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丁振愈,又名丁利,1917年9月出生於江西省興國縣社富鄉羅公龍村一戶貧苦農民家庭。因為當時地租重,苛捐多,儘管父母成年勞作,還是難以維持全家人的生活。丁振愈自幼就給地主放牛、砍柴,受盡種種剝削和凌辱。1931年,年僅14歲的丁振愈就在家鄉投身了革命,在鄉蘇維埃政府當傳令兵。同年11月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
翌年1月丁振愈如願背起了步槍,參加了工農紅軍。接著隨所部紅軍參加了中央根據地的創建工作和第四次反圍剿戰爭。1934年4月,經過戰爭的洗禮,部隊的考驗,丁振愈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紅1軍團1營1連任副排長。
第五次反圍剿戰爭失敗後,1934年10月,丁振愈隨中央工農紅軍開始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長征途中,困難重重,丁振愈不畏艱難險阻,隨部隊爬雪山,過草地,與惡劣的自然環境及敵人不屈不撓地作鬥爭。1935年5月28日,紅軍到達大渡河安順場渡口。丁振愈奉命隨部隊強渡大渡河後,又冒著槍林彈雨飛奪瀘定橋,保證了後續部隊順利過河。丁振愈因此受到上級通令嘉獎。後來,他調到周恩來身邊工作。歷經千辛萬苦,於1935年9月19日,丁振愈隨紅軍到達陝北吳起鎮。
1936年1月,丁振愈任紅1軍團1師4團1營1連連長。11月21日,他率部參加了彭德懷指揮的甘肅山城堡戰鬥。戰鬥中,他的右手嚴重傷折,他強忍劇痛,堅持作戰,奮勇殺敵。戰鬥中,我軍殲敵78師一個旅又兩個團。傷愈後,丁振愈被評為甲級殘廢軍人。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的槍聲拉開了中華民族全面抗日的序幕。丁振愈任八路軍115師684團連長。9月25日,他隨115師在晉北平型關重創日軍,殲日坂垣師團一千餘人。這一勝利,舉國振奮,大大增強了民眾的抗日信心與決心,狠狠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12月,丁振愈隨部深入敵後,參加建立第一個敵後抗日陣地——晉察冀根據地。
1938年丁振愈先後擔任晉察冀軍區第三軍分區支隊長兼政委、營長、副團長等職。後入中央黨校學習。1939年在阜平縣五嶺口,丁振愈率領一個營與日軍激戰,殲敵一個中隊,繳獲山炮兩門,受到軍區通令嘉獎。1940年8月丁振愈率部參加了著名的百團大戰。
1945年,日本投降後,丁振愈調任東滿軍區司令部科長。1946年6月,蔣介石調兵遣將發動內戰。丁振愈先後擔任解放軍23旅68團副團長,30師90團副團長、東北野戰軍第10縱隊28師團長等職。他率部參加了四平保衛戰、黑山阻擊戰、遼瀋戰役和平津戰役等戰鬥。1949年揮戈南下,指揮了解放湖南省大庸縣的戰鬥,後隨部隊進軍四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丁振愈任第47軍140師參謀長。當時全國各地潛伏或殘留下的土匪和反革命分子四處發動武裝暴亂。在此混亂和危急時刻,丁振愈一馬當先,親自前往湘西領導剿匪。他積極參加領導肅清土匪的鬥爭,採取軍事進剿同政治攻勢相結合的方法,戰勝種種困難,嚴厲鎮壓和平息了土匪的破壞活動。為新政權的鞏固立下了新功。
1951年10月,為了保家衛國,丁振愈率部誓師出征,赴朝作戰,歷任中國人民志願軍140師參謀長、副師長、師長等職。參加了臨津江南天德山阻擊戰、馬良山阻擊戰、朝鮮西海岸臥龍山青臥江口防禦戰。丁振愈浴血沙場,指揮出色,屢建奇勳,榮獲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二級國旗勳章和二級獨立自由勳章。回國後,丁振愈任湖南省郴州軍分區司令員。後入軍事學院學習。1955年受銜時,他被授予大校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61年入北京軍事學院學習。1965年11月任湖南省軍區副司令員。
1978年7月18日,丁振愈在長沙病逝,享年61歲,其遺骨安葬在廣州市革命公墓。1978年7月25日,湖南省軍區政治部追認丁振愈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