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萸六均湯

丁萸六均湯,中醫方劑名。出自《醫宗金鑒》卷四十二。具有溫中健脾,降逆止嘔之功效。主治脾胃虛寒之呃逆。症見呃逆,大便溏少,神疲乏力,舌淡苔白滑,脈沉無力。現代常用於慢性胃炎、胃神經官能症、神經性呃逆、膈肌痙攣、幽門梗阻等屬脾胃虛寒者。

基本介紹

  • 名稱:丁萸六均湯
  • 出處:《醫宗金鑒》卷四十二
  • 功用:溫中健脾,降逆止嘔
  • 主治:脾胃虛寒之呃逆
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運用,加減化裁,重要文獻摘要,

組成

丁香、吳茱萸、甘草、半夏各二錢(6g),生薑、白茯苓各五錢(15g),人參、白朮、陳皮各三錢(9g)。

用法用量

水煎,分溫二服。

功用

溫中健脾,降逆止嘔。

主治

脾胃虛寒之呃逆。

方義

本方臨床上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寒之呃逆。脾主升,胃主降,脾胃虛寒,升降失司,胃失和降,氣逆動膈,發為呃逆、嘔吐;脾胃虛寒,無力腐熟及運化水谷,則上腹部脹悶,食後脹悶更盛,甚至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脾主升清,脾虛則清陽不升,故見神疲,大便溏少;脾主四肢肌肉,脾虛則四肢肌肉不充,故乏力;舌淡苔白滑脈沉無力,為脾胃虛寒之象。方中丁香溫中降逆,散寒止痛,吳茱萸疏肝散寒,降逆止嘔,兩者相須為用,能溫脾暖胃,降逆止嘔,共為君藥;人參甘溫,大補元氣,尤善於補益脾胃之氣,為臣藥;陳皮、半夏燥濕健脾,溫化痰濁,和胃止嘔,兩者能助丁、萸降逆止嘔之力,白朮苦燥健脾,茯苓甘淡健脾滲濕,兩者能助人參益氣健脾之功,以上共為佐藥;甘草益氣補中,兼調和諸藥,為佐使之用。諸藥合用,溫中健脾,降逆止嘔,則諸症自除。方中半夏、陳皮、人參、白朮、茯苓、甘草乃取六君子之義;故此方名中“六均”應乃“六君”之義也。

運用

本方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之呃逆。臨證以呃逆,大便溏少,神疲乏力,舌淡苔白滑,脈沉無力為辨證要點。
現代常用於慢性胃炎、胃神經官能症、神經性呃逆、膈肌痙攣、幽門梗阻等屬脾胃虛寒者。

加減化裁

嘔吐較重者,加代赭石20克重鎮降逆止嘔;寒氣凝聚者,加乾薑、高良姜、沉香各10克,丁香5克溫中祛寒,理氣降逆;不思飲食或食不能消者,加炒谷芽、生麥芽、焦山楂各18克,雞內金10克和胃化食消積;脹滿甚者,加厚朴、枳實各10克。

重要文獻摘要

《醫宗金鑒》:“面色青,指甲黑也。中痛不止,肢厥不回,其凶可知也。小半夏湯、橘皮半夏湯、大半夏湯、黃連半夏湯、丁萸六均湯。嘔吐半姜為聖藥,氣盛加橘虛蜜參,熱盛姜連便閉下,寒盛丁萸姜六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