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巳代擬詔書

丁巳代擬詔書

《丁巳代擬詔書》是康有為所著作品,出自於《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丁巳代擬詔書
  • 作者:康有為
  • 創作年代:近代
  • 作品出處: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訪遺老
朕惟忠節者,士之高行廉恥者,國之美俗。朕側席才賢,旁求俊乂,而百司待理,庶績需人。自民國以來,廉恥隳頓,反覆無良,惟知持位保祿, 顏事仇。嗟呼!無魁壘耆艾不二心之臣,國將焉托哉?惟自辛亥革命,求如馮道,已為難得。《詩》曰:士也罔極,二三其德。後我卿大夫士多有掛冠而去,眷懷故國,高尚不污。或伏匿海濱,或隱處岩野,或曹丕累征而不起,或首陽抗節而食薇。此誠不愧先帝之股肱,亦實為我朝之義士。朕既復位,宜與之共天位天祿,所謂疾風知勁草,世亂識忠臣,歲寒知松柏之後凋。我國家禮亦宜之。自特徵外,其有舊服百僚未仕民國者,各詣闕廷報名。內閣詳敘官曆行事,候召見分別擢用。欽此。
續世爵
大地百國,皆有世爵。蓋報功酬德,善之及子孫,禮之宜也。逮禪民國,世爵皆廢,於是欒郤之裔為隸,叔敖之子拾薪,甚且毀及祠廟,復及田產。國無喬木,言念黯然!孔子曰:繼絕世。今朕既復位,其有司宣統三年以前有世爵者,宜並復舊爵。欽此。
表忠烈
國無慷慨俠烈、忠節死難之臣,則國將焉托?近者忠義掃地,以反覆無恥為尚。然中國數千年教化所陶,我朝數百年養士之報,豈無人哉?朕念毅魄忠魂,為之垂涕。其設表忠局,搜辛亥以來各省義士死王事者報聞,朕將追褒之。
舉逸民
朕惟中國近古風俗之美,莫如東漢,讓爵讓產,史不絕書。賊畏名賢,人厲節檢,彼承頌新莽功德之百萬人後,何道致之?及觀光武訪嚴光於大澤,起伏湛、卓茂為太傅,而知所由也。朕甚慕焉。自民國後風俗敗壞,寡廉鮮恥,士不悅學,奔競為賢,朕甚憂之!先聖之澤未泯也,岩穴之士,必有被褐懷玉,龍蟠鳳逸,恥仕濁世者。有司其訪薦以聞,朕將側席焉。
肆大眚
昔蜀先主言曾侍鄭康成陳元方父子間,於治無不言,未嘗聞言大赦也。蓋辟以止辟,刑期無刑,若惡而不懲,是獎奸也。且誤赦匪人,或報復尋仇,則良懦受禍,尤非宜也。雖然,民國不道,黨勢熏天,或多倚勢作威,倚法以削吾民,或者其有沉冤滯獄耶?如黨競詐力,乘時抑揚,無真是非。飛騰者未必盡得,禁錮者未必盡失,其是非錙銖,旨民國之比較,朕不願過聽焉。朕惟為政宜崇寬大,或謬從惡俗,或誤比匪人,遂陷罪戮。皆朕赤子也,朕未能教而罪之,朕不忍也。萬方有罪,皆予一人不德,吾民何辜焉。故特行大赦,雖昔對本朝者皆不究,有司其引舊典詳議以聞。
復紳士
孔子曰:觀於鄉,而知王道之易也。孟子曰: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吾國不設律士,而州縣獄訟寡少,民生安靜,教化普及者。蓋鄉族事有紳士平之,其子弟則耆舊教之;地方利賴之事,搢紳鄉先生聚議興廢之。此實萬國自治之先河,而吾國先受其治成也。民國妄人,不知此義,高談平等,士大夫皆降號為公民,不敢稱官銜科第,走避他鄉,徒令盜賊無賴,桀類武斷鄉曲。故自治者,至美之治也,而今則徒供暴民盤踞而已。故小民愁苦,無所控訴,鄉治無所起,則國治難成,朕甚憫焉!其令自今舊有科第官階,皆得復敘,以式教鄉人,其有司以禮待之如舊。
定國號
朕惟立國,必有國號。中國之為華夏,歷數千年。今承唐、虞、夏、商、周、漢、唐、宋、元、明之正統,大清朝號,只對前朝言之。今五族一家,同為中華國民,不可以朝號代國號,應定國名為中華帝國。欽此。
保富
富者,貧民之母也。吾國致富之術,不患無勞力,而患貲本不足也,故百事不舉。國之君公卿大夫士,百司庶職,奔走靖共,皆為富我民而休養繁盛之耳。乃者民國六年四亂,盜賊滿地,暴民橫行,苦我富民甚矣。或橫被劫奪,或勒令捐輸,或停滯懋遷,或罷棄農工,甚或避地攜家,遁逃海濱,託庇外人。嗟呼!朕之不德,令吾民不能□生,皆朕之罪也。富人走遁,遂令內地金藏皆空,小民益無所藉,無以資生,是自盡之道也。繼自今其長吏善保治安,招徠富人各還其鄉,善保護而厚助之,以休養吾民。朕有厚望焉。
免拜跪
朕惟古者君臣坐而論道,蓋共此天位,皆以為民,不過稍示等威,非為故嚴天澤。故禮,天子為三公下階,為卿離席,為大夫興席,為士撫席,於公卿大夫拜,皆答拜。漢制,皇帝為丞相起,晉、六朝及唐大臣皆坐。惟宋皆立,至元乃跪,後世從之。遍考東西洋各國,皆鞠躬肅立,或握手並坐。故考中國之古禮,既坐論而答拜如此,考之環球之禮俗,其坐立而不拜如彼。自今臣工行禮,其免拜跪。
免避諱
朕惟古者不諱,周人乃有諱義。然皆施於對死者,致其敬思,故曰卒哭乃諱。後世誤諱生者之名,則是以死禮行之,甚紊謬,且不祥莫大。且古者臨文不諱,其令臣民有書寫朕名者,無庸缺筆,關及朕名者,無庸避改。欽此。
徵用遊學
朕惟方今萬國棣通,物質文明,庶政維新,必當採擇歐、美、日本之長而用之。昔者派遣遊學,亦既有年,多士遊學,數逾萬人,虛往實歸,懷才待用。必有英絕之士,為立國之計者,朕虛席待之。其他一長一藝,多中國所未有,而聞棄置不用,朕甚惜之!其令各部及各省長吏遍征博採,疏舉專門以名聞,朕將分別拔擢而敘用之。
合新舊
朕惟天道博大,乃成為天;人政繁複,乃成為國。東西相反而相成,冰炭極反而同用。惟今中國之立國,非采東西之新法、新學、新藝,則不能圖富強;非保中國之教化、禮俗、道揆,則不能固根本。孔子不云乎,溫故而知新。調和新舊,各得其宜,勿令偏頗,以得中和。雙輪並馳,以進政軌,用人行政,悉衷是義。曉諭天下,鹹喻朕意。
開國民大會以議憲法
朕惟歐美政體之異,有共和、立憲、專制之殊者,專視其以土地、人民為公有與私有而已。古者行君主,視其土地、人民為一家私有,如人民之置私產然,故曰專制。如以土地、人民為國之公有,君主如以宗子而世為族長,民主如以才能而選為族長,皆只任其家族之事,而全族之產業,族眾無私焉。苟為公有,則人民自有公權,發其公意,君主、民主無所別焉。故英為君主國,而民權只多於法國。吾國先聖孔子曰:舜、禹有天下而不與。公天下之義也。又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舜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以天下為公有而不私之也。德宗景皇帝至仁大德,同符堯、舜,特創立憲法,定為君主立憲政體,亦既舉天下而公之國民,有天下而不與矣。暨朕纘服,寅述先志,首先集國會,重定憲法。朕以沖幼,恭己無為,不過臨長百姓,冀億兆中國之乂安而已。虛立君位,同於共和,定有賴焉。國民幾未達公有之義,偏行民主之法,六年四亂,皆為首長爭權,試驗無效,迎朕復辟。朕惟垂拱南面,遵守憲法,與我臣民,奉以周旋,無敢失墜而已。既非民國,約法已廢,惟宣統三年十月之憲法,業經誓廟頒行,今套用之。政體雖有虛君,民權仍是共和。惟是憲也,出於一時軍人,並非萬方民意,與民國之約法同。夫凡非民獻之公意,則不能得一國之事勢、風俗、民情,豈能行之久遠乎?朕惟憲法重大,非集全國之耆碩通才公議不可。或應由府縣舉廿人,或由各直省舉人,共開議憲局,先議定議憲選舉法,迅速頒行,以備開民大會,公議憲法。俾朕與四萬萬人民共有遵循,庶立中國萬年磐石之基焉。
除苛稅
吾民苦民國苛稅久矣。我聖祖仁皇帝視民如傷,免徭息征,加庸調於租稅中,定為一條鞭法,稅僅千一,勒垂嚴訓,永不加征。且曰後世子孫有加稅者,不得入太廟。故自康熙三十六年定舉國田賦三千餘萬,二百餘年,列聖遵守,未嘗加稅分毫,薄斂輕賦,天下古今未之有也。視歐美之重稅,若西班牙、葡萄牙稅十之三,法十四之一,奧十五而稅一,意十六而稅一,德十七而稅一,英十八而稅一,美二十而稅一,亦遠矣。當辛亥之秋,養兵二十師團,及辛亥之冬,養兵至八十師團。故入民國驟增六十師之兵餉,而各省歲月增兵,故歲月加稅亦無數,各省借外債無數。其弊仍歸國民任之,遂暴賦苛征,頭會箕斂,無微不至。吾民久困亂離,工商皆弊,其何能伸?嗟我生民,何能任此?朕每念痛心。如印花稅病民,尤甚者也。其調查苛稅局,稽考民國六年暴斂苦我百姓者,酌議利害輕重,恩予蠲除。此令。
改新律
吾國導民以德禮,故數千年來,律例皆因於吾國歷史、教俗、性情以為沿革。雖尚多疏脫,網漏吞舟,然不設律師而民保治安,獄訟鮮少,亦萬國所無也。近自海通以還,交涉日繁,政體日新,且為外人交婚入籍,內地雜居。計舊律誠有宜刪,新律有宜增補,乃能適變宜民。若如民國新律,盡棄置吾國歷史、教俗、性情於不顧,乃舉東西絕域不同之國俗,鈔寫其律,以治吾民;若披重裘於星坡,日飲冰水於冰海,豈有適乎?甚且有背倫乖紀,反道敗德,以壞吾民俗者,傷吾民心者,吾民痛恨,切齒腐心久矣。《詩》曰:宜民宜人,受祿於天。若於人民不宜,則天祿永終矣。此民國所由亡也。其令法部選通達中外律學者,考定新舊律例,其背倫乖紀,反道敗德者刪除之,勿使傷吾民心。
召集國會
《洪範》曰:謀及庶人。孟子曰:國人皆曰。凡國為人民所公有,即當與國民公議之。且為治者,必令全國民情地利悉發暴露,如攝影然,乃可圖治。國會即攝民情之影也。我德宗景皇帝為中國數千年創立憲法,首開國會。朕纘承先志,曾於宣統二年開資政院,為我君民共議政治之始。民獻數百,多士濟濟,共宏此遠謨。不幸遘變,不竟厥會。暨乎民國數年,兩被解散。然國會為立憲國之機軸,我中華帝國立法之要樞,朕日所倚望也。所司其亟議召集國會,庶幾野無遺賢,奔走偕來,同我太平,朕有厚望焉。
尊孔教
朕惟一國自立之道,各有其歷史所傳之風俗性情,以為其國民之根本,為第二之天性焉。保全之,則堅固碩大;摧抑之,則散亂喪亡。吾國創立五千年,為東亞文明之先河,由大河南北式廓境土,方地萬里,比於全歐。生聚民族,至四萬萬,居全球四分之一。其所致然何哉?由奉孔教為國教為之。朕惟諸教雖殊,皆以導民為善,然多托神道,少及人治,故雖篤信至甚,而於經國不詳。惟孔子道兼天人,而於經緯人道,纖悉尤備。故其普遍及人也,有治身之言,有治一家之言,治一國之言,治天下之言。其隨時變通也,有據亂世之道,有昇平世之道,有太平世之道,乃至鬼神、昆蟲、草木,六通四辟,本末精粗,無乎不在。故重夫婦則父子親,殊族姓則生育繁,於是人口甲大地。凡人自靈魂立德,一身之云為,應接一家之親疏,結合一國之行政,立教天下之統一持久,皆有中和之良法,範圍曲成。從之則治,不從則亂。中國數千年,人人信受奉行孔教,是以致此繁巨無□也。徒以物質不修,理財無術,遂致貧弱。自民國來,革皇清之命,乃至革中國數千年禮樂典章風化之命,日夕攻孔,乃至廢讀經,輟祭祀,禁拜跪,倚上帝之祀。是並欲革上帝孔子之命,慢神廢教,古今天下之不道,未有甚於斯時者也。夫孔教而可攻為非教,則是漢世以前諸教未出,而東京風俗之厚,教化之美,從何教哉?今舍孔教,則吾四萬萬人身之舉動,家之結合,將何所依?今妄人捨棄舊有之德禮,而高談法治,則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詐起。今四萬萬人親疏接構,日以奸詐相鬥,何以治之?故民國之風俗敗壞,人心險詐,禮義廉恥掃地以盡,皆由數妄人尊法治而排孔教為之,其成效可睹矣。嗚呼!中國構成之教治無盡,為聖賢豪傑養之數千年而不足,國之數妄人敗壞之而有餘,朕甚痛之。其自今尊奉孔子為國教,悉查舊章奉行,其敢沒收祭田毀文廟皆復之,其各地孔教會扶翼大教者,有司佽助之,隨時以聞。
撫華僑
吾國民特有自立性,其生殖營業于海外,如藤蔓然,環纏球面,皆有華僑足跡,未嘗見日之落也。其吸收文明之器,通達各國之情狀,較內地山居谷飲之民遠矣。中多有高義良才、美器專學,足為國家之用,且多有廿年發憤為保皇立憲之會,至今不倦益堅者,忠義之氣,盤礴輪困。朕甚嘉賴之,應特為撫封獎厲,所司議行。
外交
國於球面者百數,其與我中國訂和約,互駐使,皆至親睦之友邦也。與我朝交通聘問三百年矣,列祖列宗,勤修舊好,暨朕纘緒,益睦邦交,曾與諸友國大使覲見握手言歡。蓋我朝之與列國交親至為舊矣,自歐土外,無有比焉。朕昔幼沖,不愔政治,隆裕皇太后不忍國中內亂,姑以大權公之國民,聽其試行民主之政。朕桐宮遵養,於今五年,鐘虡不移,宮廟未改。今臣民迎朕復臨大統,與奧皇之佛蘭詩士約瑟第二、德帝威廉第一之既避地而復迎歸者,尚有殊焉。睦鄰修好,益親於舊。其所有約章,一切照行,其旅客外賓,敬恭保護,鹹體朕意,無忽!
親貴不干預政事
前代之有天下也,遍封子弟,分王內外,或充百司。故親貴橫行遍天下,小民怨咨,有司莫敢誰何。我朝有天下而不與,宮中府中畫界分明。自食關稅外,戶部正供,但以供國用,而內府不得提取;近支王公,只封關內虛王侯,不任職使。仁宗睿皇帝即位,命成賢親王永瑆入軍機,猶引祖制以辭。蓋祖制深遠,所以防倚勢作威,免暴彼民也。其良法美意,與歐土立憲國同,過前朝遠矣。文宗末年,京邑破亂,不幸遘熱河之變,主少國危,恭忠親王以親賢定國,遂為議政王,乃權變之例。後無遠識,忘奉祖訓,致親貴遞為首輔,甚至柄政,皆屬宗王。遂至民怨集於朝廷,奕劻昏貪,乃至賣國,則違反祖制所致也。朕今復位,怵惕危厲,引為嚴戒,敬奉祖訓。其近支王公勿預政事,其有司查考歐洲、日本親王之例,酌定條例,永永施行。
保護各教
諸教之來源遠矣,傳自數千載,行之遍大地,皆牖民以德,令其敬恭明神,尊天養魂,懺罪遷善。夫民血氣、嗜欲、心知,與其待治於刑政,奚若先懍其旦明,所以助治本者,善矣美哉!朕甚敬之,甚樂保護之。各國憲法,無不聽信教自由。蓋自七年教爭,德國死人千八百萬而後得之。中國數千年來,雖尊孔教為國教,而實聽信教之自由。自漢、唐、宋、明來,佛、回、基督入中國,道並行不悖,並育不害。蓋我國之信教自由,大地莫先焉,於今二千年矣。朕益崇斯義,其令所司於各教徒祠廟,謹依約法善保護之,無忽!
讀經
自民國以來,改廢孔教,罷棄讀經,拔本塞源,以敗壞人心,盪棄教俗,朕甚痛之!既禁讀經,學校各教科書,蕪穢秕謬,顛倒漏脫,陷我幼子童孫之少年,令其不識不知,不得聞先聖之至德要道。他日長成,執工奉職,有若器械,不知為何國之民,抑為無教之民乎?甚可悼傷!夫歐美各國學校不讀經者,以其人人被教會之教,每七日來復,士女熙熙,皆執經入廟跪伏誦經,此豈猶待學校教之哉?且其新舊約為書無多,不入學校,父母兄姊亦可教之。若吾國孔教,既無教會士女七日之執經入廟,跪伏讀誦,又其書至多且深,非家之父母兄姊所能教也。若擯不讀,則孔教絕矣。孔教既絕,則數萬萬國民一身之言行,一家之結合,一國之政治,皆茫無是非,盪無法守,倡狂妄行,得無同於猛獸乎?何以為治?思之驚憂。其令所司擬學經讀經次序,其教科書應亟重行編定,其選通儒博通中外者充編輯官,所司議行。
定官制
自民國以來,官制大紊,爵賞冒濫。模金都尉,爛羊通侯,都督、督軍、省長、巡按則日月易名,令人不識。破盡資格,不禁迴避,則官方盡壞,奔競成風。或理財者捲逃,握兵者逐上,其弊至巨。總長受賄運煙,大僚潛逃,辱國至甚,遂散無政府。今雖復於舊政,而泯棼陵亂,政俗已成,何以為國?朕甚憂之!且有舊制不能驟復,新制不能驟去者,其所司速將官制酌其沿革,損益折中,以速頒行。

作者簡介

康有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康有為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光緒五年(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光緒十四年(1888年),康有為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藉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光緒十七年(1891年)後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開始進行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逃往日本,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組織保皇會,鼓吹開明專制,反對革命。辛亥革命後,作為保皇黨領袖,他反對共和制,一直謀劃溥儀復位。民國六年(1917年),康有為和張勛發動復辟,擁立溥儀登基,不久即在當時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的討伐下宣告失敗。康有為晚年始終宣稱忠於清朝,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後,他曾親往天津,到溥儀居住的靜園覲見探望。民國十六年(1927年)病死於青島。康有為作為晚清社會的活躍分子,在倡導維新運動時,體現了歷史前進的方向。但後來,他與袁世凱成為復辟運動的精神領袖。他也是書法家,北京大學教授陳玉龍曾評價:“縱觀20世紀中國書壇,真正憑深厚書法功力勝出,達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數康有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幾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