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丁飛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江蘇漣水
- 職業:畫家
- 畢業院校:南京藝術學院
- 代表作品:《海峽情深》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他的書法兼善諸體,以行書、篆書見長。作品高雅超逸中見清遠,縱橫恣肆中見奇崛,雄偉蒼勁中見性情。融中西繪畫的水墨和色彩變幻之神奇,畫面呈現自由的筆觸,創造“牛屎皴”作畫,擺脫陳法,作品氣韻生動。
曾多次在國內外舉辦個展和聯展,作品廣為美術館、博物館和藝術機構以及收藏家收藏。
主要著作:
2002年 《丁飛畫集》(香港王朝出版有限公司)
2005年 《丁飛墨痕》(香港王朝出版有限公司)
2006年 《丁飛印象》(香港王朝出版有限公司)
2006年 《丁飛書法集》(中國藝苑叢書編輯部)
2010年 《如夢方覺·丁飛牛屎畫集》(中國文藝雜誌社)
2010年 《走近畫家·丁飛》(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2011年 《墨彩通靈·丁飛的繪畫藝術》(中國文藝雜誌社)
2011年 《丁飛》(江蘇美術出版社)
2012年 《丁飛書法集》(江蘇美術出版社)
人物履歷
- 1988年10月首赴黃山寫生30天;
- 1989年參加“香港中國藝術大展”《海峽情深》作品被香港中心會堂收藏;
1990年作品“黃河碑林”刻石;
1992年獲“全國首屆教師書畫展覽”中國畫一等獎;
1993年獲全國“黃土情懷”書畫比賽中國畫銀獎;
1995年7月深圳美術館“丁飛畫展”;
1996年入編《新華日報元旦畫刊》;
1997年6月江蘇美術館“97南京三人(丁飛、王強、顧小平)提名展;
中國畫《心跡洗清氣》被江蘇美術館收藏;
1997年12月“都市人格1997藝術組合展”,“南京----上海巡展;
1998年入編《當代金陵百家畫集》;
1999年12月九鼎藝術館參與金陵四家書畫展;
2000年5月中央畫院丁飛畫展;
2001年5月組織參與“北京書畫名家慶祝建黨八十周年筆會”;
2001年10月組織參與中國畫南京行活動;
2001年11月入編〈2002年書畫名家精品掛曆〉新疆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2002年出版《丁飛畫集》(香港王朝出版有限公司)
2002年1月主編〈劉浚川書法集〉在南京出版;
2002年2月任中國旅遊交易會書畫大展、攝影大賽組委會秘書長;
2002年4月總策劃〈中國旅遊藝術大典〉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2002年5月參加中國文化產業論壇----美術論壇;
2002年7月南京雅都文化藝術中心新人文(丁飛、畢寶祥、劉紅沛、高建勝)畫展;
2002年8月至10月主編〈王家銀畫集〉姚伯齊畫集〉〈裴如良畫集〉;
2002年8月南京中山書院舉辦尹石、丁飛、高建勝書畫聯展;
2003年1月主編〈黃純堯畫展專輯〉; - 2003年1月作品榮獲“首屆海內外華人書畫大展暨傑出華人書畫家作品展”特別榮譽獎;
2003年2月主編〈李劍晨中國畫集〉在南京出版;
2003年4月主編〈朱葵畫集〉;
2003年6月主編〈劉浚川書法選〉; - 2004年5月被授予“南京市新長征突擊手“榮譽稱號;
藝術特點
壬辰新歲,欣聞藝術家丁飛先生又將出版《丁飛左傳》。在為他致賀的同時,我不禁想到丁飛從牛屎中得到靈感獨創“牛屎皴”的技法,有感於他的勤奮和才情……
作為1970年出生的藝術家,丁飛五歲即習書畫至今三十餘年。丁飛生於漣水,成長於連雲港,負笈鵬城,定居金陵,時客京華,山海雲濤,城市山林無不滋育藝術家的書畫成長之路,他上下求索在人生的進程中形成了自我的精神獨立和風格流變,不斷展示藝術家的探索風貌和藝術魅力。
事實上,丁飛藝術的獨特審美和思維方式得益於創造“牛屎皴”作畫。從小在鄉間畫畫的丁飛,對農村田野生活有著揮之不去的濃濃情結,他對司空見慣的牛屎,有著細緻的觀察和體驗,那風乾了的牛糞,其紋理就像縮小比例的山的皺摺,惟妙惟肖,非常之美。這讓繪畫徘徊期的丁飛,找到了藝術噴發的新的管道。他於傳統的披麻、折帶、解索之皴後,別開一路。經過較長時間的摸索總結髮明了自已獨創的“牛屎皴”,從而在畫壇面貌獨具。
其實,丁飛的自我獨立意識從他的早期繪畫作品中就可以看出,在1989年之前,丁飛的繪畫作品基本上以風景、靜物和人物為主,主要是寫生、臨摹和創作,我理解是藝術家同作品之間的關聯,這種關聯是在於他對生命的關愛和對自然的情感以及對美的理解,可以說是他內心與關注和情感勃發的結果。他的成長經歷即文化經歷澆灌了他藝術的通靈之根,在30年旅居生活並最終探索中確立了獨特的藝術個性與風貌。他早在1995年7月於深圳美術館舉辦丁飛畫展,享譽鵬城,名震藝術圈;香港中心會堂、美國蒂姆畫廊、連雲港清越軒畫廊、江蘇省美術館、濟南美術館等機構以及企業家收藏其書法,中國畫和油畫作品,著有《丁飛》、《如夢方覺·丁飛牛屎畫集》等大型畫集,他的作品是藝術品拍賣會上藏家的追棒的“潛力股”。
丁飛宣言:“我用汗水和真情和命運換一樣東西,就是藝術。”他為此傾注了所有的真愛與精力。他主編《藝苑》叢書,其理論和實踐都進入了頗為高妙的層次,李劍晨、陳大羽、史樹青、武中奇、袁曉園、劉浚川、高馬得、姚伯齊諸先生均有過往,相識相處的一幕幕,便在他筆下雋涌的文字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彼時的真情實感與藝林逸事,影響遐邇。
丁飛的“牛屎”,是一種混沌而又清晰的觀念,既是其雅號,也是其理論,更是其獨門絕技。我看他的作品,隨情、隨意的自由筆墨樣式。大抵沒有多年功力積累的藝術家是不敢如此放筆直取的,“胸有成竹”意在筆先的修養才會“藝高人膽大”。徐悲鴻、劉海栗,張大千諸先賢那般“神來之筆”皆得益於超乎常人的才情和胸襟氣度。丁飛作品鈐印“如夢方覺”、“光彩文化”和“墨彩通靈”以及“代山川而言之”,可見他的藝術追求與為人至誠,我們因此也感到他的雄才與氣魄,傳達給我們奮發向上的意氣精神的真實寫照。
丁飛:用汗水和真情換藝術
在當代畫壇,丁飛是一位富有創新精神的藝術家。他熱愛藝術、作品充滿激情,個性鮮明,代表作有《井岡山》、中國最大的荷花手卷《水國清韻》圖等。
丁飛是力聯集團系統收藏其作品的藝術家之一,力聯集團涉足藝術品收藏多年,藏有畢卡索、雷諾瓦、齊白石、張大千等中外名家經典作品。董事局主席翟韶均先生評價:“丁飛酷愛繪畫藝術,為人誠懇,創作態度嚴謹、勤奮,作品富有生氣和活力,仿佛蘊含了巨大的能量,我能真切的感受到她。我喜愛他的作品。”。
文化部藝術市場2010國畫藝術家權力榜藝術家丁飛作品價為4500元/平方尺,對於仍處於市場啟動階段的藝術家而言,可視為極富增值潛力的新銳藝術家,在眾多行家紛紛跟進,購買後,藝術家丁飛的市場行情將趨於穩步有升,未來市場空間打開,值得收藏家關注並介入。
丁飛先生連續出版了《如夢方覺丁飛牛屎畫集》《走近畫家丁飛》作品集,從他的作品中可以強烈地感受他對繪畫藝術,對人生,頗多獨到的感悟。對祖國的壯麗山河,對家鄉的一往情深。作為一個畫家,他是如何在中國畫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怎樣去追尋實現自己的目標……帶著這些問題,本報記者專訪了丁飛先生。
記者:廣大藝術愛好者和藏家一直好奇您為什麼稱自己為“丁飛牛屎”?
丁飛:史上東坡問佛印,大師看我如何?師曰:像一尊佛。東坡甚喜。佛印反問:學士看我如何?東坡戲曰:一堆牛屎。佛印聞說,撫掌稱妙,兩下歡別。蘇小妹悉知後,對得意的東坡說:莫喜,你輸下了。佛理相由心生。心中有佛,觀物皆佛。心中有屎,觀物皆屎矣。
凡去過西藏的朋友見到熱情好客的藏族同胞竟用牛屎清潔餐具時,必會驚訝不已。後來方知氂牛專吃青藏高原一種特有的青草,海拔高原此草絲毫不受污染,經過牛腹裹化,成為一種牛糞文化的聖潔之物。
丁飛“牛屎”,是一種觀念,是一種雅號,也是創作理論。另外我從小在鄉間生活,對農村田野生活有著揮之不去的濃濃情結。對司空見慣的牛屎,有著細細緻的觀察和體驗,那風乾了的牛糞,其紋理就像縮小比例的山的皺摺,維妙維肖,非常之美。這讓我找到了藝術噴發的新的管道。於傳統的披麻、折帶、解索之皴後別開一路。自己獨創的“牛屎皴”,從而在畫壇上受到關注而引發議論。
記者:您出版的《如夢方覺丁飛牛屎畫集》,請問畫集為何取名“如夢方覺”?
丁飛:如夢方覺,這是文學化的表述,換成直白地說法是“大夢初醒”,既往就像一場夢,如今才剛剛醒來。魯迅先生《在且介亭雜文末編〈凱綏·珂勒惠支版畫選集〉序目》對畫家珂勒惠支也有這樣的說法:“從一九年以來,她才仿佛從大夢初醒似的,又從事於版畫了。”當然,我非魯迅,也非珂勒惠支。這裡只是想借喻,人生如夢,無論是中外的藝術家與否,都有大夢。“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智慧如諸葛孔明之類,也有“大夢”。所以,夢,人人有,人人於夢中,關鍵在一個“覺”字。
記者:作為一個畫家,如何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是每個藝術家追尋的目標。在您的作品中我們看到了您的“牛屎皴”,也曾有文章多次介紹,它給觀眾的直覺是既有傳統筆墨功力,又有很強的現代意識和品位,請問您是怎樣去塑造建立這樣一個您特有的固定模式風格的?
丁飛:中國山水畫是在嚴格的規律運行中發展起來的,做為畫家,學習中國畫歷來注重傳統的理解,首先對每一時代總體發展及對這一時代畫家個人的面貌技法,對後一時代的影響有所了解。每一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思維方式和表現手法,從傳統的延續中把握尋得更為符合自身意識的標準、規範。這一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畫家付出極大的努力,更要積累多方面的知識、修養,加之功力,站在這一高度去認識自然,理解生活,從中感悟富有靈性的圖式,或雄渾曠達,或恬淡靜穆,或勁峭奇峻,或空靈飄渺。再從中引伸到風格問題和廣泛的追求和探索。也就是說個人的風格並非是刻意追求,而是厚積之後的自然流露,水到渠成而已,逐漸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和語言體系。
記者:您給人的感覺一直是充滿激情和活力的,這在您的許多畫作中我們也能感覺到同樣的激情,您是否認為激情是藝術創作中不可缺少的?
丁飛:激情不僅是藝術創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更是藝術創作的動力。沒有激情的驅使,又怎能表現出有價值的東西呢?要是沒有激情的驅使,創作出的作品只會顯得空洞無味,誰也不會被你打動。正是激情賦予了我們無比珍貴的時刻,構畫出令人心醉神迷的圖景。
記者:很多評論家對您的創作有一共識:無論畫面、題詩都流露出亦詩亦畫的內涵,您是否認為文學和繪畫彼此關聯?語言和色彩、美術構圖和書面表達互為影響?一幅畫激發文學家產生了靈感,使他們寫下令人難忘的篇章,但也許繪畫對文學家的影響遠遠超過了文學對畫家的影響……
丁飛:繪畫和文學藝術存在著某種聯繫,撇開各種表現手段不談,兩者都用不同的表現形式達到展示最深最美的意象,文學是運用抽象的文字有機組合來塑造意象;繪畫是運用筆墨塑造不同形態的圖式來達到共同的目的。站在一幅美術作品前,我們能感受到那股激情的震盪力,正如一首詩,或一篇感人的文章,能夠喚起我們胸中的情感。蘇東坡論王維《藍田煙雨圖》云:“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這也體現出一位藝術家的內涵與修為。
記者:翻開中國繪畫史,我們會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中國歷史上的許多畫家同時也是書法家。從您作品上的題字和書法作品可以看出您在書法和繪畫藝術領域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績,請問,您是如何看待中國書法與繪畫之間的關係的?
丁飛:中國書法與繪畫是相輔相成的關係。中國的書法與繪畫所用的筆墨紙硯、用筆的方法基本相同,所追求的粗細剛柔、雄渾豪放、秀逸優美、平正奇險也是相通的。中國繪畫考究的筆墨情趣,方圓起伏,露藏虛實,枯潤濃淡,也是從書法的美感中轉移而來的。中國畫家學習書法,是中國畫不同於其他畫種的最大區別之一。在我的繪畫創作中,注意將書意融入畫意。當然這個融入不是有意識的融入,而是無意識的融入,即通過對人生體驗、對書法點線的磨練和對物體的長期觀察,創造出一種屬於自己表現語言和符合時代精神的繪畫風格。
記者:您往來於北京、南京之間,這“兩京”生活對您的創作有影響嗎?
丁飛:有很多的影響,體現在兩個方面。南京、北京都是歷史文化古城,為很多人所嚮往,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這種文化的包圍、文化的滋潤和薰陶,我熱愛這片豐沃的山水城林。與此同時,也感受到文化的侵擾,信息量巨大,思想上也有很多變化,這種變化會影響到藝術的創作,另一方面,能夠在這樣的城市空間接觸到更多的人和事,這種事或是一種累,恰恰是這種累,讓我能夠更好地來控制、來改變自己,讓自己有效地去思考、去生活、去創作。
記者:當下大家都對現代藝術狀況會談一些現代水墨、都市水墨、城市水墨等等的話題,覺得這樣一種藝術傾向、藝術創作似乎更具有時代感,對於這個時代感,您是怎么來認識的?
丁飛:當今的時代是存在一種多元性的,表現都市水墨也好,表現工業文明也好,我一直崇尚那種更自然的,更人文的東西,實際上繪畫發展到這一步,就是你實驗水墨和現代水墨你無法拋開的還是傳統這條線,因為我們和自己的筆墨的語境是在一條直線上的,所謂時代性的建立也是在歷史沉澱下來的,當下人怎么去看歷史,怎么去看那些資料,尤其山水畫家裡面,可能山岩幾千年下來沒有什麼改變,可是人的心境是有改變的,所以在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心境去看的,這就是一種時代性。我也在努力創造一種符合當代人審美觀念又有鮮明的現代感的藝術造型。
記者:您的畫展《墨彩通靈丁飛藝術展》即將赴美舉辦,屆時將展示您的什麼作品?墨彩通靈又是怎么理解?
丁飛:我們看到林風眠、趙無極、吳冠中等藝術大師將歐洲油畫色彩的豐富細膩與中國傳統藝術精神、審美精神理想融合在一起,把詩情畫意運用點、線、面等基礎元素表現出來,成功結合了書法筆墨的細膩與油畫特有的色彩特質,將原本具象的風景賦予更深層純粹的抽象意念與美感,並同時展現了深具中國精神的民族性與時代感。因此,我的“墨彩通靈”就不難理解了。
人物簡介
丁飛,1970年生於漣水,成長在連雲港, 先後就讀於淮陰師範學院、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1996年定居南京,現為《藝苑》主編、南京尚寶畫院執行院長,香港中國畫研究院副院長。
責任編輯:潘惠文
“水流山在”丁飛山水畫展
藝+美術館
展覽時間:2012年7月28日~8月2日
展覽地址:南京市華僑路56號大地建設大廈四樓 藝+美術館
主辦單位:藝+美術館
牛屎上的藝術
讀丁飛先生
◎文/楊瓊
丁飛先生在部落格里的簽名是:“我用汗水和真情和命運換一樣東西,就是藝術。”我們不必把這樣的“豪言”當做藝術家的自我標榜,毋寧看做是其對藝術作為生命意義的一種存在方式的真情告白;或者說是藝術家藝術創作思想、精神和實踐的宣言書。
眾所周知,中國畫是一種介於抽象與具象之間的藝術,往往更側重於不求形似而在乎意勝,白石言“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得其要旨。事實上,這樣的“認識”幾乎每一個藝術家都明白,但“知其所以然”(懂得理論)而“不得其然”(創作不出來),對於藝術家來說,也只能怨自己實踐尚淺、毫無辦法。
丁飛先生作畫,得益於對傳統繪畫、書法乃至西洋繪畫的綜合研習和深刻領悟。往往用筆求簡略、用墨(設色)求古拙,在技法上融入了諸多西洋繪畫元素,畫面沉穩而不乏靈氣。雖然用筆概括、著墨(設色)古拙,但得意也周密,這不僅僅是功力,更需要才情。
中國畫與西洋畫不一樣,油畫畫壞了可以再上色覆蓋原有顏色,甚至可以刮掉重來,而中國畫很少有修改的餘地。像寫書法一樣,國畫創作用筆要肯定,講究意存筆先,意到筆到,畫盡意還在。可見,在作畫之前,所畫之對象全然已在腦子裡成型,這樣作起畫來便得心應手,不受規矩限制。下筆之前,意能領先,則“胸有成竹”,用筆就不會遲疑,就不會產生當放不放、當收不收、當散不散、欲行不行的情況。邊思邊畫,則心手不一。用筆不暢,著墨不潤,作品就很難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了。因此,藝術家須有“放筆直乾”的膽識和精神狀態,就不難獲得“元氣淋漓障猶濕”(杜甫語)的效果了。
誠然,藝術之稟賦,人各有所長,亦有所短,既要充分利用自己所長,亦要認識到自己所短。他人之長,學不來,便不要強求學之;而能發揮己之長,再學別人之所長來補己之短者,無疑是智慧的。丁飛先生不僅做到了避重就輕,而且還悟出了新的創作理論和創作方法,這種精神是值得肯定的,儘管他的理論還有待完善和被認可。
丁飛先生不僅在實踐上下苦功夫,在創作上也總結出了他的“牛屎皴”理論,實現了“行己之道”的突破,從而讓自己躋身於“有道有藝”者行列,這誠然要比純粹實踐者高明得多。誠然,藝術家能做得到“有道有藝”是需要才情和精湛之技法的完美結合的,這樣,創作起來頓然進入“神閒意定,思不竭而筆不困”(郭若虛語)的精神境界。
關於丁飛先生的“牛屎皴”理論,他在多種場合已經做過解釋,在此筆者無須為了增加篇幅而再做贅錄。然他自稱“牛屎”的心境尤其見出其中的佛性來,以致一下子讓我聯想到《倚天屠龍記》:金毛獅王謝遜在暗室中長日聽少林寺三大高僧念經後頓悟——稱自己為牛屎謝遜。自謂“牛屎”,表面看來乃是一種自嘲,實質上是一種難得的徹悟。
牛屎,從小就生活在城市的人未必真見過這玩意,而對於它的“造型”就更是見所未見了,即便是生活在農村,有多少人會用心去觀察或者仔細看過這臭烘烘的東西,也是值得懷疑的。丁飛先生稱,他自小就在鄉間畫畫,對農村田野生活有著揮之不去的濃濃情結。他對司空見慣的牛屎,有著細緻的觀察和別樣的認識,那風乾了的牛糞,其紋理就像縮小比例的山的皺摺,維肖維妙,非常之美(這一點筆者深有同感,小時候,我們還喜歡用牛屎來搞惡作劇,也偶爾用乾巴的牛屎來烤地瓜)。一般人觀察牛屎或許是出於一種“作怪”心理,而對於在繪畫徘徊期的丁飛來說,醉心於研究牛屎的“造型”,那肯定不是為了好玩,這意味著為他的藝術創作找到了激情的嘗試。的確,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和總結,丁飛先生髮明了一種新的繪畫技法——‘牛屎皴’,而這一理論成果也使他的藝術風格具有了新的風貌。
我們常說,藝術家的修養主要由文學造詣、生活經歷和對傳統的研究繼承三個方面構成。文學氣質的涵養、生活閱歷的經驗與眼界以及對傳統藝術的傳承與革新,將直接影響到作品的境界和氣魄。南宋鑑賞家趙希鵠指出:畫家須“胸中有萬卷書,目飽前代奇蹟,又車轍馬跡半天下,方可下筆”。丁飛先生雖不算飽學之士,但也具有較高的文學素養。誠然,對於不是文人的藝術家來說,後兩者——即“目飽前代奇蹟,又車轍馬跡半天下”,——尤其是“車轍馬跡半天下”(即一個人的生活經驗)尤其顯得極為重要。就此層面來說,丁飛先生稱得上是突出的。
因此,丁飛藝術的創新只能來源於他所嚮往的自由與藝術家的生命精神自由,同時得益於藝術家的聰明才智與不懈努力!其書法藝術作品定然卓立於當代藝壇。同時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啟示、觸動和美的享受。
墨彩通靈,繪光之色彩
評中國當代藝術家丁飛的繪畫藝術
Comments on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ist Ding Fei’s Painting
Writes in August 2011 in Beverly Hills, California, USA
Timothy Yarger
Timothy Yarger Fine 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