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雲壯族的七十二巫調音樂以單人獨立演唱為主,最初只有幾個音階,唱法簡單, 唱詞多以壯話敘述為主,寄託哀思和祈禱。在不斷的融合發展中,七十二巫調音樂變得越來越複雜、動聽,終於形成七十二調,並用凌雲七十二個人文和自然景點的名稱命名,各調有的優美柔和,有的激憤昂揚,有的悲切痛心;在內容上也越來越娛樂性和積極向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七十二巫調音樂
- 起源時期:宋朝
- 演唱形式:單人獨立演唱為主
- 語種:壯話
- 流行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凌雲縣
歷史淵源,藝術特色,代表作品,
歷史淵源
據專家考證,早在3000多年前,壯族先民就在凌雲這片土地上刀耕火種、繁衍生息。在大自然面前,壯族先民顯得渺小無力,男人們上山耕種和打獵往往一去不回,疾病和天災也經常奪去人們的生命。壯族婦女為寄託哀思、緩解悲痛、避免災難、抒發理想,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逐漸形成了壯族七十二巫調音樂。
宋朝,從做巫演變發展逐步在各種生產生活過程中適用。它以該縣72個人文和自然景點名稱命名,以單人獨立演唱為主要形式。演唱過程中往往配以絨扇、香包、鈴鐺、銅珠、腳踏聲等為音樂配器。原始的72巫調音階簡單、唱法簡潔,多以壯話敘事為主,寄託對死者的哀思,祈禱免災除害、健康幸福,演唱的巫婆甚至能說平日不會講的各種方言,與亡靈對話,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
藝術特色
七十二巫調音樂器具主要有兩大類,靜物器具有絨扇、麒麟、鳳凰、香包,響物器具有鈴鐺、銅珠、茭。演唱時以鈴聲和腳踏聲為主要配樂,左手拿一把銅鈴扇子,右手拿一張配有銅鈴的紅手帕,歌聲、鈴聲、腳踏聲同起同落。在轉調時不斷體現出不同風格和個性,柔、凶、散板鮮明,尤其是柔板像清流的溪水又像慢飄的雲霧,體現著大自然的美妙靈動。
代表作品
《情比天還淨》
《水源洞》
《畫裡凌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