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楓巷位於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因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現為溫州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寫作實踐考察的固定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七楓巷
- 地理位置:溫州市
凡民間故事,都寄託著老百姓的價值取向和美好希冀,七楓巷的舊名“問政坊”就是這樣一個典型。
在距今千年的北宋興國年間,城北是溫州當時軍管治地所在。時逢連續40多天大旱,田疇枯裂,莊稼顆粒無收,溫州遭受了一場大災難。邑地有位年滿9歲的孩子名叫王夫,目睹鄉里慘狀,毅然到官府去請願求救。
時任駐溫巡督深為他小小年紀能問政為民所感動,即命手下帶10車糧食和布匹趕往災區,暫解百姓之急。此後,一首“九歲神童名王夫,小小年紀志無畏,公堂擂鼓救父老,問政為民傳頌歌”的打油詩,在街巷中流傳開來。百姓更將當時城北駐軍所在,即現今的七楓巷命名為“問政坊”。
此為溫州舊時罕有的褒揚官民互動、勤政愛民風氣的地名。
清代時,由於巷內居民開設油漆作坊之故,將問政坊更名為"漆坊巷“。晚清時,因溫州方言諧音,又因轄地載有七株楓樹而得名”七楓巷"。
相對於朔門街店鋪的線式布局,歷經變遷的七楓巷,長近400米的街巷,唯餘十數座風骨猶存的晚清、民國古建大宅以點式布局存在,包括王氏蒙館、高宅、吳宅、胡宅、陳宅等,其餘已在不同歷史時期翻建,這也恰恰展現了錯落、失序、無意識的創意等種種城市化急進的現實。
值得一提的是王氏蒙館和胡宅。王氏蒙館由王氏兄弟於晚清開設,現在的七楓巷76號為蒙館食堂。而胡宅,這座巴洛克帶著哥德式又有中式傳統風格的煌煌大宅,不但是建築奇葩,更像一部3D歷史畫卷,讓人盡閱這片古老土地上,在傳統農業社會走向開放之際,中西建築文化在其間的糾葛與共生。
而更讓人喟嘆的是,它的主人胡炘,20世紀30年代畢業於美國參謀大學,曾任國民黨陸軍第46師師長、陸軍裝甲兵司令、總統府侍衛長等職。一生如同浮萍漂移,見證國共之爭、磨難離合,最終客死寶島。
拋開這些沉重的歷史恩怨,從這一街建築奇葩中走出的胡氏之後,出了一位知名的室內設計師胡德如,不知是否有這些建築文化的基因在發揮作用。
七楓巷60號 前世:胡炘舊宅 今生:古物院
胡宅原是吳長源南北雜貨鋪,建於20世紀30年代。
在當時物資缺乏的溫州,能夠有財力建成如此規模的豪宅可見勢力不容小覷,後歸胡家所有,住的原國民黨第二季團司令、蔣介石曾經的侍衛長、台北溫州同鄉會理事長鬍炘,所以得名“胡宅”。
胡宅坐北朝南,為巴洛克式建築,並帶有哥德式和中式裝飾風格。幾經滄桑變遷,現在胡宅是溫州市的市級文保單位,因常展示居民的古舊生活物品而被社區命為“古物院。”
七楓巷70號 前世:馬公寓舊宅 今生:巷弄之家民俗會館
虛掩著的木門上似乎要剝落的漆讓人知道他是有些年歲的,從雕著窗格的大門往裡望,院落里索雅淡然——蠟染藍布襯著玻璃窗花,疏密有致的綠蘿懸掛窗前,而各色的紙傘為天井撐起了另一道風景。
這是一家民俗會館,推了門進去,便能看見二門內的那張供文人雅士潑墨書畫用的書寫台,三門外還有一小塊天地,但牆壁斑駁,幸有幾盆文竹,頓顯生機盎然了。沒人能從這樣的環境裡猜到,這是一家提供餐飲的民俗會館。想在這家店用餐,你可必須要提早預訂。首先,他們不接待非預訂客戶,其次一天也僅有
幾桌位置,菜品以溫州本地私房菜為特色。
七楓巷60號後面 前世:古宅倉庫 今生:設計工作室
宅背面,一群年輕的設計師利用廂房的一個舊倉庫建起了一個室內設計LOFT,中西合璧、新舊雜糅,在巴洛克和斗拱榫卯之間完美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