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和卓之亂

七和卓之亂

七和卓之亂,是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流亡於浩罕的白山派和卓後裔入侵中國新疆西南部的事件。這次入侵以卡塔條勒、倭里罕、克齊克罕、塔瓦克爾、薩比爾罕、阿克恰於、伊善罕七人為首,因七人皆為波羅尼都後裔、和卓玉素普的子侄,故稱“七和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七和卓之亂
  • 事件:白山派和卓後裔入侵新疆西南部
  • 發生時間:清道光二十七年
  • 入侵者:卡塔條勒、倭里罕、克齊克罕等
簡介,背景,經過,影響,

簡介

在浩罕伯克胡達雅爾的支持下,七和卓帶兵攻占了喀什噶爾回城,一度包圍喀什噶爾漢城和英吉沙爾。清廷調兵南下後,在英吉沙爾附近擊潰七和卓,隨即收復喀什噶爾回城。卡塔條勒等逃回浩罕境內。七和卓逃離時,裹挾喀什噶爾附近居民37000餘人遷往浩罕,並掠走大量財物。浩罕的胡達雅爾收繳了七和卓掠奪的財物後,將卡塔條勒拘押,並遣使向清廷辯解自己與入侵行動無關。從七和卓入侵邊界卡倫到逃回浩罕,共歷時三個月。
清朝新疆地圖清朝新疆地圖

背景

和卓家族源於中亞的伊斯蘭教蘇菲派領袖瑪哈圖木·阿雜木(艾哈邁德·卡薩尼)。瑪哈圖木·阿雜木的後裔號稱“和卓”,於明代末年遷入葉爾羌(今新疆莎車)、喀什噶爾(今喀什市)等地,分為黑山派白山派。清乾隆年間,白山派和卓波羅尼都霍集占兄弟擁兵反叛,史稱“大小和卓之亂”,被清軍平定。此後,波羅尼都之子薩木薩克流亡於布哈爾、浩罕一帶,生有三子:和卓玉素普、張格爾巴布頂。浩罕伯克認為和卓後裔奇貨可居,將其視為入侵中國新疆的工具。
道光道光
道光初年,張格爾、玉素普在浩罕的支持下先後進入新疆西部作亂,皆被清兵平定。浩罕則通過入侵戰爭掠奪了大量財富,並逐步攫取在新疆西部的貿易特權。平定張格爾之亂後,欽差大臣、直隸總督那彥成嚴禁與浩罕通商,使浩罕經濟遭受重創。道光十一年(1831年),浩罕遣使議和,並重新開始進貢。清廷為了換取邊境的安寧,於次年準許重開貿易。此後的十幾年間,雖然軍事行動暫時收斂,但浩罕利用其庇護的和卓後裔侵略新疆的政策並未改變。居住在浩罕的和卓子嗣也長大成人。
玉素普、張格爾、巴布頂兄弟的子孫很多,幾乎全部住在浩罕。邁買的明、克齊克罕(名阿布都拉)是和卓玉素普之子,邁買的明在同輩人中最年長,因此被稱為“卡塔條勒”,意為“大頭領”。倭里罕是巴布頂之子。塔瓦克爾、薩比爾罕、阿克恰於、伊善罕四人的譜系不明,均為和卓玉素普的侄輩。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胡雅達爾即任浩罕汗,重新開始糾集和卓後裔及中國境外的柯爾克孜人侵擾新疆。
浩罕國阿古柏浩罕國阿古柏

經過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七月底,卡塔條勒等人率騎兵千餘人從浩罕出發,突破新疆邊境的兩處卡倫,到達玉斯圖阿爾圖什(在今阿圖什縣),由此向喀什噶爾進發。

影響

當時的清廷在抵禦外敵和內部起義的矛盾下,為了平息戰事,與邊疆簽訂的和平協定也宣布正式破裂。七和卓之亂無疑是在清廷千瘡百孔的身體上再鑲了一把刀子,使得清廷不得不再次分兵邊疆,從而導致清廷今後在面對各地的侵略和起義之時心有餘而力不足。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由於七和卓入侵使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清軍的及時鎮壓解救了當地的百姓,使得當地人民對清廷好感倍增,為今後收復新疆奠定了基礎。同時,清軍剿匪的力度也使周邊蠢蠢欲動的小勢力漸漸消停了下來,維繫了短期的邊境和平,使得清廷有了短暫的喘息之際。也算是七和卓之亂的影響之一。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