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合堂村

七合堂村

七合堂村位於內古赤峰市林西縣南部,新城子鎮北端,204省道西側,全村共228村民,902口人,集中在3個自然村內,全村總面積32320畝,其中耕地面積6108畝,水澆地不足200畝,其中絕大多數是25度以上的坡耕地,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農業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七合堂村
  • 地址赤峰市林西縣
  • 發展方向:山區農業區
  • 總戶數:228戶
  • 人數:902口人
村情簡介,經濟情況,今後發展,獲得榮譽,

村情簡介

七合堂村是林西縣新城子鎮典型的山區。有3個自然村,228戶,902口人,總土地面積32300畝,耕地6108畝,除不足200畝水澆地外,絕大多數是25度以上的坡耕地。坐落在兩山夾持之間的七合堂村,乾旱、風沙,嚴重缺水。到1990年時,這裡由於過渡砍伐、超載放牧等原因,生態環境極度惡化,山是光禿禿的,山洪常常泛濫,百姓吃糧靠返銷,花錢靠借貸。一句順口溜很形象的描述了當時這裡的狀況:山禿草木稀、耕地效益低、沙飛石亂滾、人窮向外移。就是這樣一個普普通通的小山村,幾經磨難,經歷了天翻地覆的大變樣:一個具有現代莊園經濟雛形的發展模式基本形成,農民人均收入近萬元,1990年人均純收入不足300元,人均持有糧不足300公斤的現狀。成為吃糧靠反銷,花錢靠貸款的典型國家貧困村。該村2009年被國家水利部授於“全國水土保持示範村”,被國家綠化委員會授予“全國生態文化示範村”,這是內蒙古自治區唯一一個獲此殊榮的行政村。2002年,七合堂村被縣政府命名為《林牧結合、莊園經濟示範區》,2001、2007年,被市委、市政府度兩次命名為風沙源治理示範村,村黨支部和支部成員多次受自治區、市、縣表彰,先後被中宣部、中央文明辦、全國綠化委、國家林業局定為“全國綠色小康村”,被國家農業部列為“國家農業資源持續高效利用實驗區”,被自治區環保局列為“環境教育基地”,被自治區林業廳定為“新農村建設村屯綠化示範村”,被自治區林科院確定為“科技支撐項目示範區”。為發展新農村建設典型,2007年縣委、政府決定,在鄰近的老虎石溝村實施“七合堂再造工程”。

經濟情況

村黨支部一班人經過反覆探討,從本地實際出發,壓縮劣勢畜牧業的發展,封山禁牧,恢復植被造林還草的生態建設,制定出了第一個十年長遠規劃,到2000年人均穩步實現:一口豬、一頭牛、兩隻羊(小尾寒羊)、4畝耕地產噸糧,三畝果、十畝杏、八畝松、收入2000達小康的奮鬥目標。經過全村廣大黨員幹部民眾的共同努力,基本建成了三個基地加莊園的產業示範區,形成了“陽坡滿山杏,陰坡儘是松,山下野果滿地紅的生態景象,1992年,全村一舉砍掉山羊2400多隻,從而七合堂畜牧業發展實行了舍飼圈養,1996年又引進了小尾寒羊種羊200餘只進行繁育,根據小尾寒羊的生理特性繁殖快、生長旺、愛粗飼等特點實行模式化養殖,規模化發展及肉羊改良等措施全村養羊戶198戶,存欄母羊2000多隻,年出欄優質小尾寒羊種羊和肉用羊各在2000隻左右,建起全縣每個小尾寒羊繁育基地。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七合堂村歷經十幾年的艱苦奮鬥,共發展果樹近6000畝,封育補種山杏樹12000畝,退耕還林4100畝,栽植松樹8000畝,楊樹6000畝,人均林地面積達到33畝,森林覆蓋率由1991年的17%上升到目前的81.7%,形成了“陽坡滿山杏、陰坡儘是松、山下野果滿地紅”的生態景象,七合堂走上了生態立村之路。到2010年,人均純收入增長到近萬元,隨著野果逐步進入盛果期,以及松樹、楊樹逐年增值,今後十幾年內,七合堂村每年人均純收入將以1000元的速度快速增長。
小尾寒羊小尾寒羊
七合堂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