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藝

大學的文科包括七門課程:邏輯、語法、修辭、數學、幾何、天文、音樂,世稱“七藝”。七藝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希臘。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按照 “以體操鍛鍊身體,以音樂陶冶心靈” 的原則,把學科區分為初級和高級兩類。初級科目的體育包括遊戲和若干項運動;初級科目的音樂除狹義的音樂和舞蹈外,還包括讀、寫、算等文化學科。高級科目主要有算術、幾何學、音樂理論和天文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七藝
  • 分類:文科
  • 包括:七門課程
  • 追溯到:古代希臘
七藝在古代,七藝在中世紀,七藝的消亡,

七藝在古代

古希臘創立的學科後來傳入羅馬並得到發展。羅馬學者M.T.瓦羅曾擬訂過一份希臘化的學校課程方案,其內容除文法學、修辭學、辯證法(邏輯學)、算術、幾何學、音樂及天文學外,還有醫學和建築學。羅馬教育家M.F.昆體良認為演說家應具有廣博的學識,包括文法、修辭學、音樂、算術、幾何學、天文學、辯證法(邏輯學)、歷史、法律和醫學等。至公元4世紀時,七藝已被公認為學校的課程。

七藝在中世紀

公元五世紀,隨著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希臘、羅馬燦爛的古典文化迅速衰落,羅馬時代的城市幾乎完全沒落,古代的各種文化教育機構幾乎蕩然無存。羅馬基督教會成了古代文化的承擔者和傳播者。在教會的努力下,陸續出現了一些修道院學校大主教區學校和教區學校。其中,以義大利修道士本尼狄克開創的本篤會修道院所組織的教育活動影響最大。僧院學校的學生分為兩種,一種是準備充當僧侶的兒童,稱為Oblati,意味自願獻身者;另一種是學成後不準備充當僧侶者,稱為Externi,意味外來者。前者又被稱為內學,後者又被稱為外學。除僧院學校外,還有大主教區學校和教區學校。大主教學校設在主教的所在地,學校的性質與水平同僧院學校相當,學校設備較好,學科內容也比較完備。教區學校設在神職人員所在的村落,學校規模很小,設備簡陋,只教授一般的讀、寫、算和基督教的初步知識,它雖然是由教會舉辦的,但也向一般世俗民眾開放。教會首先需要的是對教士和僧侶進行讀、寫、算和教義基本知識的教育,這就需要利用古典文化的一些成果,這樣,就逐步形成了被稱為“七藝”(文藝學科教育)的學習課程。

七藝的消亡

七藝,作為學科,一直沿用到文藝復興運動以前。文藝復興時代,學科開始分化:文法分為文法、文學、歷史等;幾何學分為幾何學和地理學;天文學分為天文學和力學。到了17、18世紀,學科進一步分化:辯證法分為邏輯學和倫理學;算術分為算術和代數;幾何學分為三角法和幾何學;地理學分為地理學、植物學和動物學;力學分為力學、物理學和化學。在學科的發展史上,中世紀的七藝處於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