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黃帝內經》中陰陽應象大論中提到的’七損八益‘後世有諸多學派學說。
《黃帝內經》中陰陽應象大論中提到的’七損八益‘由於未有明確解釋,導致後世有諸多猜測。比較有名的有陰陽綱紀說、陰陽術數說、四象說、房事說、煉丹說等。
其中四象說:以古代占筮為本,根據七、八、六、九分別代表四象來闡述一個中醫常識,即東方之木可損不可補,西方之水可補不可泄的中醫養生原則,符合河洛數理的概念。
陰陽綱紀說:八益是指“陽勝”之身熱、腠理閉、喘粗、俯仰、汗不出而熱、齒乾、煩冤、腹滿死等8個症狀,七損是指“陰勝”之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栗、寒、厥、腹滿死等7個症狀。
陰陽術數說:明代著名醫學家
張景岳這根據《周易》的陽進陰退的陰陽術數之說,將“七”指為“少陽之數”,“八”指為“少陰之數”,又結合其自身的扶陽抑陰的學術主張進行了闡發。
其中房事說:以《天下至道談》為核心,把七、八做計數解。指出房事中需要注意的幾件有益和有害的情況。
其中煉丹說:以《周易參同契》為準,其本質源於易經和洛書對應人體筋絡臟腑的情況,闡明了煉丹中的一個核心修煉概念-提腎降心,以此來解釋七損八益。
但不可否認的是從目前的證據表示,時間上《內經》是最早提出‘七損八益’學說的系統經典。而後世又有諸多文獻闡釋’七損八益‘的概念,各有著重。至於是否後世的文獻是否足以權威的解釋《內經》這一系統的經典中提出的這一概念,我們還需要不斷的探索古代的智慧,而不能企圖盲人摸象,窺斑見豹式的做迷信解,以免貽笑後世。
陰陽綱紀說
中醫各家認為“七損八益”與疾病症狀的陰陽相關,故有陰陽為綱說:楊上善《太素·陰陽》根據《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俯仰,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栗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之論,認為“陽勝八益為實,陰勝七損為虛”,八益是指“陽勝”之身熱、腠理閉、喘粗、俯仰、汗不出而熱、齒乾、煩冤、腹滿死等8個症狀,七損是指“陰勝”之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栗、寒、厥、腹滿死等7個症狀。
楊氏之說以陰陽為綱將疾病症狀進行了分類,強調陰陽是分析、認識疾病的關鍵,正所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為陰陽成為八綱辨證的總綱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至於對“七損八益”的具體理解,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將陰勝的“數栗而寒”拆為兩損,而陽勝的“汗不出而熱”只作一益,有強湊七、八之數之嫌;二是與下文調和陰陽的方法義不貫通,故此後世醫家各有取捨。
七損-陰勝七損為虛
一曰身寒
二曰汗出
三曰身常清
四曰數栗
五曰寒
六曰厥
七曰腹滿死
八益-陽勝八益為實
一曰身熱
二曰腠理閉
三曰喘粗
四曰俯仰
五曰汗不出而熱
六曰齒乾
七曰煩冤
八曰腹滿
陰陽術數說
《類經·陰陽類》
明代著名醫學家
張景岳的著作《類經·陰陽類》從陰陽術數的角度,指出:“七為少陽之數,八為少陰之數。七損者言陽消之漸,八益者言陰長之由也。夫陰陽者,生殺之本始也,生從乎陽,陽不宜消也;死從乎陰,陰不宜長也。”反之,即為早衰之由。
這裡張氏根據《周易》的陽進陰退的陰陽術數之說,將“七”指為“少陽之數”,“八”指為“少陰之數”,又結合其自身的扶陽抑陰的學術主張進行了闡發。
《素問集注》
而清代著名醫學家
張志聰《素問集注》的觀點與張介賓正好相反,他認為:“七損八益者,言陽有餘而陰不足也。然陽氣生於陰,知陰之不足,而無使其虧損,則二者可調。”可見兩說是基於對《素問·太陰陽明論》“陽道實,陰道虛”從不同角度理解而成。
今人亦有從七、八臟腑之成數、在洛書九數方點陣圖的象數位置而闡釋的。這些說法認為“七損八益”反映了《內經》順從四時陰陽診治與養生的思想,體現了“天人相應”觀念。
房事養生學說
八益
“一曰治氣,二曰致沫。三曰知時四曰畜氣,五曰和沫,六曰積氣,七曰待盈,八曰定傾。”
所謂“八益”是指八種有益於身心的男女和合之道,有益於保精、惜精、護精、固精這一養生觀念的做法。
一曰治氣,是指交合之前,雙方先操習房中
氣功導引術,使其周身氣血流暢,達到
精氣充沖,故稱之為“治氣”。
二曰致沫,是指收縮肛門,吞咽津液,使其陰精之氣通達下部,故稱之為“致沫”。
三曰知時,是指男女“神和意感”之後,選準最佳的時機進行交合稱之為“知(智)時。
四曰畜氣,是指交接對將背部放鬆,作收縮肛門的動作,引導內氣下行,從而蓄積陰精之氣,稱之為“畜氣”。
五曰和沫,是指交接時“勿亟勿數,出入和治”,“但當從容安徐。以和為貴”,動作徐緩,吞引津液,故稱之為“和沫”。
六曰積氣。是指適度交合,勿太過或不及。以積蓄精氣稱之為“積氣”。
七曰待盈是指臨結束前,靜待不動,並配合吐納運氣,使其精氣持盈而不泄,安靜的休息以待精力的恢復。故稱之為“待盈”。
八曰定傾。是指房事結束時男女雙方都要使精神與體力迅速恢復其常態,以防出現損陽或傷陰之象,故稱之為“
定傾”。
解析:
①早晨起床,先盤膝而坐,同時挺胸直腰,放鬆臀部的肛門肌肉,連續做提肛運動。並用意念使內氣下行,為治氣。
②吞咽口中津液,臀部下垂,挺直脊背,繼續進行提肛運動,用意念引內氣直達前陰,為致沫。
③行房前男女互相嬉戲,以激發性興奮,等雙方性慾亢奮時,開始性交,為知時。
④行房過程中,放鬆背部肌肉,提肛斂氣,導氣下行,為蓄氣。
⑤行房過程中不要急躁,不要圖快,不要頻繁過快地抽動陰莖,陰莖抽送時要輕柔舒緩,以激發女方的性興奮,為和沫。
⑥行房過程中可在適當時候中斷片刻,靜臥或起床,平息一下精神,射精後陰莖沒有完全萎軟時就抽出陰莖,停止性交,為積氣。
⑦行房接近結束時,不要再抽動陰莖,放鬆脊背,深呼吸,吸入清氣,用意念引內氣下行,平靜地等待女方性高潮的到來,為持贏。
⑧性高潮出現時射出精液,在陰莖還沒有完全萎軟時就抽出陰莖離開女方,為定傾。
古人所謂的七損八益的房室養生法,首先強調事前嬉戲,使雙方性興奮都達到一定程度時方可行房,如有一方尚未激起性興奮,則不可強行其事。其次強調房事生活要適度,不可恣情縱慾,濫施泄瀉,過度消耗精力。
七損
“一曰閉,二曰泄,三曰渴,四曰勿,五曰煩,六曰絕,七曰費。”
所謂七損:一是精道閉塞,二是精氣早泄,三是精氣短竭,四是陽痿不舉。五是心煩意亂,六是陷入絕境,七是急速圖快徒然耗費精力。
解析:
①行房時產生性器官疼痛,為閉。
②行房時大汗淋漓不止,為泄。
③恣情縱慾,行房無度,耗絕精氣,為竭。
④欲行房時,因陽痿而不能進行,為怫(音弗)。
⑤行房時心慌意亂,呼吸喘促,為煩。
⑥女方沒有性慾,男方強行,汗泄氣少,心熱目冥,如陷絕境,為絕。
⑦行房過於急速,既不愉悅情志,於身體又無補益,耗費精力,為費。
理論參考
歷代醫家多以“七”為女性生理特點之數,如二七(14歲)時月經初潮,七七(49歲)時經盡;並以 “八”為男性生理特點之數,如二八(16歲)時開始遺精,八八(64歲)時精盡。古人認為,性愛如果“不能用八益,去七損”的話,那人到40歲時,生理機能就會減半;50歲時,生活起居能力易衰弱;60歲時耳不聰、目不明。如果“去七損以振其病,用八益以益其氣”,就能防止很多疾病的產生。由於我國對房事養身並不重視,很多年輕人肆意妄為,故而得‘奇病’而不知,所以房事養生是需要關注的。
《天下至道談》:“故善用八益,去七損,五病者不作。”何謂“五病”?“疾使內。不能道,產病出汗,喘息,中煩氣亂”為其一也,即指如果急速而不控制地進行房事活動,就無法使氣機通達,因而使人生病,症狀為出虛汗,喘息和心煩意亂。“弗能治,產內熱,飲藥、灼灸以致其氣,服餌以輔其外”為其二也,系指其一症候未能及時治療,則必產生內熱,此時應內服中藥與外用灸法相結合的治療,藉以疏通氣血,調和陰陽。
另外,還應當輔助其飲食或食療等方法治之。“強用之,不能導。生痤,腫囊”為其三也,此段是指在體力不足的情況下。勉強進行房事,也無法使氣機通達,因而會造成痤瘡和睪丸腫大病症出現。“氣血充贏,九竅不導,上下不用。生痤、疽”為其四也,系指雖然身體健康。氣血充實,但若五官及前、後二陰有所阻滯,體表組織器官不暢通,而人體上部與下部功能減退時,則可使人發生痤瘡或疽病,總之“五病”系指上面所論及的出汗、喘息、中煩氣亂、痤和腫橐、痤和疽五類疾病而言。
《天下至道談》還特別指出:“氣有八益。又是七損不能用八益、去七損,則行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五十而起居衰,六十而耳目不聰明,七十下枯上脫,陰氣不用,唾泣流出。”這段經文是告訴人們如果不能合理地施用八益,以去避免七損,年齡到了40歲時,人體的陰氣就要自然減退一半;到了50歲時,人的日常生活能力就要明顯衰退;而到了60歲時,人的聽力和視力就要大為減弱;如果到了70歲時,人的下部開始枯竭。上部虛脫陰津虛虧,常常眼淚和口水流出,一付龍鐘老態。
生長規律說
唐代
唐代知名醫學家王冰根據《素問·上古天真論》“女子二七天癸至,月事以時下,丈夫二八天癸至,精氣溢瀉”的論述,認為七損是指女子月經貴以時下,八益是指男子精氣貴乎充滿,所謂“然陰七可損,則海滿而血自下;陽八宜益,宜守不宜泄。由此則七損八益,理可知矣”。
明代
明代著名醫學家
吳昆《
素問吳注》也指出:“七損者,女子天癸以七為紀,二七而天癸至,月事以時下,陰血常虧,故曰七損;八益者,男子以八為紀,二八而天癸至,精氣溢滿,陽常有餘,無月事之損,故曰八益。”
其他參考
著名名醫
丹波元簡其著作《
素問識》根據《
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論男女的生長發育過程,以成長階段為益,衰老階段為損作解,認為女子七歲、二七、三七、四七與男子八歲、二八、三八、四八共合為八益,女子從五七到七七、男子從五八到八八,總計為七損。明確提出了“七損八益”為人體生長發育過程與規律。
參考
眾說紛紜
七八六九最早來源於易經中的四象,象徵的道的具體表現。其中六九代表老陰老陽,七八代少陽少陰。而之所以用七八六九來代替四象,目前權威文獻的解釋來源於《周易》一書。解釋了七八六九是從古筮中而衍生的。
但是近代,人們也把七損八益和房中術理解在一起,在中國古代房中
養生文化中被提及。這一說法中的所謂七損,是指七種性生活中有損人體健康長壽之事;所謂八益,是指有益於人體身心康壽的八種做法。七損八益之說,這種房中術理論初見於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竹簡《天下至道談》,後世不少性學書籍多有引用。並有所發展。由於易經所言一陰一陽謂之道,男女之事,繁衍生息,不可不查。後事發展的七損八益房中術說也是立意頗有建設,在這方面對世人有一定的性衛生健康貢獻。
《
易傳》認為“《易》乃天地準”,以《易》數為宇宙之道(規律)。七八六九的定性源於《易》是其本質,所以其中狹義的把七損八益做七件事八件事來解釋的話有點牽強。另一方面畢竟中華文化中的一到九這幾個數字做技術的遠少於做形象比喻的。
醫學家“法於陰陽,和於術數”,也按照《易》數與觀察到的人體階段發育特徵相對號。《
內經》於是提出男子以八、女子以七為階段的發育模式。
張介賓:“七為少陽之數,女本陰體而得陽數者,陰中有陽也。”“八為少陰之數,男本陽體而得陰數者,陽中有陰也。
《素問·
上古天真論》認為,男子八歲腎氣始盛,至四八而極,此為男子的四益;女子七歲腎氣始盛,至四七而極,此為女子四益——合為八益。男子腎氣五八始衰,至八八而竭,此為男子的四損;女子五七始衰,至七七而竭,這是女子的三損——合為七損。
後世爭論
“帝曰:調此二者(指人體之陰陽)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故同出而名異耳。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餘,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書中似乎沒有明顯的說明七損八益的內容。
長沙馬王堆古墓出土的珍貴醫學帛書竹簡《天下至道談》中有“七損”、“八益”房中養生術的具體內容,這是對我國房室養生學理論的重大貢獻。《天下至道談》中所提到的“七損”,是指“一曰閉,二曰泄,三曰渴(竭),四曰弗(勿),五曰煩,六曰絕,七曰費。”
用現代的語言來解釋,七損主要是指的房事交合中對人體有害的七種做法,即:在兩性交接時動作粗暴,魯莽而發生疼痛,導致五臟生病,這是“閉”(內閉);交合時虛汗淋漓,精氣走泄,叫“泄”(外泄);房事沒有節制,縱慾無度,氣血耗竭,叫做“竭”;而“弗”是指雖然有強烈的性慾衝動,卻因陽痿不舉而不能進行;交合時心中煩亂不安,為“煩”;一方無性慾要求而對方強行交合,這時雙方特別是對女方的身心健康非常不利,猶如陷入絕境,故而叫做“絕”;當交合時過於急速,既不愉悅情致,於身又沒有補益,徒然浪費精力,這叫“費”。古人用非常形象的語言說出了在房室養生中於身心有害的七種做法,若犯有上述七損之情況,則往往事與願違,適得其反,且招致疾病,這樣的解釋對於今天的我們,仍有其重要的科學意義和參考價值。
針對房事交合中對人體有害的七種做法,古人又提出了房室生活中對人體有益的八種做法,即“八益”,是指:“一曰治氣,二曰致沫,三曰智(知)時,四曰畜氣,五曰和沫,六曰竊氣,七曰寺(待)贏,八曰定頃(傾)。”
這裡逐一地介紹了治八益的具體做法。即:一、調治精氣,二、致其津液,三、掌握適宜的交接時機,四、蓄養精氣,五、調和陰液,六、聚積精氣,七、保持盈滿,八、防止陽痿。
性生活有愉悅情致,增強夫妻感情的作用。“七損八益”是古人在交合時遵循的法則,在性生活過程中我們也要善於利用“七損八益”的方法來調攝性生活。對房室之事應有一種嚴肅性,使生活服從於養生保健這個重要原則,並通過注意房事衛生來達到預防相關疾病得目的。從中醫的角度來說,如果不注意相關問題,比如受風寒,酗酒,暴怒,雷雨天氣等一系列不恰當情況下行房事,容易得比較難治得疾病,所以重視房事養生是很必要的。
“七損八益”房中術說是古人在房室養生過程中總結出來的各種性保健措施和性禁忌經驗。最早提出“七損八益”房中術說的是古代醫書《天下至道談》。“七損八益”在綜合性心理保健、性生理保健、性行為規範、氣功導引等多方面知識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房室養生方法。
古代房室養生學家認為,在房事生活中,有八種做法能補益人的精氣,有七種做法能損傷人的精氣,如果不能運用八種補益精氣的方法,避免七種損傷精氣的方法,那么人到了40歲性機能就會減半,50歲生活起居能力就明顯衰弱。如避免七損,採用八益來補益精氣,防止相關疾病能使老年人恢復健壯,壯年人延緩衰老。
但是“七損八益”還有其他學說。各家談疾病症狀以陰陽為綱說:楊上善《太素·陰陽》根據《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俯仰,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栗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之論,認為“陽勝八益為實,陰勝七損為虛”,八益是指“陽勝”之身熱、腠理閉、喘粗、俯仰、汗不出而熱、齒乾、煩冤、腹滿死等8個症狀,七損是指“陰勝”之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栗、寒、厥、腹滿死等7個症狀。
楊氏之說以陰陽為綱將疾病症狀進行了分類,強調陰陽是分析、認識疾病的關鍵,正所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為陰陽成為八綱辨證的總綱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至於對“七損八益”的具體理解,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將陰勝的“數栗而寒”拆為兩損,而陽勝的“汗不出而熱”只作一益,有強湊七、八之數之嫌;二是與下文調和陰陽的方法義不貫通,故此說並不為後世醫家所採納。
生長發育過程與規律說:王冰則根據《素問·上古天真論》“女子二七天癸至,月事以時下,丈夫二八天癸至,精氣溢瀉”的論述,認為七損是指女子月經貴以時下,八益是指男子精氣貴乎充滿,所謂“然陰七可損,則海滿而血自下;陽八宜益,交會而泄精。由此則七損八益,理可知矣”。
吳昆《素問吳注》也指出:“七損者,女子天癸以七為紀,二七而天癸至,月事以時下,陰血常虧,故曰七損;八益者,男子以八為紀,二八而天癸至,精氣溢瀉,陽常有餘,無月事之損,故曰八益。”對此,張介賓《類經·陰陽類》曾反駁說:“按啟玄子注此,謂女為陰七可損,則海滿而血自下;男為陽八宜益,交會而精泄,以用字解為房事。然經血宜調,非可言損,交會精泄,何以言益?”
實則,王氏與吳氏是將“七損八益”解為人體生長發育過程與規律。故丹波元簡《素問識》根據《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論男女的生長發育過程,以成長階段為益,衰老階段為損作解,認為女子七歲、二七、三七、四七與男子八歲、二八、三八、四八共合為八益,女子從五七到七七、男子從五八到八八,總計為七損。明確提出了“七損八益”為人體生長發育過程與規律。
陰陽術數說:張介賓《類經·陰陽類》從陰陽術數的角度,指出:“七為少陽之數,八為少陰之數。七損者言陽消之漸,八益者言陰長之由也。夫陰陽者,生殺之本始也,生從乎陽,陽不宜消也;死從乎陰,陰不宜長也。”反之,即為早衰之由。這裡張氏根據《周易》的陽進陰退的陰陽術數之說,將“七”指為“少陽之數”,“八”指為“少陰之數”,又結合其自身的扶陽抑陰的學術主張進行了闡發。
而張志聰《素問集注》的觀點與張介賓正好相反,他認為:“女子以七為紀,男子以八為紀,七損八益者,言陽常有餘而陰常不足也。然陽氣生於陰精,知陰精之不足,而無使其虧損,則二者可調。”可見兩說是基於對《素問·太陰陽明論》“陽道實,陰道虛”從不同角度理解而成。今人亦有從七、八臟腑之成數、在洛書九數方點陣圖的象數位置而闡釋的。這些說法認為“七損八益”反映了《內經》順從四時陰陽診治與養生的思想,體現了“天人相應”觀念。
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竹簡《天下至道談》明確記述了“七損八益”的內容,其文曰:“氣有八益,又有七孫(損)。不能用八益、去七孫(損),則行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五十而起居衰,六十而耳目不蔥(聰)明,七十下枯上脫,陰氣不用,唾泣留(流)出。令之復壯有道,去七損以振其病,用八益以貳其氣,是故老者復壯,壯者不衰……八益:一曰治氣,二曰致沫,三曰智(知)時,四曰畜氣,五曰和沫,六曰竊(積)氣,七曰寺(待)贏(盈),八曰定頃(傾)。七孫(損):一曰閉,二曰泄,三曰竭,四曰勿,五曰煩,六曰絕,七曰費。”
丹波康賴《醫心方》所引《玉房秘決》之文與該文近似。可見“七損八益”有古代房中之術說,即8種有益於人體的行為和7種有損於人體的行為。雖然各家對七損、八益的具體行為的理解不一,但均強調吐納、導引的運用,保持精氣滿盈、調整各自的心身狀態,切忌情急傾倒為其關鍵。
著名名醫
丹波元簡其著作《
素問識》根據《
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論男女的生長發育過程,以成長階段為益,衰老階段為損作解,認為女子七歲、二七、三七、四七與男子八歲、二八、三八、四八共合為八益,女子從五七到七七、男子從五八到八八,總計為七損。明確提出了“七損八益”為人體生長發育過程與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