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四路位於江西省高安市中心城區河北(又名北街)的新高安大橋橋頭以東,是一條水泥混凝土道路(城市3級公路),路寬20餘米,汽車雙向通行。七一四路有一小段與錦河平行。七一四路兩側路燈完善,照明良好。高安城市污水處理管道沿七一四路頂管(非開挖)鋪設工程已經竣工多年。七一四路在新高安大橋以西叫解放路。七一四路(解放路)下穿新高安大橋引橋,下穿處引橋下可通行大型車輛。七一四路(解放路)通過新高安大橋橋下旁路與橋北路連線。七一四路歷史悠久,古代七一四路這條路是高安城通往豫章郡(今省府南昌市)的唯一官道,是一條繁華熱鬧的大街。現在七一四路靠錦河側一小段有20-30棟歷史遺留的磚木棚戶房,印證著歷史。七一四路路北曾是高安縣衙所在地,因此七一四路又名“縣下街”(該稱呼至今仍在市民中沿用)。現在的七一四路路頭往西有一條錦河河堤上的蜿蜒土路可以出入古高安城的東大門“豫章門”(又叫“迎恩門”)。七一四路北側區域是新中國高安電力發展的基地,也是高安各行各業建設者和高安城區鳳凰村原住民安居樂業的所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七一四路
- 外文名:Qiyisi Road
- 城市:江西省高安市
- 又名:縣下街
- 歷史:一千三百多年
- 模範小區:電力安居小區
- 駐路單位:高安市供電局
- 路名意義:紀念南下幹部入高安城
據史料記載,1949年7月10日高安解放,7月14日,由縣委副書記胡忠義、縣長潘望峰、組織部長李一平、宣傳部長陳平、公安局長鄭天國5人組成的首屆中共高安縣委率領53名南下工作幹部進駐高安,宣告高安縣人民政府正式誕生,就是通過這條路進入高安城的。
當時,高安與南昌相通的水陸交通共有兩條,一是湘贛公路(今高安大道),一是錦江河道。但公路上的許多大橋都被國民黨軍隊破壞,不能通車。河道高郵碼頭以上的灣頭段,也因早年阻擋日軍汽艇入侵高安之需,在水下打入大量木樁,投入大量巨石沒有排除,不能行船。於是,1949年7月14日這一天,縣委副書記胡忠義、縣長潘望峰一行只好一大早乘船,沿錦江而上進入高安地界,在高郵碼頭離船登岸,然後沿錦河步行到達高安縣城。
臨近中午,工作團抵達縣城,顧不得歇息,立即忙著張貼標語,布置會場。下午召開各界民眾大會,宣布中共高安縣委、高安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縣長潘望峰在會上講話,號召全縣人民團結一心,徹底消滅國民黨反動派在高安的殘餘勢力,努力發展生產,醫治貧窮,用自己的雙手,建設一個繁榮昌盛的新高安。
早在1949年5月,南下江西工作團就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48軍第142師到達南昌,並於6月在首屆中共南昌地委的提名下組建了首屆中共高安縣委。7月10日高安一解放,首屆中共高安縣委便在7月14日挑選了53名南下幹部火速趕往高安,17日將高安分鄉劃區並派駐這批幹部,建立黨政機構。
全縣共設五個區40個鄉:一區,駐縣城南街,轄6個鄉,區委書記馬迅,區長梅成玉;二區,駐杉林胡家,轄6個鄉,區委書記張洛段,副區長陳英;三區,駐村前圩,轄9個鄉,區委書記范清俊,區長白雲;四區,駐相城簡家,轄7個鄉,區委書記劉靖忠,區委副書記張恩,區長秦光;五區,駐黃沙崗,轄12個鄉,區委書記楊文學,區長張金山。其他南下幹部也分別派往各鄉、重點國家機關任職。
區、鄉政權建立後,立即領導全縣人民開展了恢復生產,減租減息,整頓治安,清匪反霸等一系列工作。在較短的時間內,全縣的社會秩序基本得到了穩定,生產得到了恢復,各項工作打開了局面。
後來,為了紀念高安新生政權的誕生,特將這58名南下幹部入城時經過的縣下街改名為“七一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