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曲牌名,屬雙調。六句六韻:二,二,三,七,七,七。前三句多文義連貫如一句。第五、六句對仗。套數例承《川撥棹》後並下接《梅花酒》,小令亦需與之合作帶過曲。例見明賈仲明《金安壽》雜劇第四折。...
《七弟兄·文官每這壁》是元末明初羅貫中創作的一首曲。作品原文 文官每這壁。武將每那壁。斟玉液進金杯。則這白額虎原與龍相配。紫金龍自有虎相隨。這的是慶清朝龍虎風雲會。作者簡介 羅貫中(約1310-1385),名本,號湖海散人,太原人。活動於元明間。關於他的名字、籍貫、時代及行狀,明清兩代人時有述及...
《七弟兄·你道是醉鄉》是吳昌齡創作的一首曲。作品原文 你道是醉鄉。東坡云:敢是做夢哩。正末唱:又道是夢鄉。也不似這等忒乖張。昨夜個喜孜孜燈下相親傍。今日𥚃假惺惺堂上問行藏。可是你困騰騰全不記嬌模樣。作者簡介 吳昌齡,元大同(今山西省大同市)人。為元代戲曲作家。其所作雜劇今知者有十二...
《七弟兄·莫猜》是楊顯之創作的一首曲。作品原文 莫猜。快來。把枷鎖疾忙開。將哥哥左右相扶策。在鬼門關奪轉得這凍形骸。向酷寒亭展腳輸腰拜。作者簡介 楊顯之,大都(今北京)人。與關漢卿為莫逆之交,二人經常商討劇作。他還常幫助別人修改作品,因而被譽為“楊補丁”。創作雜劇今知有八種,今僅存《瀟湘...
《七弟兄·從早至晚夕》是馬致遠創作的一首曲。作品原文 從早至晚夕。知他在那𥚃。咱是甚夫妻。撇得我孤孤另另難存濟。我淒淒楚楚告他誰。你朝朝日日醺醺地。作者簡介 馬致遠(約1250―1321以後),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早年追求過功名,但並不得志,元大德年間(1295―1307)出任江浙省務官。晚年...
《七弟兄·我可也左猜》是吳昌齡創作的一首曲。作品原文 我可也左猜。右猜。端的是為誰來。現放著斫桂的吳剛巨斧風般快。只問他奔月的嫦娥曾否下妝檯。更和那搗藥的兔兒那日當何在。作者簡介 吳昌齡,元大同(今山西省大同市)人。為元代戲曲作家。其所作雜劇今知者有十二種,現存《東坡夢》《張天使》...
《七弟兄·你怎不察知》是元末明初詩人楊景賢創作的一首曲。作品原文 你怎不察知。就𥚃。這總是你家門賊。怎將蓼兒窪強猜做藍橋驛。梁山泊權當做武陵溪。太行山錯認做桃源內。作者簡介 楊景賢,名暹,後改名訥,號汝齋,蒙古族人。從姐夫姓楊。善琵琶,好戲謔,工戲曲。卒於金陵。所作雜劇十八種,現存...
《七弟兄·由你到大處》是馬致遠創作的一首曲。作品原文 由你到大處。告去。只揀愛的做。你道是踏破鐵鞋無覓處。算來全不費工夫。可乾吃了半碗腤䐶吐。作者簡介 馬致遠(約1250―1321以後),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早年追求過功名,但並不得志,元大德年間(1295―1307)出任江浙省務官。晚年退出...
《七弟兄·說甚么大王》是馬致遠創作的一首曲。作品原文 說甚么大王。不當。戀王嬙。兀良怎禁他臨去也回頭望。那堪這散風雪旌節影悠揚。動關山鼓角聲悲壯。作者簡介 馬致遠(約1250―1321以後),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早年追求過功名,但並不得志,元大德年間(1295―1307)出任江浙省務官。晚年退出官場,...
《七弟兄·銀槐翠柏洞天開》是元末明初詩人賈仲名創作的一首曲。作品原文 銀槐翠柏洞天開。擊法鼓雷動滄瀛海。扣金鐘霞散閬風台。敲碧磬雲繞松花蓋。作者簡介 賈仲明,一作賈仲名。明初戲曲作家。號雲水散人。淄川(今山東淄博)人。所作雜劇今知有十六種,現存《玉梳記》、《菩薩蠻》、《玉壺春》、《金...
《七弟兄·腳踏著跳板》是元代金仁傑創作的一首曲。作品原文 腳踏著跳板。手執定竹竿。不住的把船攀。兀良我則見沙鷗驚起蘆花岸。忒楞楞飛過蓼花灘。可便似禹門浪急桃花泛。作者簡介 金仁傑(?年-1329年),字志甫,杭州人。生年不詳,卒於元文宗天曆二年。小試錢穀,給由江浙,與鐘嗣成交往,二十年如一...
《七弟兄·我只道是甚人》是張國賓創作的一首曲。作品原文 我只道是甚人。原來是受春。你為何因。因甚的違條犯法遭推問。見他撲簌簌眼𥚃搵啼痕。教我滴屑屑手腳難停穩。作者簡介 張國賓,一作張國寶,藝名叫張酷貧,大都人,元代前期雜劇作家。所作雜劇四種,一說五種,現存《薛仁貴榮歸故里》《相國寺...
七弟兄·那一七 《七弟兄·那一七》是岳伯川創作的一首曲。作品原文 那一七。二七。哭啼啼。盡七少似頭七淚。親人約束外人欺。獨自坐地獨自睡。作者簡介 岳伯川,元濟南人,一說鎮江人。工曲。有《夢斷楊貴妃》等雜劇。今存《鐵拐李》一本。
《七弟兄·我鑽在這壁》是元末明初詩人楊景賢創作的一首曲。作品原文 我鑽在這壁。那壁。沒安我這死身已。滾將一個䃙碡在根底。腳踏著才得見真實。百般打扮千般戲。作者簡介 楊景賢,名暹,後改名訥,號汝齋,蒙古族人。從姐夫姓楊。善琵琶,好戲謔,工戲曲。卒於金陵。所作雜劇十八種,現存《馬丹陽度...
《七弟兄·想那日醉騃》是明代詩人徐復祚創作的一首曲。作品原文 想那日醉騃。向平康亂歪。見一個女裙釵。那冤家帶笑心相愛。俏聲兒許結鳳鸞諧。魂飛在九霄外。作者簡介 徐復祚,原名篤儒,字陽初、訥川,號謨竹,別署破慳道人、三家村老、忍辱頭陀等。江蘇常熟人。博學能文,精通戲曲。所撰《三家村老委談...
七弟兄·聽說了姓兒 《七弟兄·聽說了姓兒》是楊文奎創作的一首曲。作品原文 聽說了姓兒。和這小字。不由我就不喜孜孜。這一場好事從天至。莫不是夏蟬高噪綠楊枝。險些兒西風了卻黃花事。作者簡介 楊文奎,元末明初戲曲作家。曾參加過書會。所作雜劇今知有《兩團圓》《玉盒記》。
《七弟兄·我出的正堂》是鄭廷玉創作的一首曲。作品原文 我出的正堂。庫房。正看見你這和尚。沒來由吃的偌來胖。把這個劉員外賺入火坑傍。首座云:忍者。正末云:休道我。唱:便是釋迦佛惱下蓮台上。作者簡介 鄭廷玉,彰德(今河南安陽)人。生平事跡不詳。所作雜劇今知有二十二種。現存《看錢奴》《後庭花》...
《七弟兄·這的》是高文秀創作的一首曲。作品原文 這的。與你。做生日。一根草滿壽你一千歲。去年將小子痛凌遲。今日教你也知滋味。作者簡介 高文秀,東平(今屬山東省)人。元代戲曲作家。生卒年及其他事跡均不詳。擅作曲。所作雜劇,現知有34種(一說33種),數量之多僅次於關漢卿,故有“小漢卿”之稱。
《七弟兄·他也大岡》是石君寶創作的一首曲。作品原文 他也大岡。你行。也有些情腸。你那起初時敷演時曾聽你唱。轉街衢行至短垣牆。入花園盡步蒼苔上。作者簡介 石君寶,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一說姓石盞,名德玉,字君寶,女真族人。善畫竹,作有雜劇10種,今存《秋胡戲妻》《曲江池》《紫雲庭》3...
七弟兄·你只為賴財放乖 《七弟兄·你只為賴財放乖》是關漢卿創作的一首曲。作品原文 你只為賴財放乖。要當災。帶云:這毒藥呵。唱:原來是你賽盧醫出賣張驢兒買。沒來由填做我犯由牌。到今日官去衙門在。作者簡介 關漢卿,號已齋叟,大都人,太醫院尹。
七弟兄·怎如俺這運籌 《七弟兄·怎如俺這運籌》是范子安創作的一首曲。作品原文 怎如俺這運籌。決謀。漢留侯指葛科唱:怎如俺這煉丹砂葛令辭勾漏。你則看玉溪邊煙水不停流。翠岩前風月長依舊。作者簡介 范子安,即元雜劇作家范康。范康,生卒年不詳,字子安,一作子英,杭州人。有雜劇《竹葉舟》傳世。
《七弟兄·他談笑處氣成虹》是張鳳翼創作的一首曲。作品原文 他談笑處氣成虹。為相知屈身參侍從。多少陶鎔。多少磨礱。到如今雲冷山空。祇見這白楊俱已拱終獻爵。作者簡介 張鳳翼(1527—1613),字伯起,一字伯子,號靈墟,別署冷然居士,長洲(今江蘇蘇州)人。著有詩文《處實堂集》、《處實堂後集》、《...
七弟兄·偶然 《七弟兄·偶然》是王伯成創作的一首曲。作品原文 偶然。見面。恕生年。那裡取禹門浪急桃花片。玉溪月滿木蘭船。錦溪露濕芙蓉面。作者簡介 王伯成,涿州(今河北涿州)人,為馬致遠忘年交,有《天寶遺事諸宮調》見稱於世,今殘。著雜劇三種《貶夜郎》《泛浮槎》《興項滅劉》。
《七弟兄·這場》是馬致遠創作的一首曲。作品原文 這場。廝央。不相當。你便有粉白黛綠妝宮樣。茜裙羅襪縷金裳。則我這鐵臥單有甚風流況。作者簡介 馬致遠(約1250―1321以後),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早年追求過功名,但並不得志,元大德年間(1295―1307)出任江浙省務官。晚年退出官場,在杭州附近...
《七弟兄·你也不索左猜》是元代直夫創作的一首曲。作品原文 你也不索左猜。右猜。既帶了這素金牌。則合一心兒鎮守著夾山寨。誰著你賞中秋玩月暢開懷。敢前生少欠他幾盞黃湯債。作者簡介 張觀光,元婺州東陽人,徙金華,字直夫,一字用賓,號屏岩。性通敏,涉覽經史。少游太學。薦授婺州路儒學教授。
《七弟兄·則他這解元》是元代曾瑞卿創作的一首曲。作品原文 則他這解元。使錢。早使過了偌多千。包待制云:他是個讀書人。買你胭脂做什麼。正旦唱:奈胭脂不上書生面。都將來撒在洛河邊。恰便似天台流出桃花片。作者簡介 曾瑞,元大興人,居錢塘。字瑞卿,號褐夫。工畫山水,能隱語小曲。有《詩酒餘音...
七弟兄·是那些劣 《七弟兄·是那些劣》是白仁甫創作的一首曲。作品原文 是那些劣𢠳。痛傷嗟也。時乖運蹇遭磨滅。冰清玉潔肯隨邪。怎生的拆開我連理同心結。作者簡介 白仁甫,即白樸,字仁甫,一字太素,號蘭谷先生,“元曲四大家”之一。
《七弟兄·你敢是恨我》是石君寶創作的一首曲。作品原文 你敢是恨我。怨我。甚存活。想你來迎新送舊多胡做。到今日窮身潑命怎收科。舒著那手掌兒道乞化錢一個。作者簡介 石君寶,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一說姓石盞,名德玉,字君寶,女真族人。善畫竹,作有雜劇10種,今存《秋胡戲妻》《曲江池》《...
七弟兄·非是我指空 《七弟兄·非是我指空》是王曄創作的一首曲。作品原文 非是我指空。話空。做這等巧神通。也只為結婚姻本待諧鸞鳳。因此上噀法水不惜救童蒙。到底個想前情尚覺傷心痛。作者簡介 王曄,元杭州人,字日華,號南齋。能詞章樂府,所制工巧,今存《桃花女》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