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渠管理處成立於1978年,設有辦公室、組織人事科、計畫財務科、灌溉管理科、水政科、防汛工程科、監察審計室7個職能科室,下設宣和管理所、古城管理所、恩和管理所、鳴沙管理所、高幹渠管理所5個管理所,有工會和團總支兩個民眾組織,工程公司和壩頭子農場兩個經營實體。
現有在職職工183人(其中處級領導6人,科級幹部27人),有96人取得大中專以上學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七星渠管理處
- 成立:1978年
- 職工:183人
- 地點:七星渠
七星渠,改造渠道,主管部門,
七星渠
七星渠位於衛寧灌區的河南灌區,是一條古老的引黃渠道。渠道開創時間見於元史明史文獻記載,有關推測為公元前所建。以渠口居柳青、貼渠、大灘、李灘、孔灘、田灘六渠之首,形若七星而得名。現由中衛申家灘黃河南岸開口引水,至中寧新田入黃河。
全長87.6公里,流跨中衛、中寧8個鄉(鎮)。現負擔著23.6萬畝農田的灌溉,承擔著固海揚水、紅寺堡揚水、固海擴灌三大揚水灌區59.8萬畝農田的供水任務。
改造渠道
建國前,渠道疏於修治,山洪災害頻繁。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經過裁彎整治,七星渠進入發展的歷史新紀元。特別是上世紀70年代,七星渠渠首由中寧泉眼山上延29.5公里至中衛申家灘;
1998年至本世紀初,借寧夏扶貧揚黃灌溉工程建設的機遇,七星渠主要支幹渠高幹渠、七星渠上段渠道經過兩次大規模擴建整治,渠道狀況有了顯著改善。渠道的防滲抗災及輸水能力有了進一步提高。
主要建築物得到更新改造,對陰洞梁、白蛾子溝等山洪溝道進行了整治。截止目前,渠道共有各類建築物516座。其中閘37座,渡槽19座,涵洞18座,生產橋122座,支斗口420座。植樹7.3萬株,綠化渠道106公里。七星渠乾渠及支幹渠高幹渠砌護長度共47.6公里。進口最大流量為61立方米/秒。
主管部門
七星渠乾渠1978年前由中寧縣水利水電局管理,1978年元月由七星渠管理處管理。其主要分支幹渠高幹渠長33.6公里,1996年由中寧縣水利局劃歸管理處管理。
灌區為狹長的黃河沖積平原,有著悠久的耕作歷史。灌區屬大陸性氣候,蒸發量大,降水量少,晝夜溫差大,日照充足。
灌區盛產水稻、小麥、玉米、枸杞、蘋果、紅棗等,是名符其實的“魚米之鄉”。有永壽塔、華嚴寺塔等古蹟勝景,流傳“白馬拉韁”的美麗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