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江縣七橋學校創辦於一九六五年,時為“廬江縣七橋公社農業中學”;一九六九年三月改為“廬江縣七橋公社中學”,一九八一年改為“廬江縣七橋鄉中學”。建校四十多年來,為國家培養了許多優秀人才,真可為桃李滿天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七橋初級中學
- 外文名:Qiqiao Junior High School
- 簡稱:七中
- 校訓:團結奮進、勵志篤行
- 創辦時間:1965年
- 類別:九年一貫制學校
- 現任校長:朱宏剛
- 所屬地區:安徽廬江
- 現用校名:羅河鎮七橋學校
- 地址:廬江縣羅河鎮橋東村蘆沖組
七中簡介,學校地址,學校榮譽,校安工程,關愛留守兒童,教學活動掠影,
七中簡介
廬江縣羅河鎮七橋學校(原名七橋初級中學)是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創辦於一九六五年,時為“廬江縣七橋公社農業中學”;一九六九年三月改為“廬江縣七橋公社中學”,一九八一年改為“廬江縣七橋鄉中學”。
建校四十多年來,為國家培養了許多優秀人才,真可為桃李滿天下。廬江縣七橋九年一貫制學校作為一所鄉級國中,曾有過她歷史上的輝煌。一九八五屆陳壽義同學中考總分全縣第二,一九九二屆 李睿同學中考總分為全縣第一,一九九零屆朱遠凱同學中考總分為全縣第一,一九九五屆朱正鴻同學破格被清華大學附中錄取,當時的廬江縣七橋九年一貫制學校被譽為“廬江教育的南大門”。
樅陽桐城四面八方學子慕名而來,高材生雲集。然而,“萬里雲帆浮海去”。一九九二年“撤區並鄉”,政治風雲將時為“七橋中學”捲入教育的峽谷,九年制義務教育規劃將她“遺忘”,地方政府幾度要將“七橋中學”撤併,由於七橋生源充足,學風純正,時任廬江縣委副書記張孝睦同志幾經來校考察,根據實際情況,民眾呼聲,決定保留這座在廬江縣樅陽、桐城周邊深有影響的學校。一九九六年由羅河鎮政府集資興建十八室教學樓一幢,但時隔不久,在教育布局調整中,又將“七橋中學”為羅河中學分部,40多位教師,近千名學生,苦苦守著這50多間D級危房,2008年大雪無情,使學校蒙受巨大災害,縣有關領導兩度來校指導抗災報災,但事實中,“七橋中學”只做了一場夢,元氣大傷。受教育布局調整衝擊,學生外流現象日益嚴重,“七橋中學”出路在何方?“九重天路問津來”。
2008年11月“七橋初級中學”被教育行政部門改制為“廬江縣七橋九年一貫制學校”,這一難得的機遇給“七橋中學”注入勃勃生機,天然條件將得到充分利用,128畝校園面積將鑄造輝煌,在校學生數達1200名以上,充足的生源將奠定教育堅實的基礎;計畫利用中央、省專項資金興建中學綜合樓、科技樓、學生公寓、食堂、多功能餐廳。不斷完善辦學條件,進一步提高辦學水平,全面提升“平安學校”創建品味,創建亮化、美化、和諧校園,這將為“廬江縣七橋九年一貫制學校”插上騰飛的翅膀。
展望未來,廬江縣七橋九年一貫制學校充滿希望與挑戰,我們將與時俱進,銳意進取,奮力打造一流學校,廬江縣七橋九年一貫制學校將在今後的發展中譜寫她最輝煌的一頁。
學校地址
廬江縣羅河鎮七橋中學九年一貫制學校坐落於岱嶅山南麓,北臨碧波蕩漾的七橋水庫,西與桐城古文學派鼻祖故里毗鄰,當年解放大軍車馬大道由校西南北橫貫,中共安徽省委第一次大會會址所在地。這裡人傑地靈,四季鮮花盛開的校園鑲嵌在一片茫茫林海之中,頗有靈氣,林深而靜謐,曲徑而幽雅,實為淨土。
學校榮譽
在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在父老鄉親的殷切期待中,該校全體師生勵志篤行,團結奮鬥,銳意進取,嚴謹治學,開拓創新,換來的今日的累累碩果。
校安工程
七橋學校最初建設的校舍均不能達到國家規定的校舍安全標準,為了確保在校師生安全,不斷改善辦學條件,2010年8月,國家投資58.2萬元對七橋學校教學樓進行加固;2011年,國家專項資金30萬元投資新建學生食堂300平方米;2012年國家校安工程投資50萬元新建600平方米綜合樓已交付使用;2011年至2012年,學校投資安裝了校園廣播系統、監控系統和20M寬頻網路。通過全面實施校舍安全工程,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改善辦學條件,提高綜合防災抗震能力,把學校建成最安全、最牢固、家長最放心的地方,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安全舒適的學習環境。
關愛留守兒童
七橋學校是一所農村學校,隨著農民外出務工的增多,“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隨之越來越多。為更好地關愛留守兒童,給他們營造一個健康成長的學習生活環境,我校按照上級工作要求,從學校實際出發,成立留守兒童之家,開展豐富多彩的關愛活動,讓每一個留守兒童都能進得來、留得住、學得好,真正讓他們感受到學校、班級集體這個大家庭的溫暖。
教學活動掠影
七橋學校,以爭創特色,培養合格人才,提升學校的內涵為教育教學目標。學校活動開展的過程中體現“大框架、巧整合、小主題、多選擇”的特點,密切聯繫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從興趣入手,從所處的自然和社會背景出發,充分利用本校、本地教育資源優勢,豐富活動內容,開展系列主題活動。師生共同參與,互相合作,共同探索。走出了一條學生全面發展,教師展現魅力,學校凸顯特色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