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角樓》是美國十九世紀作家納撒尼爾·霍桑(1804-1864)緊接《紅字》後發表的又一部重要作品。與《紅字》一樣,這部作品中的故事也發生在北美殖民地開發時期的新英格蘭。當地要人平瓊上校依仗權勢,霸占了地位卑微的莫爾家的一塊土地,建造了一座豪華的七角樓。為了這個目的,上校竟濫用手中的權力,捏造罪名,把莫爾當做巫師處死。莫爾臨死前向平瓊發出了一個永久的詛咒:"上帝會叫他流血!"
基本介紹
- 書名:七角樓
- 作者:撒尼爾·霍桑
- 出版時間:十九世紀
- 開本:16開
- 地區:美國
- 書籍突出:獨孤和異化
內容簡介,孤獨異化群像,努力和結果,
內容簡介
一八五一年春作品出版後,霍桑在一封信中這樣寫道:"我認為《七角樓》比《紅字》寫得好,雖然我把主要人物寫得也許有點兒超出了大眾欣賞口味,背景也不見得和我所說的那個簡陋而熟悉的地方一模一樣.但我感到,其中有些部分是我能寫出的最好文字,出版商對這本書的成功也滿有把握."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作者本人對《七角樓》的評價是非常高的,認為是自己的得意之作,甚至超過了《紅字》.
莫爾的詛咒果然應驗了,就在平瓊慶祝七角樓落成,大宴賓客的時候,這位上校忽然莫名其妙地死在自己房內.此後,平瓊家族遭逢了一系列的不幸,七角樓成了一座凶宅.人們都說這是報應,是莫爾的冤魂在報復.一百五十年後,七角樓內僅住著一位平瓊家族的成員,這就是老小姐赫普茲芭,另外還住著一名年輕房客,藝術家霍爾格雷渥先生.赫普茲芭因衣食無著,顧不得家族的體面,在臨街的一間屋子開了一爿小賣店慘澹經營.
赫普茲芭有位年輕的侄女從鄉下來看她,給死氣沉沉的七角樓內帶來了朝氣.赫普茲芭年邁的哥哥克利福德從監獄出來,也住進七角樓,這位老人的智力似與兒童無異,赫普茲芭和菲比承擔起照料他的責任.
平瓊家族一名富有的成員賈弗里·平瓊法官得知克利福德住在七角樓,便來逼他講出家族大片土地的地契藏在何處,不料卻像老平瓊上校一樣,暴死在七角樓的客廳里.
結果平瓊法官全部財產由菲比,克利福德,赫普茲芭繼承.原來,克利福德的三十年冤獄是偽善險惡,貪得無厭的平瓊法官一手造成的.是他氣死了叔父,偽造遺囑,繼承了叔父的財產,又把叔父的死嫁禍於克利福德.這時霍爾格雷渥說出了自己的身世,令所有的人都驚訝不已,原來他竟是莫爾家族的後代.他與菲比真誠相愛,終成眷屬.末了,四人決定離開這座充滿痛苦記憶的七角樓,搬到平瓊法官的鄉間別墅去住,開始新的生活.
故事說明前代人的罪孽必然會延續到後代,世仇的死結惟有"愛"才解得開.
作者在序言中聲明這部作品是傳奇而不是小說,並分別給"傳奇"和"小說"下了定義,即前者涉及"真實",後者涉及"事實".但今天看來,本書無疑是一部小說,書中的故事也並不像作者所說的那樣,純粹是虛構出來的,而是與霍桑家族的歷史有密切聯繫.霍桑出生於新英格蘭一個清教望族,家族中有人積極參與了發生於十七世紀末的大規模"驅巫"活動.霍桑的曾祖任地方法官時曾以"女巫"罪迫害過一位婦女,受到其夫詛咒.這段家族史在作品中表現為莫爾預言上帝定會懲罰平瓊.就連故事中菲比和霍爾格雷渥這對仇敵的後代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動人情節,在霍桑家族史上也確有其事.可以說這部小說的主題和主要情節得自於作者自己的家族史以及早年受到的家庭影響.
作者不愧是講故事的能手,講述得生動曲折,引人入勝,富有戲劇性和浪漫色彩.本書在寫作風格上有幾個特別醒目的特點:首先,描述十分細膩,尤其是人物心理描述,比如故事中的重要人物赫普茲芭出現時,作者首先對她進行了一番淋漓盡致的全方位描述,描寫之細緻,甚至讓人覺得有點?唆,但看過之後,落魄老淑女赫普茲芭的立體形象便活靈活現地出現在讀者眼前;其次,善用象徵手法,七角樓,客廳里的鏡子,莫爾泉,地契等等,無不具有象徵意義.樓房上的七個尖角閣象徵七宗罪,莫爾泉象徵莫爾家土地的靈魂,地契象徵前輩的惡行禍及子孫;第三,充滿強烈的對照,如貧窮與富有,現在與從前,年輕與衰老,貪婪與無私,陰險與純樸,傲慢與謙卑等等,這種對照手法貫穿於整個故事之中,成為作品的一大特色.作者的文字風格也極具特色,遣詞造句嚴謹整飭,工細縝密,深沉飽滿,極具典雅崇高之美,處處體現出鮮明的藝術個性.
然而,讀者看到的畢竟不是作者的原作,而是譯者的翻譯,因此譯文的質量對於讀者理解與欣賞這部作品無疑是很重要的.在翻譯過程中,譯者以再現原作風格為己任,在符合原意及漢語審美標準的前提下,盡最大可能保持原作風格上的一切特徵,特別是風格賴以存在的語言形式上的特徵,如語氣,意象,修辭手法,用詞習慣,巧妙用語,句子結構等等.即便是作者喜歡使用的長句,儘管在漢語文學語篇中較少見到,不到萬不得已,譯者也決不將其切斷,因為這正是霍桑的一種風格特徵.至於是否真正再現了原作的風格,惟望讀者明鑑.
孤獨異化群像
《七角樓》中出場人物不多,但由於自身或外界的種種原因,他們身陷孤獨,被異化,難以找回自我或在家庭、社會中的角色,無一例外地忍受著與家族成員的疏離,與他人及周圍環境的割裂,這多是由他們心理或人性中的缺陷造成的。使他們被疏離和異化的原因有兩個方面。
首先,由於自身的“惡”所引發的孤獨和異化。在霍桑看來,孤獨消蝕人心本身是一種罪過,岡為它否定了人類的兄弟之愛。在《七角樓》中,赫普故波和平欽法官的孤獨便是由他們自身的“惡”引發的
赫普茲波是七角樓現今的主人,她年過六旬,已在七角樓中隱居了三十年。她的日常生活是“孤獨、寒冷、陰暗、死寂的”I101(哪),這如七角樓的特徵一樣,雖然它距離主街道並不遠,但是它“自成一戶,所有的朝里的門都上了鎖、插了銷、擋了橡木門閂。” (雖然擁有七角樓和其他遺產,但赫普茲波還是淪落到了赤貧的境地。對於一個視尊嚴為僅剩財產的老婦人而言,這是一個尊嚴喪失殆盡的悲劇。她開小店時的緊張和神經質說明她害怕拆除自己與外界問的屏障,此時邁出的每一步對她來說都是嚴峻的挑戰。她的孤獨是她的傲慢和自大引發的。當第一個顧客霍林格雷夫來到小店並鼓勵她以健康自然的方式與外界接觸時。她卻一再強調自己是個貴婦人。雖然開小店的舉措為她和已經疏離的外界社會搭建了一座橋樑,但她仍然瞧不起下層人民.並且認為顧客對她說話的方式即使不粗野,也很放肆,侵犯了她“淑女式的情感”,也使她自己更加被疏離:“她隱居多年,從未像現在這般深感孤獨。這房子似乎獨立於荒漠,也可能中了魔咒,居住在周圍的鄰居和過往行人竟然對它視而不見.._…·赫普茲波在悲哀和受傷的自尊中過日子,與朋友漸漸地疏遠了;她主動拋棄了上帝賜予人類的相互之間的幫助。”D01(P293)傲慢自大使她變得孤僻古怪,並最終陷人孤立無援的境地。小鎮上的人不理解她,稱她皺眉的表情為怒容並認為她是個壞脾氣的老婦人,儘管她內心溫順敏感。
平欽是個富有而有名望的法官,但他自私貪婪,為奪取財產不惜誣告克利福德,使其家庭破碎,家庭成員處於疏遠和隔離狀態。他徹底扭曲的價值觀也將自己置身於孤立的境地。他的孤獨主要體現在他暴死於七角樓之際和之後,當時他唯一的親人赫普茲波和克利福德因為懼怕已逃離了七角樓。平欽獨自坐在祖先傳下來的扶手椅上,整座房屋在暴風雨中更加沉寂陰冷。他在生活中自私貪婪,為了追求個人私利而與家人疏遠:他在政界的交往都是以私利為導向.毫無人與人之問的真正的關愛可言。他臨死之際和死後的落寂與他之前的“輝煌”形成了強烈的對照,更是對前者的一種嘲諷,突了他整個扭曲人生的真正的孤獨。這種孤獨是與前面提到的赫普茲波的孤獨相映成趣的.豐富了作品中孤獨的內涵。
其次,社會原因造成的孤獨和異化。如果說精神上的孤獨和扭曲主要來自內心.那么情感上的孤獨則主要源自於外界,尤其是親情的缺失,這利種親情的缺失使得他們的內心找不到歸宿,忍受著內心與現實的殘忍衝突的折磨,甚至喪失了自我。
克利福德的孤獨和被異化是最為動人心弦的。他生性文雅,卻在風華正茂時受到平欽法官的誣陷而在獄中度過了大半生。飽受孤獨的煎熬。更為致命的是,這段與親人和外界隔絕的日子使他再也無法找回自我.在出獄後難以融人正常生活中:“他已經沒有或暫時沒有能力應付陌生的事物.而且跟不上時問迅速變化的腳步。沒有什麼比這更讓人產生衰老的悲哀感覺了。”此時的他已經衰弱得如“一隻有裂痕的瓷花瓶”。遺傳的脆弱和牢獄摧殘使他變得無能,七角樓中的生活其實是他監獄生活的延續,因為此時的他已在社會上無有立足之地,他只是生活的旁觀者而非參與者。從牢獄之災開始他就陷於了孤獨的泥潭,成了與現實脫離的怪異的人,以至於他身心變得衰老脆弱。他最大的樂趣只能是貪婪地享受感官愉悅,生命於他只是個無盡的陌生而孤獨的夢境。如果說前面兩位主人公在某種程度上仍在社會上占有一席之地,那么克利福德則完全被社會拋棄了,在孤獨中度過了他的另類人生。
菲比前來投靠赫普茲波是因為父親過世,母親改嫁,原有的家庭不復存在。儘管她自己樂觀能幹,但是當來到七角樓後了解NN-父的罪過,目睹了親戚們的悲慘生活,受到這種壓抑、孤獨氛圍的影響,他自己也陷人了孤獨的怪圈。因為這裡的人都孤僻,性情古怪,她得不到必要的、健康的精神交流。霍林格雷夫很甲l.就開始獨自謀生了。儘管只有二十二歲,他的經歷卻紛繁複雜,他已經習慣了孤身闖蕩社會。對於新結識的平欽家族,霍林格雷夫也似乎有意融入其中,他鼓勵赫普茲波,幫忙整理花園,甚至參加小型聚會,但以往的怨恨使他不能融人他們的生活。正如菲比所說,霍林格雷夫只是七角樓中悲劇的一個旁觀者,他自己也承認對赫普茲波和克利福德懷有善意和興趣,但無意幫助他們,也不想妨礙他們。怨恨使他始終與平欽家族保持一定距離,在觀察他們孤獨的時候也將自己在內心深處與他們隔離,甘願享受自己的孤獨。
維納伯伯是個年老的孤獨的貧民.他沒有親人,靠給小鎮上的人們乾零活維持生計。他的孤獨也令人心痛,習慣了孤獨的他只想乾不動活了去不體面的濟貧院度餘生:“有時.我真的希望同他們一起度過冬天的夜晚:因為像我這樣一個上了年紀的孤單的老人,除了一個密封的火爐外.別無其他陪伴,一連數小時只能自己打瞌睡,真是沉悶乏味。”llU1(這裡我們看到的不是維納伯伯一個人的無助和孤單,而是生活在濟貧院裡成千上萬的孤單的、被社會疏離的人們。這無疑擴展了小說的孤獨和被異化的群像主體。
努力和結果
這群圍繞著七角樓唱獨角戲的孤獨的人,他們為自己孤獨和被異化的境地悲哀.也為走出這種困惑作出了種種嘗試與努力。但有的陷於其中永遠難以自拔,有的則看到出逃的曙光。
為了生存,赫普茲波被迫排除自己通向外界的障礙,於是開小店成了她融人社會的首次嘗試。然而,由於與外界隔絕太久,她對外界充滿了恐懼。更糟糕的是,她還要極力保持自己的貴婦人派頭。因此.這次嘗試帶給她的只有緊張和壓抑。差點讓他發瘋。她的第二次嘗試是在一個安息日的早晨,她和克利福德看到鄰居們湧進教堂,他們備受感染,強烈地渴望“跪倒在人群中問,與上帝和人類重修舊好”。然而這一切都來得太遲了,即使他們已經穿戴上最好的老式服飾、走下台階、打開前門,甚至邁出了門檻。突然間,他們覺得世人強烈而可怕的目光都聚集在他們身上。最後。兩人又退縮回了陰暗腐朽的老屋。她的第三次嘗試發生在平欽法官暴死於七角樓之後。出於恐懼和興奮,克利福德鼓動她一起逃離七角樓。不同於克利福德的狂喜與興奮,她對此次出行興趣甚微.在火車上時窗外的景物飛速變換,赫普紜波看到的卻是無處不在的七角樓的影子。七角樓已經轉換成了一種無法擺脫和逾越的心理力量,牢牢禁錮著她,使她無法融人這平凡的,向前運動的生活。她與七角樓外的世界,與社會的鴻溝在多次努力後仍未能彌合。
同樣未能擺脫孤獨和被異化禁錮的還有克利福德。克利福德的戀舊是因為他生命的美好已遭摧殘,而新事物全都陌生突兀。作為一個敏感的人.他不甘於自己無意義的、夢魘一樣的生活。他強烈的生命意識激勵、驅使著他擺脫孤獨.融人正常生活.成為一個正常人。義大利藝人用音樂和木偶為克利福德展示了一個繁忙熱鬧的小社會.那裡形形色色的小人物在各自的位置上盡享生活的苦樂。接著,街上的政治遊行徹底喚醒了他,激憤的人群在他看來是“一條偉大的生命之河。它的波浪和神秘的黑暗號召著人們投身其中,從它的深度中發現與自己的血肉聯繫”。這個與世隔絕、身心已分家的孤獨者大受感染,他站上窗台,“覺得自己又是個人了”,只需縱身一躍,就可以實現。嚇壞了的赫普茲波和菲比把他拽了回來,而他自己卻未意識到危險,並認為“跳下窗子會使他變成另外一個人”。他無法忍受生活在無盡的夢境中,“他需要某種衝擊,或者也許他需要深深地一頭扎進人類生活的海洋。沉下去,被他的深沉所覆蓋,然後浮上來。變得清醒而健壯,回歸他的世界和自我”。克利福德的敏感和生命意識激勵著他擺脫孤獨。恢復與同類斷絕的兄弟情誼,找到心靈的歸宿,成為一個真正的“人”,為了做到這些,他甚至不惜以生命為代價。他試圖和赫普茲波在安息日的早晨去教堂做祈禱的嘗試也失敗了,因為他們無法打開心牢的鎖,所以最終未能邁出七角樓的門檻而走進教堂。最後一次,當釀成他人生悲劇的平欽法官暴死於七角樓時,他勇氣十足地鼓動赫普茲波與他一起出逃。他們登上了一列火車,“在與紛紜的世事長期隔離之後,他們終於卷進了人生的巨流”Bol(。克利福德十分興奮,甚至是狂喜.因為造成他孤獨的元閃已經死去,他認為重獲自由,可以融人人群,開始全新的生活。可惜他敏捷的才思和雄辯的口才並未能幫助他修復破壞已久的眾人連線的紐帶,反而讓他顯得更加病態狂亂,使同車的人局促不安。當他倆在一個小站下車之後,他們的世界隨著遠去的火車消失,生活的巨流還是拋棄了他們,因為他們並不適合這現實社會。克利福德的興奮與狂喜隨之消失殆盡,他仍舊是孤獨無助的,是個被時間和社會拋棄了的人。
與前兩者不同,樂觀的天性使得遠離了父母,生活在陰冷沉寂的七角樓中的菲比顯得有些與眾不同。她經常在勞作,有時在花園,有時在店鋪,毫無寄人籬下的哀怨,也從不疑心親人們的一言一行。她的年輕與活力給七角樓帶來了生機.她的愛也緩解了親人的孤獨。總之,她對生活的熱愛幫助她部分地擺脫了孤獨,回歸於自我。
霍林格雷夫對平欽家的人懷著不冷不熱的感情,花園中與菲比的幾次談話使他為後者的溫和與熱情所吸引,進而愛上了她。最後,他證明了平欽法官的死因。並幫助克利福德洗清了罪名。兩個年輕人之間的愛情使他拋卻了過往仇怨的牽絆,得到了幸福的生活。
維納伯伯勤勞熱心,他自己雖年老孤獨,但他卻關心每一個人。他做零活維持生計,雖然害怕赫普茲波的怒容,卻在他開店的時候給予鼓勵和建議,還去參加平欽花園中的小聚會。他的和善與開朗給克利福德帶來一定的幸福,使他精神振奮。小說結尾,維納伯伯贏得了平欽一家的友誼,並被邀去鄉間別墅同住。這群被疏離和異化的人們走出了孤寂、陰暗的七角樓,但他們能否走出孤獨和被異化的困境,仍然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