、掛牌保護,促進以“農家樂”為主的旅遊項目發展。花卉、桂花園林等觀光農業旅遊項目也正在建設。
四是打造文明和諧新農村。七門堰村積極倡導文明和諧新風尚。首先,樹立宣傳牌,張貼標語,宣傳林業政策,其次,舉辦農民培訓班,普及各種法律知識,增強法制意識,引導民眾了解、認識生態、參與生態建設,提高村民的生態文明意識。再次,通過推行鄉規民約,強化資源保護和生態保護意識,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建立與自然和諧的人居環境,做到村莊布局最佳化,道路硬化,村莊硬化,衛生潔化,河道淨化,實行“1234”工程。建設一處人居示範基地,實施康居工程,建設統一模樣的農家小院,治理目前村莊居住環境“髒、亂、差”。進行渠道硬化,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使水渠、道路林網化;將三條道路建成三條綠化長廊,培植兩旁綠化帶。開展農村生態家園創建活動,發展生態庭院經濟,改善生產生活環境。
三是打造人文生態旅遊村。七門堰村西臨萬佛湖,利用萬佛湖旅遊輻射,可大力發展生態旅遊,以帶動其它產業發展,在人文生態上,七門堰有與四川都江堰齊名的古“七門堰”水利工程,有漢代王侯劉信“三劉祠”,以及觀音洞、青龍凹、百折廟等景點;七門堰村有板栗古樹群,現擁有百年以上的板栗樹500餘棵,通過對板栗園進行規劃、掛牌保護,促進以“農家樂”為主的旅遊項目發展。花卉、桂花園林等觀光農業旅遊項目也正在建設。
四是打造文明和諧新農村。七門堰村積極倡導文明和諧新風尚。首先,樹立宣傳牌,張貼標語,宣傳林業政策,其次,舉辦農民培訓班,普及各種法律知識,增強法制意識,引導民眾了解、認識生態、參與生態建設,提高村民的生態文明意識。再次,通過推行鄉規民約,強化資源保護和生態保護意識,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建立與自然和諧的人居環境,做到村莊布局最佳化,道路硬化,村莊硬化,衛生潔化,河道淨化,實行“1234”工程。建設一處人居示範基地,實施康居工程,建設統一模樣的農家小院,治理目前村莊居住環境“髒、亂、差”。進行渠道硬化,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使水渠、道路林網化;將三條道路建成三條綠化長廊,培植兩旁綠化帶。開展農村生態家園創建活動,發展生態庭院經濟,改善生產生活環境。
現狀
目前該村已初步形成了農林綠化新格局。營造了200畝的山場片林,建設了總長達3公里的綠色長廊。利用村莊隙地,完成了9個村民組的村莊綠化,營造300畝的農田林網,基本形成以山場綠化為面,以林帶建設為線,以村莊綠化為點,“點、線、面”有機結合的農林綠化新格局。同時完成了500畝的老闆栗林的改造,培育了800畝的板栗幼林,新增500畝有機板栗示範園。新造了300畝桂花園林基地。全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7%,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7%,加快了村民致富奔小康步伐。
所獲榮譽
2019年12月25日,七門堰村被評為國家森林鄉村。
地圖信息
地址:六安市舒城縣三一七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