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七星板
- 行業:上鑿七孔,斜鑿梘槽一道
- 位置:大殮時納於棺內
- 出處:《顏氏家訓·終制》
七星板形制,古代喪葬風俗,求壽之意,數字民族心理,產生的時間,
七星板形制
舊時停屍床上及棺內放置的木板。上鑿七孔,斜鑿梘槽一道,使七孔相連,大殮時納於棺內。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終制》:“吾當松棺二寸,衣帽已外,一不得自隨,床上唯施七星板。”《通典·禮四五》:“其日大斂……司空引梓宮升自西階,置於大行皇帝西南首,加七星版於梓宮內。”《金瓶梅詞話》第六三回:“放下一七星板,擱上紫蓋,仵作四面用長命丁一齊釘起來。”
梘槽,引槽。
古代喪葬風俗
入殮有"大斂"和"小斂"之分。小斂是指為死者穿衣服。根據史籍的記載,古代小斂是在死亡的第二天早晨的臥室門裡。大斂的時間是在小斂的第二天,就是人死後的第三天舉行,以等待他生還過來。
求壽之意
按照民間習俗,要在棺底鋪上一層穀草,然後在鋪一層黃紙,意思是死者的靈魂能夠高高地升入天堂。而七星板則是求壽之意。在七星板上鋪黃綾子繡花的棉褥子,俗叫鋪金,褥子上銹海水江牙、八仙過海等圖案,意思是超度死者的靈魂升天成仙。而清末北京喪家流行用的陀羅經被、如意壽枕等物,都寄託了這種意思。
數字民族心理
習慣於運用“七”這個數字的民族心理,歸源於“七”在人體及天地萬物中的客觀存在及其規律性。《易經》曰:“反覆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王弼註:“陽氣始剝盡至來復,時凡七日。”孔穎達疏:“天之陽氣絕滅之後,不過七日陽氣復生,此乃天之自然之理,故曰天行。”“七日來復”之說,揭示了天地陰陽的循環規律及人體的節律變化。西方人以七日為一星期暗合其理。
產生的時間
此板是以杉木為材料,度棺內可容之尺寸,置於棺蓋之內,板上鑿有七個大小如銅錢的圓孔,刻視槽一道使七孔相連,所以稱作七星板,從隋唐年間就有了這種風俗。(小說《鬼吹燈》第三卷湘西屍王)
唐高宗和武則天之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