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十日立秋》是詩人弘曆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七月初十日立秋
- 作者:弘曆
- 創作年代:清朝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七月初十日立秋》是詩人弘曆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
《七月初十日立秋》是詩人弘曆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作品原文節令誰雲稍遲留,來臨少皞速於郵。別新牛渚重重憶,波始洞庭渺渺愁。知己梧桐飄一葉,有人西北倚高樓。晚來月宇拈吟處,色色聲聲分與投。2作者簡介弘曆(1711-1799)...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三個節氣,也是秋季的起始。斗指西南,太陽達黃經135°,在每年公曆8月7、8日或9日。“立”,是開始之意;“秋”,意為禾穀成熟。整個自然界的變化是循序漸進的過程,立秋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轉折。在自然界,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成熟。立秋是二十...
立秋,是一首描寫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情形的七言絕句詩,作者左河水。該詩採用寫實的手法,以短短四句28字,描寫了梧桐葉初落的入秋景象;農民們信步於稻花田間的小路,對豐收在望的水稻喜有評說。同時,表達了雖然已立秋,但氣候上還存在“秋老虎”,樹上還有寒蟬鳴唱的情景。作品在《中國詩賦》及人民...
《詠廿四氣詩·立秋七月節》是唐代詩人元稹創作的一首關於節氣立秋的詩歌。作品原文 《詠廿四氣詩·立秋七月節》不期朱夏¹盡,涼吹暗迎秋。天漢成橋鵲,星娥²會玉樓。寒聲喧耳外,白露滴林頭。一葉驚心緒,如何得不愁?注釋譯文 1朱夏:夏季。《爾雅·釋天》:“夏為朱明。”2星娥:神話傳說中的...
第七場:馬家後花園 尾聲:馬家大院前門 劇情介紹 由山西省話劇院新創作的大型歷史話劇《立秋》,主題鮮明,立意深刻,是一部集思想性、藝術性與觀賞性於一體的優秀舞台劇。該劇講述了曾經輝煌一時的豐德票號,在民國初年時局動盪、國運衰微的形勢下,面臨生死存亡的考驗,最終由盛而衰的故事,不僅具有撼人心魄...
節氣和陽曆是基本對應的,立秋就是其中之一。諺語中的“早”和“晚”指的是陰曆的日期而不是到達黃經角度的準確時間。比如六月初一就是早,七月初一就是晚。“冷”和“熱”也是指不同年份的相同陰曆日期之間的比較。如果六月初一就立秋了,到七月初一已是陽曆的9月初所以“冷颼颼”;而同樣是七月初一,如果才...
立秋,七月節。 立字解見春。秋,揫也,物於此而揫斂也。初候,涼風至【《禮記》作盲風至】。西方淒清之風曰涼風。溫變而涼氣始肅也。《周語》曰火見而清風戒寒是也。二候,白露降。大雨之後,清涼風來,而天氣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三候,寒蟬鳴。寒蟬,《爾雅》曰...
小暑:初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壁;亦名促織,此時羽翼未成,故居壁。 三候,鷹始摯。摯,言至,鷹感陰氣,乃生殺心,學習擊搏之事。大暑:初候,腐草為螢;離明之極,故幽類化為明類。 二候,土潤溽暑;溽,音辱,濕也。三候,大雨行時。七月 立秋:初候,涼風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蟬...
▪立秋 ▪處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5節氣劃分 ▪斗轉星移 ▪圭表測影 ▪太陽黃經 6氣候類型 7天文緯線 8節氣月份 9民間習俗 10發展沿革 11歷史價值 12社會影響 13節氣文化 ▪八風 ▪節氣時間 ▪七十二候 14其它相關 ▪...
七月小暑和大暑,立秋處暑八月間;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節氣由來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它與天干地支以及八卦等是聯繫在一起的,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農耕生產與地理氣候資源息息相關,優越的地理氣候資源是誕生農耕文明...
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第13個節氣,秋季的第一個節氣,於每年公曆8月7-9日交節。此時,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南,太陽到達黃經135°。廿四節氣反映了四時“氣”的變化,立秋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節點。立秋,也意味著降水、濕度等,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下降或減少;在自然界,...
立秋:太陽位於黃經135度,8月7-9日交節。降水、濕度等(氣候要素)趨於下降或減少。處暑:太陽位於黃經150度,8月22-24交節。到了高溫酷熱天氣“三暑”之“末暑”,酷熱難熬的天氣到了尾聲。白露:太陽位於黃經165度,9月7-9日交節。乾燥,晝夜溫差較大,天氣逐漸轉涼。秋分:太陽位於黃經180度,9月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