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國象棋與圍棋盤相同,七國象戲”有“將”各一枚,分署戰國時七國名秦、楚、齊、燕、韓、趙、魏,只是在中央多了“周”天子。
七國象棋棋子各方各有不同的顏色: 秦為白色、楚為紅色、韓為丹青色、齊為藍色、魏為綠色、趙為紫色、燕為黑色,加上周,總計120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七國象棋
- 遊戲類別:棋牌
- 遊戲性質:益智
- 遊戲人數:7人
介紹,歷史,著法和規則,勝負規定,
介紹
對局人數可七人對戰,每人占一國;也可六人對戰,只是秦要和一國“連橫”;五人對局時,楚和一國“合縱”;四人對局齊又與另外一國“合縱”;三人對局時,則讓秦和兩國“連橫”。人數可多可少,非常靈活。所謂“合縱”和“連橫”,是指對局者,可以掌握兩國或三國的棋子,但限於秦、楚、齊三國。春秋戰國時期,秦相張儀倡“連橫”之說,而佩六國相印的蘇秦則倡“合縱”之說,七國象棋正是反映了戰國時棋的歷史情況。
對局從秦開始,逆時針方向依次為韓、楚、魏、齊、燕、趙。任何棋子不許攻入中央的“周”地,只能越過或繞過,這又是體現了春秋時代的諸侯,仍然尊重那有名無實的周天子。
歷史
七國象戲是北宋司馬光根據當時民間流行的兩人對局的象戲進行改革而設計成的。它在當時雖然沒有流行,但卻流傳到朝鮮和日本。
司馬光在北宋寶元國中進士,曾在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任官,哲宗時高太后臨朝參政,他任八個月宰相。他自幼喜歡象棋,總覺得兩人對局的象棋不過癮,於是異想天開,把棋盤擴大為縱橫19路,即利用圍棋盤,並把對局的人數由二人增至七人。他自認為這樣一改,可以玩得更熱鬧、更有味道。但是,他的改革最終以失敗而告終,七國象戲並沒有流行開來,只是由於他官大名大,因此他所作的《七國象戲圖》流傳下來了。南宋裴子喜曾為之刻印,元末陶宗儀也把它收入《說郛》之中。明高儒和清初錢曾等均藏有此譜,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長沙葉德輝還為之翻刻流傳。
著法和規則
將(即以國為名的棋子)可以直走或斜走,不限遠近,均可吃子。
偏只能直走,但也不限遠近,均可吃子。
裨只能斜走,也是不限遠近,均可吃子。
行人可以直走或斜走,不限遠近,不可吃子也不能被吃。
炮直走不限遠近,吃子時,需前方隔一子方可吃子。
弓直走或斜走四格,均可吃子。
弩直走或斜走五格,均可吃子。
劍直走一格,均可吃子。
刀斜走一格,均可吃子。
騎直走一格然後斜走三格,均可吃子。
勝負規定
將被殺該國告負,所余兵力由戰勝國指揮,或者將雖在,棋子被另一國吞吃了十個,該國連將一起成為戰勝國的俘虜。一個國家,如果滅掉兩國,便稱霸,遊戲至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