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絕·劉賁》是毛澤東於一九五八年所作的詩。這首詩根據作者審定的抄件刊印。由於1957年的“反右”運動剛剛過去,人們謹小慎微,不敢講真話。毛澤東覺察到這是一個問題。那時,他從《舊唐書·文苑傳》讀到了劉賁對策。毛澤東旁批道:“起特奇。”作此詩。重讀這首詩,令人心潮澎湃,不能平靜。一方面是因為這首詩所發議論非常正大,極具感染力。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有一段歷史不容迴避,必須正視。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七絕·劉賁
- 創作年代:一九五八年
- 文學體裁:七絕
- 作者:毛澤東
作品原文,原文注釋,創作背景,文學鑑賞,
作品原文
劉賁①
千載長天起大雲,
中唐俊偉有劉賁。
孤鴻鎩羽悲鳴鏑②,
萬馬齊喑叫一聲③。
原文注釋
①劉賁(ben )(773—一846)字去華,幽州昌平(今北京市昌平)人。中唐大和二年(八二八年,舉賢良方正,劉賁對策稱:「宮闈將變,社稷將危」,「閽寺持廢立之權」,「四凶在朝,雖強必誅」。痛論宦官專權,能廢立君主,危害國家,勸皇帝誅滅他們。考官讚賞劉賁的文章,但懼怕宦官的專橫,不敢錄取他。令狐楚、牛僧孺都徵召他為幕府從事,後授秘書郎。終因宦官誣陷,貶為柳州司戶參軍,客死他鄉。作者在讀《舊唐書·劉賁傳》時,對劉賁的策論很讚賞,旁批:「起特奇。」
②(孤鴻鎩sha 殺)羽悲鳴鏑)孤鴻,孤單失群的大雁,喻指劉賁。鎩羽,羽毛摧落,這裡比喻受挫、失意。鳴鏑,也叫響箭,這裡比喻宦官對劉賁的中傷和打擊。
③(萬馬齊喑(yin陰)叫一聲)萬馬齊喑,亦作「萬馬皆喑」。喑,啞。蘇軾《三馬圖贊引》:「振鬣長鳴,萬馬皆喑。」謂駿馬抖動頸上的鬃毛嘶叫時,其它的馬都鴉雀無聲。後用來比喻一種沉悶的局面,叫一聲,喻指劉賁冒死大膽攻擊宦官,名動一時。
創作背景
1958年起,毛澤東大力提倡解放思想,破除迷信,3月在成都會議上發表講話,倡導“振奮敢想、敢說、敢做的大無畏創造精神”。由於1957年的“反右”運動剛剛過去,人們謹小慎微,不敢講真話。毛澤東覺察到這是一個問題。那時,他從《舊唐書·文苑傳》讀到了劉賁對策。毛澤東旁批道:“起特奇。”作此詩。
文學鑑賞
“千載長天起大雲”,首句劈空而來,是起興。因為起得突兀,也可以說是“起特奇”。古諺云:“雲從龍,風從虎。”這一句的關鍵字是“起大雲”,有點劉邦《大風歌》首句“大風起兮雲飛揚”的意思,是寫天人感應。“大風起兮雲飛揚”,是對“威加海內兮歸故鄉”的感應。“千載長天起大雲”,則是對“萬馬齊喑叫一聲”的感應———這首詩首尾呼應,是一氣貫注的。聯想到1958年4月,毛澤東在廣州寫的《介紹一個合作社》一文中引用了龔自珍《己亥雜詩》中的一首詩,那首詩的開頭兩句是“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那么,“千載長天起大雲”還有一重意思,就是出現了風雷、出現了生氣,沉悶的空氣被打破了。出現風雷、出現生氣,又是因為出現了一個人!
“中唐俊偉有劉”,次句對上句為承接。然而,如果把這兩句掉個個兒讀呢———“中唐俊偉有劉,千載長天起大雲”,前因後果,是不是更順呢?順則順矣,卻平了許多,覺得沒勁。用書面語說,就是缺乏藝術張力。可見詩句的倒裝有時是必須的。“千載長天起大雲,中唐俊偉有劉”,是倒裝,或叫逆折。
用傳統戲劇比譬,前一句好比是人物出場前的鑼鼓,是一陣急急風,把觀眾的心懸起來,注意力集中起來,又像是人物出場前幕後傳出的一句唱腔,烘托一下氣氛,好了,然后角兒出場、亮相———“中唐俊偉有劉”,字字擲地有聲。
“俊偉”,猶言俊彥,即風流人物、英雄人物。據《舊唐書》本傳載,劉賁其人“博學善屬文,尤精《左氏春秋》。與朋友交,好談王霸大略。耿介疾惡,言及世務,慨然有澄清之志”。而他當年的策論傳出,士林感動,傳閱其文,竟有相對垂泣者,確實颳起過一陣“劉旋風”。後來,令狐楚、牛僧孺等高官爭聘劉為從事,待如師友,寄予重望。知人論世,才知道“中唐俊偉”四字評語之不誣。
“中唐俊偉有劉”,次句對上句為承接。然而,如果把這兩句掉個個兒讀呢———“中唐俊偉有劉,千載長天起大雲”,前因後果,是不是更順呢?順則順矣,卻平了許多,覺得沒勁。用書面語說,就是缺乏藝術張力。可見詩句的倒裝有時是必須的。“千載長天起大雲,中唐俊偉有劉”,是倒裝,或叫逆折。
用傳統戲劇比譬,前一句好比是人物出場前的鑼鼓,是一陣急急風,把觀眾的心懸起來,注意力集中起來,又像是人物出場前幕後傳出的一句唱腔,烘托一下氣氛,好了,然后角兒出場、亮相———“中唐俊偉有劉”,字字擲地有聲。
“俊偉”,猶言俊彥,即風流人物、英雄人物。據《舊唐書》本傳載,劉賁其人“博學善屬文,尤精《左氏春秋》。與朋友交,好談王霸大略。耿介疾惡,言及世務,慨然有澄清之志”。而他當年的策論傳出,士林感動,傳閱其文,竟有相對垂泣者,確實颳起過一陣“劉旋風”。後來,令狐楚、牛僧孺等高官爭聘劉為從事,待如師友,寄予重望。知人論世,才知道“中唐俊偉”四字評語之不誣。
“孤鴻鎩羽悲鳴鏑”,第三句是一轉。劉的遭遇是一個悲劇。按魯迅的定義,悲劇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據唐人筆記記載:“劉賁,楊嗣復門生也。對策以直言忤時,中官尤所妒忌。中尉仇士良謂嗣復曰:‘奈何以國家科第放此風(瘋)漢耶?’嗣復懼而答曰:‘嗣復昔與劉及第時,猶未風耳。’”
(佚名《玉泉子》)又據史傳記載,劉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考,對策呈上後,三位考官嘆服嗟嘆,以為漢之晁(錯)、董(仲舒)無以過也。當年登科者共二十二人,因為宦官當道,考官嘆服歸嘆服,卻不敢錄取劉。從這兩件事,可以想見當時朝官對宦官怕成什麼樣子。用“萬馬齊喑”來形容當時的政治局面,真不為過。總之,詩中用“孤鴻”來形容劉孤立無援的處境,是恰當的;用“鎩羽”來形容他的結局,是形象的;用“鳴鏑”來象徵宦官對劉迫害的兇殘,是生動的。
“萬馬齊喑叫一聲”,末句回應首句,是合。悲劇美往往能提升到崇高美,崇高體現在何處呢?質言之,就是它表現了人的自尊意識———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寧為玉碎,不願瓦全。這一句就表達了類似的抗爭精神。三四兩句的關係,仍有逆折的關係。如倒過來,作“萬馬齊喑叫一聲,孤鴻鎩羽悲鳴鏑”,且不管韻字的平仄,雖然更覺可悲,悲劇美反而消失了。因為七絕的末句,乃是詩人的強調所在。強調“萬馬齊喑叫一聲”(“叫一聲”喻指劉冒死攻訐宦官),突出人的抗爭精神,才能彰顯悲劇美,彰顯崇高美。“一聲”,與“萬馬齊喑”在量上形成極大反差。然而,正是這種反差,才凸顯了那“一聲”的可貴———因為它打破了沉寂,因為它叫出了生氣。《史記·商君列傳》雲“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諤諤,直言爭辯的樣子),就是這個道理。通過以上分析,可見這首詩在藝術上之富於張力,逆折的手法起了不小的作用。
重讀這首詩,令人心潮澎湃,不能平靜。一方面是因為這首詩所發議論非常正大,極具感染力。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有一段歷史不容迴避,必須正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